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富 吳桓熠
(河南大學生命教育研究中心 河南開封 475001)
自1891年美國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發明了籃球運動,并將之其作為室內的游戲以來,全世界掀起一股打籃球潮流,三年后傳入我國天津。四十年后,在世界上進行了首次賽事,不到五十年的時間中,籃球運動被列為奧運比賽項目,自此成為世界運動。我國從職籃、大學籃球、高中籃球、初中籃球,各個階段的賽事齊備,但是籃球運動的進行與學習成績結合之爭一直持續多年,本研究旨在為此問題的解決提供可行之道。
我國對于籃球隊表現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球隊的凝聚力對球隊成績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凝聚力越強,籃球隊的成績越好,凝聚力越差,籃球隊的成績越差。籃球運動不僅要求個人技術,還要求隊員之間能夠配合默契,球隊才可以獲勝。從大量籃球比賽中可以見到,單打獨斗的隊伍由于缺乏凝聚力,經常無法取得好成績,進而導致隊員間的內部矛盾。從國內外大小賽事可知,好的球隊凝聚力對球隊成績有促進作用,球隊凝聚力愈高,球員們越容易有相同的目標及信念,球員越在乎球隊表現,而最終使球隊成績愈來愈進步。在進步的過程中,隊員對隊友及自己的評價,都有了十分顯著的提高,隊間的關系逐漸變好,球隊凝聚力就會變得更強。球隊成績差,隊員之間關系越不好,隊員對自己和球隊越來越沒有信心,球隊凝聚力就會越來越低,所以球隊凝聚力對球隊的發揮有直接影響,球隊凝聚力越強,戰術發揮越好,球隊凝聚力越差,戰術發揮越不好。在比賽過程中,凝聚力強的隊伍,隊員、教練員之間沒有溝通障礙,所以在戰術發揮上不會產生誤差,進而使戰術運用比較流暢。如隊友出現失誤,隊員也會幫助防守,不會怪罪對方,這些做法對團隊的凝聚力都會起到促進作用。

訓練效果:3為高、2為一般、1為低;教練性格:3為暴躁度高、2為一般、1為低;訓練強度:3為高、2為一般、1為低
從上表可知,不同學校,對于籃球訓練上有著不同的規劃。不同教練的訓練風格造成訓練方式隨意性及計劃性的區別。隨意性強的教練,訓練沒有計劃,想到什么訓什么,導致無法顧全大局。有明確計劃的教練,能清晰地說出一天、一周、一個月后要做什么,并帶領大家明確共同的目標;訓練強度直接對應著訓練頻率,訓練強度低的學校,訓練頻率也是低的,同時比賽戰績也是萬年墊底。
不同學校訓練強度和訓練頻率對比:
如上圖得出,保師、樂凱與二十六中訓練時間與頻率相等,每周五次,而十七中是每周一次,十七中訓練頻率低于其他三個學校,所以訓練頻率低導致球隊成績差,球員素質不高。并且球隊強度不同導致球隊隊員的身體素質不同,必然球隊成績不同,身體素質好的球隊比身體素質不好的球隊更具優勢。
中學生的籃球運動一直被貼上了許多標簽,這些標簽的依據不明、邏輯不清、前后矛盾。有人說打籃球的學生學習總是不好的、有人說打籃球的學生都是壞學生、有人說打籃球會交到壞朋友,這些說法,長久以來都是過于主觀的存在,并且未有明確的依據,讓籃球運動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各種不好的替罪羊。例如學習籃球會影響學習態度、會減少學習時間;學習籃球比較耗費時間和精力,并容易發生碰撞受傷等意外。而隨著我國籃球運動的舉國投入到籃球職業化的轉型期,體校因為不掙錢該關的早就關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體校的不確定性在父母眼里愈發嚴重,而中國人最講究的是務實。在他們眼里,如果不是讀書差到不行,打籃球真不如踏踏實實上學,畢竟教育在成長過程中不容缺失,這無疑讓籃球運動在家長眼里變差,在此前提下,直接及間接地影響了中學開展籃球運動。
