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剛
(湄潭縣求是高級中學,貴州 遵義 564100)
課改理念的核心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合作探究中獲取知識。高效的教學模式成為必然。筆者通過在教學中的摸索,提出了“問題導入”法教學,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特別是把“問題導入”法用于習題講評中非常適合。現以一道習題的講評為例,把“問題導入”法呈現給同仁。
題目:分別取等物質的量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各100mL,再通入一定量的CO2,隨后分別各取20mL 溶液,向其中逐漸滴入0.2 mol·L-1的鹽酸,在標準狀況下產生CO2 的體積(y 軸)與加入鹽酸的體積(x 軸)的關系如下圖(分A、B 兩種情況):
(1)在A 情況下,溶質是________(填化學式),其物質的量之比為______。
(2)在B 情況下,溶質是________(填化學式),其物質的量之比為______。
(3)原氫氧化鈉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________。
分析:“問題導入”法的思維導圖:
問題設置:
問題一:CO2 通入NaOH 溶液中,反應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質可能的情況有哪些?能不能在數軸上定量表示出來?
學生自主探究,小組討論或組間討論,展示成果。
溶質有4 種可能:1:NaOH 與Na2CO3;
2:Na2CO3;
3:Na2CO3與NaHCO3;
4:NaHCO3。
在數軸上定量表示為:
考點思維導圖:
問題二:向所得溶液中逐漸滴入0.2 mol·L-1 的鹽酸,能否依次寫出可能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學生自主探究,小組討論或組間討論,展示成果。
3.NaOH +HCl=NaCl +H2O
4.Na2CO3+HCl=NaCl +NaHCO3
5.NaHCO3+HCl=NaCl +H2O +CO2↑
問題三:從上述三個化學方程式,能否判斷A、B 兩種情況下溶液中的溶質是什么?又如何確定溶質物質的量的關系?
學生自主探究,小組討論或組間討論,展示成果。
A 情況下的溶質是NaOH 與Na2CO3,其物質的量之比為1:1。
B 情況下的溶質是Na2CO3與NaHCO3,其物質的量之比為1:1。
從上述三個化學方程式可以知道:
A 情況下,消耗鹽酸體積150mL,上述三個反應均發生,且各消耗50mL 鹽酸,即NaOH 與Na2CO3物質的量相等。
B 情況下,消耗鹽酸體積150mL,只發生了后兩個反應,即Na2CO3與NaHCO3物質的量相等。
問題四:原氫氧化鈉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又如何計算?
學生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展示成果。
由原子守恒計算。
考點思維點撥:加入150mL鹽酸時,反應完成,溶質為NaCl,Na 原子來源于NaOH,Cl 原子來源于HCl,即n(NaOH)=5n(HCl)=5×0.15L×0.2 mol·L-1=0.15mol,所以c(NaOH)=0.15mol÷0.1L=1.5 mol·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