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偉,何夢嬌,路 云,常 峰
中國藥科大學國際醫藥商學院,江蘇211198
我國老齡化規模大、速度快,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1]。據中國發展基金會發布的《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預測,到2022 年左右,中國65 歲以上人口將占總人口數的14%,實現向老齡社會的轉變[2]。嚴重的老齡化尤其是高齡化,使失能老年人增加,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無法阻擋的重大趨勢[3]。據預測,2030 年我國失能老年人將達到6 168 萬人,2050 年則達到9 750 萬人[4]。龐大的失能老年人群體和延長的失能后存活時間將對醫療衛生資源及長期照護服務行業產生巨大需求,但若供不應求,則會給資源及行業帶來巨大壓力。準確把握老年人失能現狀,研究影響老年人失能程度的因素,幫助減輕老年人的失能程度甚至助其復能,對減輕醫療衛生資源及長期照護服務供給壓力,提高老年人群的養老生活質量,實現健康老齡化具有重大意義。
1.1 概念界定 失能老年人是指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多為半年以上)因衰老、疾病或身心障礙而導致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5]。本研究采用國際慣用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s)指標,并運用卡茨(Katz)指數量表對老年人的吃飯、穿衣服、控制大小便、室內走動、上廁所和洗澡6 項指標進行測評,以“不需要幫助”和“需要幫助”進行劃分,依據老年人需要幫助的項目數量將失能程度劃分為4 個等級:有1 項或2 項需要幫助定為輕度失能;有3 項或4 項需要幫助定為中度失能;有5 項或6 項需要幫助定為重度失能;任何項目都不需要幫助定為不失能,即完全自理。考慮數據庫本身特征,本研究選取65 歲及以上人群作為老年人界定標準。
1.2 確定模型構建方法 以老年人失能程度(“完全自理”“輕度失能”“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作為因變量,采用多分類回歸分析模型分析被解釋變量各類別與參考類別的對比,并估計模型中自變量的每類取值相對于參照組的相對優勢比[OR,即Exp(β)值]。以P0為參照組,代表完全自理的概率,以P1代表輕度失能的概率,P2代表中度失能的概率,P3代表重度失能的概率;以xk(k=1,2,3,…,16)為自變量,α 為常數項,βab為第a 個回歸方程的第b 個自變量的回歸系數,Y為被解釋變量,X為自變量集合構建回歸模型。
①輕度失能和完全自理的回歸模型:

1.3 確定數據來源 以2018 年北京大學健康老齡與發展研究中心組織實施的中國老年健康影響因素跟蹤調查(CLHLS)結果為數據來源,該調查旨在綜合研究影響健康長壽的社會、行為、環境、生物學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機制,其基線調查與追蹤調查共涉及全國2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其中22 個省(海南省除外)一半以上的縣市被覆蓋在內,區域樣本代表了中國85%以上的總人口。其數據包括15 779 名65 歲以上老年人,調查內容主要包括老年人的健康狀況、醫療服務利用狀況、經濟水平、家庭結構、生活習慣以及生活照料等。剔除質量不符合要求樣本,最終整理獲得15 771名老年人。
1.4 選擇變量 參照文獻查閱結果及CLHLS 問卷內容,引入個體特征(年齡、性別、受教育年限、患慢性病數量、居住地類別)、生活方式(是否參加社交活動、是否經常吃新鮮蔬菜、現在是否吸煙、現在是否喝酒、是否經常鍛煉身體)、家庭因素(婚姻狀況、經濟生活水平、子女是否經常探望)、醫療保障(患重病能否及時治療、是否有社會保障和社會保險、是否每年進行體檢)4個層面的16 個變量作為自變量,變量名稱、賦值方式和統計特征詳見表1。以失能程度作為因變量,賦值方式為:完全自理=0;輕度失能=1;中度失能=2;重度失能=3。

表1 模型變量說明和描述統計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 進行統計學分析。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定性資料以頻數及百分率(%)表示,老年人失能程度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分類邏輯回歸,以P<0.10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老年人基本情況
2.1.1 老年人基本特征 ①個體特征方面:年齡65~117 歲,平均年齡85.6 歲,其中中低齡老年人(65~79歲)5 352 人(33.9%),高齡老年人(≥80 歲)10 419 人(66.1%);男6 869 人(43.6%),女8 902 人(56.4%);大部分人受教育3 年左右;患慢性病10 473 人(66.4%);居住地在農村12 247 人(77.7%)。②生活方式方面:參加社交活動9 305 人(59.0%);經常吃新鮮的蔬菜13 878 人(88.0%);吸煙2 208 人(14.0%);飲酒2 208人(14.0%);經常鍛煉身體4 574 人(29.0%)。③家庭因素方面:現有配偶6 466 人(41.0%);認為自己的經濟生活水平一般11 101 人(70.4%),認為生活很富裕411 人(2.6%),認為生活比較富裕2 571 人(16.3%),認為生活比較困難1 467 人(9.3%),認為生活很困難221 人(1.4%);子女經常探望14 352 人(91.0%)。④醫療保障方面:患重病能夠及時治療15 298 人(97.0%);擁有社會保障和社會保險14 667 人(93.0%);每年進行體檢10 742 人(68.1%)。
2.1.2 老年人健康情況
2.1.2.1 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數量 老年人中有10 473人患有慢性病,其中,患有1 種慢性病的有4 774 人(45.6%),患有2 種慢性病的有2 717 人(25.9%),患有3 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有2 982 人(28.5%)。從同一慢性病患病數量的性別占比來看,男女差距不明顯;從慢性病患病數量的年齡分組占比來看,兩組差距也不明顯。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年齡慢性病患病老年人患病數量情況(n=10 473) 單位:人(%)
2.1.2.2 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種類 CLHLS 問卷共調查了24 種慢性病患病情況,其中,納入本研究的10 473 名患慢性病老年人患病率最高的疾病為高血壓(4 137 人,占39.5%),其次為心臟病(1 674 人,占16.0%)、白內障(1 538 人,占14.7%)。患病率前10 位的慢性病見表3。