1.中學校對于籃球訓練專業度的評定標準不一,評定方式也各有不同,導致許多學校由于缺乏良好、規范的籃球評價標準,進而無法招聘到合標的籃球專業指導人員,沒有訓練計劃或者訓練依據,只依靠他們自己的隨意想法,導致了球員的訓練無法造成提升球員籃球專業度,徒費時間。
2.籃球規則知識的學習,占據中學一切籃球運動的主導地位,同時也是中學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對籃球規則的教學沒有足夠的重視,致使體育課成為岌岌可危的一門學科。對于中學生而言籃球的實踐課就是一項娛樂,這種現象導致了中學學生的身體素質大幅度下降,且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籃球規則的學習不僅僅是一門枯燥乏味的體育課,也不像大多數人想象的那樣只進行單一籃球規則技術傳授。
3.雖然我國向著籃球職業化方面不斷發展,但是還有很多方面存在著不足。我國籃球規則知識在大學的普及程度遠遠不及歐美等籃球強國,裁判團體基數雖然大,但是能夠熟記規則并在賽場上熟練運用的卻不多,能夠熟悉掌握裁判技術及擔任執裁高水平比賽的裁判更少。通過問卷調查得知,大部分人是為了能拿國家二級籃球裁判證,為了完成學校規定參加社團與學習到一門新的技能,而不是熱愛籃球運動。
中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應包含五育并進,其中不僅智、德,更包括音體美等三育,而體育更是五育之根,因為學生若沒有良好的身體健康為根,其余表現都是空談。而多數學校由于中考壓力及功利心理影響,學多及家長有著嚴重的重智輕體現象,認為進行籃球運動是一種可有可無的事,這也導致了許多熱愛籃球的中學生被直接剝奪了打籃球的權利。
1.認為自己的孩子不需要打籃球或者鍛煉,只上課就行了。
2.認為自己孩子個太矮,打不了籃球,或者認為自己孩子是女孩,根本不可能參加籃球訓練。
3.家長意識到體育鍛煉對孩子的重要性,但是學習畢竟是第一位的,而且孩子課余時間全部被學?;蛐M庋a課所占據。
4.認為孩子能參加訓練,出出汗就可以了,也不期望孩子成為專業籃球運動員,所以不重視課外體育特長班教學質量和訓練質量。
5.有的家長可能會認為籃球教練嚴厲就是好,或者認為教練和藹就是好。但事實上嚴厲也好,和藹也好,應該是因人而異,不該千篇一律。
籃球運動硬件不足是籃球運動普及的一大硬傷,這涉及到了平時訓練及比賽等方方面面,包含:
1.鍛煉場地分配十分不合理,籃球和其他運動訓練場地基本上都是學校占的比較多。家里遠的參與者到達會比較久,有的參與者更是需要換幾個公交線路線路才能找到空閑的活動場地。所以應該合理布控與社區分布相匹配的籃球、足球、排球等場地,對于個別地區的場地出現不足的問題,應該建立一些場地來滿足人們的活動要求。鄉鎮的場地資源缺乏較為突出。政府投資建設的場館較少。群眾沒有場地去打球、鍛煉。
2.籃球教育機構少且訓練場地參差不齊,交費貴的場地自然好,便宜的甚至只是租用公共籃球場進行訓練。在籃球教練質量的差別上,許多沒有資格證的教練只會盲目地去訓練,沒有計劃性,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中學生的學習受學習過程的影響,籃球成就也是相同。在清晰化學習過程及籃球訓練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學習與籃球兼顧的態勢。
1.熱身階段
籃球的熱身以跑步為主,因為在籃球運動中,經常需要來回奔于15×28米的籃球場中,在40分鐘內平均需跑約40趟,相當于以變速、沖刺方式跑了1.44 Km;在學習過程中,通常是以瀏覽課本、勾畫重點為熱身運動,如同籃球熱身一般,讓大腦為接下來的專注、持續的學習,預先做好充分的準備。
2.基本功
