中國農學會農業監測預警分會
我國獼猴桃資源十分豐富,種植面積及產量均位居世界第一。預計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獼猴桃面積增速將放緩,隨著前期擴張的獼猴桃陸續進入豐產期,產量仍會大幅提升;獼猴桃消費方式仍以鮮食為主,人們對高端化、多元化的獼猴桃產品需求逐步增加,我國人均消費量將與發達國家基本持平;隨著自主研發的獼猴桃新品種在國外注冊品種權并授權國外商業化種植,有望打破被新西蘭壟斷的國際貿易市場格局,獼猴桃出口量將會有大幅提升。
獼猴桃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獼猴桃產業先后經歷了起步、快速發展、緩慢增長、高速發展四個階段。2018年,全國獼猴桃種植面積360萬畝,占全球獼猴桃種植面積的72%;總產量255萬噸,占全球獼猴桃產量的55%,我國獼猴桃種植面積是意大利的6.8倍、新西蘭的13.9倍。隨著科技進步與管理水平的提升,十年間我國獼猴桃單產水平提升近一倍,達到1.1噸/畝。2019年,獼猴桃種植面積較大省份依次為陜西、四川、貴州、湖南、河南、湖北,主栽品種近20個,綠肉、紅肉、黃肉獼猴桃所占比重分別為75%、11%、14%。
近年來,獼猴桃表觀消費量逐年提升,由2014年的209萬噸增加到2018年的266萬噸,位居水果表觀消費量第六。從20世紀90年代的人均80克到2014年人均1.4千克,再到2018年的人均1.9千克,我國獼猴桃人均表觀消費量快速提升,目前已經接近發達國家消費水平(法國人均表觀消費量約2.8千克)。
近年來,消費者對黃肉、紅肉等多元化品種的需求量增加,綠肉獼猴桃銷售額占比逐年下降。“佳沃”“悠然”“陽光味道”“十八洞村”“伊頓”“齊峰”等眾多國內知名品牌受到消費者青睞。“周至獼猴桃”“眉縣獼猴桃”“都江堰獼猴桃”等地標產品的影響力不斷提升。
目前,全國有低溫冷庫5000多座,年貯藏能力超100萬噸,占年產量的40%;隨著冷藏庫、冷鏈物流運輸車等采后商品化處理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以分選、包裝、冷藏為主的鮮果初級加工水平不斷提升,大幅提高了果品采后保鮮能力。隨著獼猴桃加工產品研發力度不斷加大,我國獼猴桃精深加工量逐年增加,由2014年的4.3萬噸,增加到2018年的11.7萬噸。開發出獼猴桃果酒、獼猴桃果脯、獼猴桃果糕、果籽餅干等系列精加工產品。
進口量較大,進口區域較為集中。2010—2019年,我國獼猴桃進口量快速增長,進口量額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5.7%、28.8%。2019年我國獼猴桃進口總量達12.3萬噸,進口額4.36億美元。從新西蘭、智利、意大利、希臘、法國5個國家的獼猴桃進口量占我國進口總量的99%以上。
出口量較少,國際市場份額低。我國獼猴桃出口量相對較少,但總體穩步增長。2010—2019年,我國獼猴桃出口量額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7.6%、20.1%。2019年,我國獼猴桃出口量8800噸,出口額1330萬美元,主要出口國以俄羅斯、印度尼西亞、蒙古、馬來西亞等為主,占我國出口總量的84.2%。中國獼猴桃國際市場占有率由2000年的0.03%上升至2018年的0.33%,年平均增長率為0.17%,但占有率仍然遠低于新西蘭的40.19%和意大利的25.33%。
獼猴桃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在連續多年的效益驅動及政策扶持下,我國獼猴桃種植面積多年持續快速增長,部分地區常規獼猴桃品種已經出現供過于求。預計到2025年,我國獼猴桃人均消費量將達到2.2千克,人們不再滿足于單一口味的獼猴桃產品,而對高端化、多元化的獼猴桃產品需求逐步增加。
