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凌燕
(柳州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廣西壯族自治區 柳州 545006)
我國很多中職院校都是綜合性的職業院校,在很多中職院校都開設了藝術類設計專業,例如,視覺傳達藝術設計專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設計制作專業等等,為社會培養更多的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藝術類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和其他類的專業人才培養有著明顯的區別,無論是在課程設置方面還是日常的課程教學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在藝術類設計專業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形成獨特的教學特點,并結合專業特點來吸納眾多的文化元素,形成自身專業獨有的特色教學體系。可以把當地非遺元素和藝術類設計專業教學進行有效的結合,形成獨特的,具有自身特點的藝術類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優秀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
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值得是各族人民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例如,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傳統知識技能、相關的實物、器具、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間等等,這些都可以說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廣西省中聚居著12 個少數民族,如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毛南族、回族、彝族、水族等等。在長期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各個民族之間通過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壯族織錦技藝、銅鼓,欽州坭興陶等等這些都是廣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同時也千百年來廣西省不同民族群眾創造的文化結晶,是民族精神、思想和審美的重要體現和結晶。
廣西省有著非常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但是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在廣西省北地區的中職院校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并不明顯,相關的教學素材和研究也不多,針對這一問題,我國教育部、文化部和國家民委頒布了《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工作意見》,并在此意見中提出了要重點發展壯大中華文化,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水平和質量,為民族發展做出更好的服務。而各個學校也要大力推動民族文化和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光融合,推動民間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此外,在《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中也明確的提出了藝術教師需要充分的用和開發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資源。這對于廣西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和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來說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同時也是引導廣西省學生們參與本地區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有效方法,是實現學校應用技能教學實踐改革的重要途徑,是實現廣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的重要保障。
在教學活動中,廣西非遺文化元素和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融合,可以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和興趣,并且還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因此,可以在藝術設計專業基礎內容教學中進行引用。教師在基礎教學中要重點培養學生們善于觀察的習慣,幫助學生們了解非遺元素的造型、結構、色彩美,并讓他們進行針對性的觀察,感受、記憶、想象,并讓這種感受在藝術設計基礎課程中進行體現。例如,在藝術設計基礎造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中的坭興陶、壯錦等作為教學內容,讓學生們觀察這些非遺元素的外觀結構,感受其特點和美感,之后,讓學生們進行臨摹和繪畫,通過臨摹的過程,來加深學生們對這些非遺元素的認識和了解,并探尋其中的藝術美,提升高學生們的審美意識,鞏固藝術設計學習的基礎。
作為廣西省本地區中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師,首先,自己要對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解,并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對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入的學習和鉆研,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水平;其次,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優勢情況創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室,由該項非遺文化的傳承作為藝術指導,并在學校中選擇具有相關能力,和有積極興趣的學生到工作室進行學習,在自己的工作室內組建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接班人。同時,還要把藝術專業教學和非遺元素的結合進行深入的研究,和非遺文化傳承人共同為培養新時代的設計人員作出努力,同時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現代設計的融合、發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產品設計專業、服裝設計專業等等都是藝術設計類專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產品設計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的繼承,可以和產品設計專業進行充分的結合,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可以把非遺元素進行科學合理的應用,例如,可以在現代卡通設計中融入一些廣西非遺元素,如把田林瑤族刺繡技藝和絲巾設計、服裝設計進行有效的結合;也可以在現代科通形象的設計中融入一些非遺元素,把一些具有色彩特點的元素融入其中,又或者是把一些民間民俗活動中的文化元素和卡通形成設計進行結合,實現非遺文化和現代設計的有效結合。
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包含著眾多的文化元素,這些文化元素都是現代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中可以運用的豐富設計素材。因此,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素材在中職院校藝術類設計專業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同時,還可以實現現代中職院校藝術類設計專業教學的改革和發展,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優秀設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