籃球運動中,運動者所應具有的基本條件,或是所要掌握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主要包括跑動、跳躍、傳球、運球、上籃及投籃等一系列的基本動作或基本條件。鄭穎斐在《大學生論文聯合庫》-2017中指出,在學習過程的基本功中,包含預習、聽課、筆記、復習、答題技巧等一系列的學習策略。
3.體能
籃球體能訓練通常理解為身體六大素質的訓練,包含了力量素質、速度素質、耐力素質、靈敏素質、柔韌素質及協調素質。這些素質影響了打籃球時持續、高效的進攻,在面對敵人時運用速度、力量及協調能力,從對手的嚴密防守中得分。在學習素質上,包含了創造力、記憶力、專注力、時間管理能力、智力、抗壓力等,這些能力影響了在學習時能專注、持續,在面對外界壓力的前提下運用智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能管理好自己的時間。
4.技術
在打籃球中,有補籃、卡位、領接球、錯位防守、要位等技術的人稱為“有技術的人“,而有技術的人與沒有技術的人有著巨大的差別,即便是身高、體重相差懸殊,有技術的人也可以在沒有技術的人的手中,在體型弱勢的前提下輕松獲勝。在學習上,會預習的人與不會預習的人差距巨大,會聽課的人與不會聽課的人更是天壤之別,會預習指的是能花最少的時間,聚焦在核心知識、核心問題上,迅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達到最好的預習效果,而會聽課指在課堂能夠敏銳的辨識出何為重點并快速理解、舉一反三。
5.測試
在籃球上的測試主要有體能測試、技術測試等,體能測試可以了解自己體能上的弱點、技術測試可以掌握自己不熟悉的技術。結合兩種測試,才能找出能解決自身弱點,還可提升技術的調整方案。在學習上的測試,稱為自我驗證。而自我驗證并不等同于刷題,它代表著依據自我學習的內容,找出合適的驗證方式及問題進行驗證,目的是自我評估自己的學習成效,以產生出自我調整的依據。
一般而言,中學生正處于人生中精力最為旺盛的階段,在此階段中,有許多學生因為不會調整精力而沒把握好學習黃金時段。中學生的學習類型依據精力集中時間分為晚間學習及白天學習型。另外還應將手邊任務按照緊急-重要矩陣進行分析,分為緊急且重要、緊急但不重要、重要但不緊急、不緊急也不重要四種,加上科學紀錄的方式,在精神最好的時刻做重要且緊急的事、有空時做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有計劃性地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而不重要且不緊急的事就可以刪掉不做。
建立對初中學校及家長定期普及籃球運動知識的機制,除了說明籃球運動的歷史外,還要重點說出籃球運動的好處及注意事項,讓大家能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健康運動。
在進行中學籃球規劃時要能全面考慮,在訓練計劃中,除了頻率及強度要科學地按照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設定外,還要制定可達成的籃球運動標準,包含運球速度、投籃命中率、團隊合作度、防守成功率等各種可量化、可實行的指標,以確保籃球訓練計劃對每一個學生都是最合適的。
進行籃球運動,同時兼顧學習成績的意識,影響了學生對于籃球、學習的側重。不論是中學籃球運動員或是中學籃球愛好者,中考都是必不可少的考驗,但對于中學生的健康發展而言,運動又是不可或缺的。既然古人能兼顧蹴鞠與科舉的融通,那么現代中學生就更應能兼顧籃球運動與中考的結合。
對于中學生而言,良好學習成績是自己的話語權,如果學習成績不好,代表中學生連義務教育的本分都未盡好,更何況非義務教育的“籃球運動“,中學生可以與父母進行約定,依據成績決定允許投入在籃球運動上的時間,學習好就可以投入多、反之就投入少,讓中學生能夠將籃球運動的進行視為努力學習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