隨著國際合作加強,獼猴桃新品種在國外注冊品種權并授權國外商業化種植,以及在“一帶一路”倡議帶動下,我國獼猴桃貿易環境將逐步改善,未來獼猴桃出口量有望大幅提升。
存在問題與挑戰
盲目擴張導致生產風險增加。獼猴桃對產地環境要求相對嚴苛,對早春晚霜凍害、夏季高溫灼傷、秋季早霜凍害、冬季凍害等氣候條件異常敏感。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生產區劃與發展規劃,種植戶在非最佳適生區盲目種植、對生態適宜性考慮不足,造成建園成活率低、病蟲害發生嚴重、產品質量低等問題。
科技研發推廣與生產脫節。長期以來,我國獼猴桃科技研發與實際生產結合程度不緊密,自主研發并審定的品種或品系有120余個,但實際主栽品種不到20個。良種研發推廣和生產管理技術脫節導致我國獼猴桃畝產水平僅1.1噸,與新西蘭2.3噸、意大利1.5噸畝產有較大差距。
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獼猴桃產業因前期生產基礎設施投入較大,給生產者帶來較大的壓力,加工流通環節技術應用與基礎配套更為薄弱,使得主產區冷藏庫和商品化處理車間也配套不足,導致采后和貯藏的損失率大。
低端產品同質化競爭。2019年中國獼猴桃出口只有0.88萬噸,進口量卻高達12.3萬噸,巨大的貿易逆差表明我國的獼猴桃在貿易中處于絕對劣勢。一方面,由于高端優質果品比例較小,質量整齊度差,與國外70%?80%的優質果率相差較遠。另一方面,盡管近年來全國涌現出“佳沃”“悠然”“陽光味道”等眾多品牌,但國際影響力較弱。
政策措施建議
加強規劃引領。加強對現有栽培品種和新選育品種開展系統區域試驗及適種區評價,確定最佳適宜區。加快開展獼猴桃產業區域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在區分優生區、適生區、次生區的基礎上,注重整合和優化配置支持獼猴桃產業發展的科技政策、財政政策、信貸政策、保險政策,引導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向優勢區聚集。
加強科技創新與推廣。一是加強開發新品種的選育和推廣。二是圍繞高抗病害或多抗逆性的鮮食品種或砧木品種,建立適宜的栽培管理技術和貯藏加工技術,實現產業化開發。三是加強潰瘍病、軟腐病、黑斑病等病害防治技術研究與應用,加強采后冰溫貯藏、氣調貯藏和化學貯藏技術研究與應用。
加強基礎設施投入。增加中央和地方財政獎補資金,加強良繁基地工廠化設施、產地冷庫、冷藏車等冷鏈設施裝備投入,支持企業開展有機認證、CGAP/GGAP認證、出口備案基地建設。完善下鄉物流配送車規范化運營機制,搭建縣域物流配送信息和車輛資源共享平臺,鼓勵物流配送企業共享車輛、集中配送。
加強獼猴桃品質監管。隨著電商、微商異軍突起,鼓勵政府聯合大型電商平臺企業共同推進獼猴桃電子商務標準化進程。支持地方政府聯合大型電商平臺共同打造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結合跨境電商交易平臺建設,主動融入“一帶一路”,積極拓展新馬泰等東南亞市場、俄羅斯及歐洲市場。支持培育與農戶聯結緊密的合作經濟組織,借鑒新西蘭獼猴桃產業的成功經驗,構建“公司+科研機構+協會+農戶”的產業化組織模式,充分利用國內外市場資源和信息,促進產業的國內外銜接。
(報告撰寫人:何鵬,四川省農科院農業信息與農村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強,四川省農科院農業信息與農村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郭耀輝,四川省農科院農業信息與農村經濟研究所農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