表3 排名前10 位的慢性病(n=10 473)
2.2 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從吃飯、穿衣服、控制大小便、室內走動、上廁所和洗澡6 項指標描述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結果顯示:75%以上的老年人能夠在不需要幫助的情況下獨立完成洗澡(11 876 人,75.3%)、穿衣服(13 516 人,85.7%)、上廁所(13 563 人,86.0%)、室內走動(13 847 人,87.8%)、吃飯(14 415 人,91.4%)和控制大小便(14 604 人,92.6%)的活動。見表4。

表4 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各指標情況(n=15 771) 單位:人(%)
2.3 老年人失能情況 本組老年人中有4 196 名(26.6%)失能老年人,其中,輕度失能2 009 人(47.9%),中度失能908 人(21.6%),重度失能1 279 人(30.5%)。從性別來看,女性與男性皆以輕度失能人數最多,重度失能次之,中度失能最少。從年齡來看,中低齡與高齡老年人皆是輕度失能人數最多,重度失能次之,中度失能最低。見表5。

表5 不同性別、年齡失能老年人失能程度 單位:人(%)
2.4 老年人失能程度影響因素分析 對老年人失能程度進行多分類邏輯回歸,將個體特征、生活方式、家庭因素和醫療保障4 個層面特征變量納入回歸方程。模型擬合優度結果顯示該模型的顯著性水平為<0.05,說明模型整體有效。具體檢驗結果見表6。

表6 老年人失能程度影響因素分析
3.1 我國老年人健康狀況 本研究結果顯示:我國老年人整體健康狀況較差。超過66%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其中,又有一半以上的患病老年人患有2 種及以上慢性病;對于老年人來說,患病風險最大的慢性病是高血壓。在4 196 名失能老年人中,輕度失能老年人所占比重最大(47.9%)。影響生活自理能力最嚴重的項目是洗澡(24.7%)。
3.2 老年人失能程度影響因素
3.2.1 個體特征對老年人失能程度的影響 表6 結果顯示:年齡、患慢性病數量和居住地對所有程度失能有顯著影響。年齡越大、患慢性病數量越多失能等級越高的可能性越大,此結果與以往研究結果[6‐7]相似;居住地為農村的老年人自理能力優于城市老年人,這可能是由于農村自然環境優于城市,且農村老年人多為農民出身,體力勞動較多,適當體力勞動有益于鍛煉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教育年限越長的老年人,輕度失能增加風險越低。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對基本醫療知識越了解,當身體健康狀況出現問題時,會積極選擇及時去醫療機構治療,而低教育程度人群容易忽視自身不適,從而使健康狀態惡化,自身自理能力逐漸降低。
3.2.2 生活方式對失能程度的影響 表6 結果顯示:是否參加社交活動、是否經常吃新鮮蔬菜、現在是否飲酒、是否經常鍛煉身體對所有程度失能有顯著影響,現在是否吸煙對中度和重度失能有顯著影響。積極地參與社交活動有利于改善老年人失能程度,其原因可能為社交活動是社會交往的重要構成成分,而社會交往有助于老年人健康狀況改善[8];經常吃新鮮蔬菜可以保證老年人獲取較高的營養;不吸煙、不喝酒降低了由于吸煙、喝酒引發的相關疾病患病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對老年人健康起到保護作用;經常鍛煉有助于老年人延緩衰老、強健體魄、增強抵抗力及提升身體機能、改善健康資本存量。可見,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失能程度。
3.2.3 家庭因素對失能程度的影響 表6 結果顯示:婚姻狀況只對輕度失能有影響,與有配偶的老年人相比,沒有配偶的老年人處于輕度失能的概率是處于完全自理概率的1.344 倍,說明對于老年人來說,配偶的照顧對保護其自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結果也顯示:子女探望情況只對老年人中度失能有影響,與子女經常探望的老年人相比,子女未經常探望的老年人處于中度失能的概率是處于完全自理概率的1.241倍,說明子女經常探望對老年人自理能力有積極影響,這可能與子女探望能夠給老年人帶來心理慰藉、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有關。
3.2.4 醫療保障對失能程度的影響 表6 結果顯示:與患重病及時治療的老年人相比,沒有及時治療的老年人處于重度失能的概率是處于完全自理概率的1.531 倍,說明患重病時得到及時救治對降低老年人失能程度具有積極作用。與每年體檢的老年人相比,沒有每年體檢的老年人處于輕度失能的概率是處于完全自理概率的1.305 倍,處于中度失能的概率是處于完全自理概率的1.524 倍,處于重度失能的概率是處于完全自理概率的1.597 倍,說明每年體檢有助于保護老年人自理能力。
①老年人應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進行適當強度鍛煉,多吃新鮮水果、蔬菜,保證攝入充足的營養[9];②子女應該常探望和照料老年人,如無法經常陪在老年人身邊也可通過打電話等方式給予老年人精神關懷,多關注老年人健康狀況;③有關部門應構建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10],在老年人日常生活中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等相關活動,開展戒煙戒酒干預活動,宣傳高患病風險疾病的預防知識,同時多開展適合老年人的娛樂活動和體育活動;淡薄的失能風險防范意識是造成失能問題嚴重的主要原因[11],政府應貫徹落實免費體檢政策[12],讓老年人享受政策紅利,做到定時體檢,及時發現潛在失能風險,防患于未然,從而更好地提高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