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霞
(甘肅省臨夏州人民醫院 甘肅臨夏 731100)
食管癌是常見的消化道腫瘤,可影響患者進食、飲食,引起營養不良、消瘦、脫水、無力等全身癥狀,最終致死。食管癌根治術為食道癌主要的治療方式。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胸腹腔鏡因其手術視野清晰、手術創傷小、手術時間短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各類手術的治療中[1]。加強食管癌患者的圍術期護理干預,可減輕患者應激反應,提高手術依從性,優化手術效果。因此,本文探討前瞻性護理干預在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根治術圍手術期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9年4月~2020年7月期間食管癌患者42例,根據圍術期護理干預方式的不同,分為一般組和實驗組兩組,每組21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44~76歲,平均(51.62±4.91)歲。病程0.4~2年,平均(0.95±0.24)年。臨床分期:IIIa12例,IIIb18例,IIIc1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根治術治療。患者經組織病理學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符合食管癌臨床診斷標準[2],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手術禁忌癥者,排除不同意接受手術治療者,排除患有免疫缺陷疾病者。兩組自然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一般組:實施一般護理干預。指導患者完善術前檢查;口頭告知疾病及手術相關事宜;指導其術前禁飲禁食及常規備皮;術后加強生命體征監測;指導其合理用藥、正確飲食等。
實驗組:實施前瞻性護理干預,具體包括:
1.組建前瞻性護理干預小組
由主治醫師、護士長、2~3名有豐富臨床護理經驗的護士組成護理小組。術前醫院組織專家對小組成員開展培訓,講解前瞻性護理干預內容、護理流程、注意事項等。小組成員查閱患者病歷資料,討論手術可能出現的風險事件,分析原因,并制定針對性護理干預方案。
2.實施前瞻性護理干預
(1)術前護理。①心理干預:提前與患者溝通,告知手術流程、注意事項,加強患者心理狀態評估,鼓勵其說出自身需求,并講解醫院實施手術的優勢、列舉既往成功手術案例,協同家屬鼓勵、安慰患者,為其營造良好的治療氛圍,幫助其建立積極的手術心態。②術前準備:術前2周,患者禁煙禁酒。教授其正確的咳嗽方式。教授其開展腹式呼吸,8~10min/次,每天3次。也可對患者開展吹氣球訓練。告知做好口腔護理對手術實施的重要性,叮囑患者餐前飯后漱口。③飲食指導:專門為患者制定食譜,補充高蛋白、高維生素及熱量。對吞咽困難患者,可靜脈輸注營養液。(2)術中護理:加強醫護配合;協助行正確手術體位;做好術中保暖;監測生命體征。(3)術后護理:①呼吸道護理:定期清潔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暢通。給予低流量吸氧。遵醫囑給予氨溴索霧化吸入,每天1次。間隔1~2 h協助患者翻身。②引流管護理: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其折疊、受壓。使用前使用適量生理鹽水沖洗管道,確保其暢通。加強引流液顏色監測,若引流液顏色呈紅色且持續24 h,考慮活動性出血;若引流液顏色呈乳白色,考慮乳糜胸。③疼痛護理:術后通過使用鎮痛泵、音樂療法、閱讀療法、呼吸療法等方式緩解疼痛。④飲食干預:術后給予營養液、白蛋白靜脈輸注。輸注量視患者情況確定。術后24 h,可進食適量流食,后期過渡至半流食、普食。補充維生素、蛋白質,不食油炸、辛辣或刺激性食物。多飲水。
1.術中情況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輸血量、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下地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記錄兩組術中淋巴結清掃數量。
2.預后情況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發生吻合口瘺、肺部感染、聲音嘶啞、出血等并發癥的幾率。
SPSS21.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如表1所示,實驗組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下地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比一般組短(P<0.05),其手術時間、術中輸血量、淋巴結清掃數量與一般組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術中術后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的術中術后情況對比[(±s)]
淋巴結清掃數量(個)一般組(n=21)組別 手術時間(min)術中輸血量(mL)胃腸功能恢復時間(d)下地活動時間(d)住院時間(d)10.52±0.73實驗組(n=21)251.42±24.69 257.81±32.64 4.28±1.17 5.95±1.15 16.42±2.63 10.89±0.85 t 1.201 0.962 5.811 6.132 5.487 0.842 P 0.637 0.211 0.000 0.000 0.000 0.517 250.92±25.85 254.53±31.69 2.33±0.67 2.89±0.66 10.51±1.76
如表2所示,實驗組術后發生吻合口瘺、肺部感染、聲音嘶啞、出血等并發癥的幾率與一般組相比,明顯更低(P<0.05)。

表2 兩組患者的預后情況對比[(n,例),%]
進行性咽下困難為食管癌的主要癥狀表現,可影響機體營養供應,嚴重者危及患者生命。臨床對食管癌的治療以手術,放療、化療等綜合手段為主[3]。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根治術為當前較推薦的手術方式,可準確切除病變組織,抑制腫瘤進展。但在手術前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患者術前極易出現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手術依從性差,且術后機體應激反應表現明顯,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4]。前瞻性護理干預是一種預見性護理模式,醫護人員通過術前查閱患者病歷檔案,明確影響患者康復的危險因素,并制定針對性干預方案,實現對手術風險的精準控制,可顯著降低護理風險,優化手術效果[5]。
研究顯示,實驗組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下地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比一般組短,實驗組術后發生吻合口瘺、肺部感染、聲音嘶啞、出血等并發癥的幾率與一般組相比,明顯更低。提示前瞻性護理干預可縮短患者術后康復時間,促進其胃腸功能恢復,還可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對接受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根治術的食管癌患者圍術期實施前瞻性護理干預效果顯著,可優化手術效果,促進術后康復,還可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