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小學與初中的二元分治模式和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段的分級管理現狀,以及由此帶來的行政乏力、管理不暢、發展斷層、家長焦慮等窘境,江蘇省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從專業支持的視角構建縱向貫通機制、橫向融合機制和面上協同機制,有效解決小初分治模式和分級管理帶來的問題,讓學生享受完整的義務教育,促進區域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小初銜接;問題梳理;機制構建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27-0007-04
【作者簡介】丁杰,江蘇省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蘇州,215004)黨委書記、院長,正高級教師。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很顯然,我國的義務教育具有公益性、統一性、強制性等特征。其中的統一性,說明義務教育是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除了要制定統一的義務教育階段教科書設置標準、教學標準、經費標準、建設標準和學生公用經費等標準外,還須做好小初銜接工作,以便學生能從“小學學習”順利過渡到“中學學習”。
小學和初中如何實現有效銜接,是突破教育質量瓶頸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小初銜接一直都是一個熱點話題,但過去討論的銜接問題大多基于現象,沒有觸及機制層面,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小初割裂的問題。本文探討的小初銜接從學生發展的完整性角度出發,統籌規劃六年級和七年級的銜接教育,打破義務教育小初兩個階段教育分割、分治的二元模式(簡稱“二元分治”模式),在機制層面尋求相關答案,逐步探索并形成適用于學生“過渡期”的教育教學新模式,以此促進小初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一、小初分治模式和分級管理面臨的窘境
《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意見》中就明確提出“省級統籌,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并確立具體目標,“到2015年,形成省轄市中心城區普通高中由省轄市統一舉辦管理、義務教育學校由區統一舉辦管理的格局”。當然,限于各種原因,這項工作至今仍在逐步推進的過程中。將市屬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劃歸各區管理,是中心城區推進“政府負責,以區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落實區級政府辦學責任的需要,也是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體現教育公平、辦人民滿意教育的客觀要求。但也有部分地區,由于多種歷史原因,區域內的小學、初中屬于不同的管理體制。從政府層面來說,這種小初分治模式和分級管理的情況,使管理的面相對縮小,政府可以在小學或初中層面集中發力,但從學校教育教學層面來說,或多或少會出現割裂、斷層等窘境。
1.市區兩級教育行政管理體系的梗阻致使行政乏力。
原本完整的義務教育管理體系在中心城區被分為市區兩級管理,小學階段為區屬管理,初中階段為市屬管理。這種分級管理不僅在蘇州存在,在江蘇省內乃至全國其他城市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教育行政管理體系的不同削弱了小學和初中兩個學段間的溝通,使兩個義務教育階段的聯系不夠緊密,在學校管理、教師交流和教育評估等方面無法統一。與此同時,教育管理流程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致使市、區兩級教育行政部門各管各校,區域教學質量的提升較為緩慢、低效。
2.小初兩級教育教學管理體制的隔斷致使管理不暢。
在現行辦學體制中,雖然也有九年一貫制學校,但更多的是小學、初中各自獨立辦學,每個學段有各自的管理體制,相互之間基本處于隔斷狀態,導致管理渠道之間的溝通不暢。不同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使小學和初中在管理團隊結構、管理重點內容和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異。這些管理上的差異,加之溝通不暢,勢必導致小學畢業生進入初中后出現不同程度的不適應。
3.小初教師教育教學方法的差異致使學生素質發展出現欠缺。
義務教育的學段雖然劃分為小學、初中兩個學段,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因此,義務教育階段的教材在整體上應該風格統一。課程標準和教材等在研制過程中雖然已經充分考慮了小初銜接問題,但畢竟編制中小學教材的大多是不同學段的專家,實施教育教學任務的又是不同學段的教師,因此,在實施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銜接不暢的現象。目前,在這兩套體系的教材中,有的內容重合,有的內容銜接不夠,加之小學和初中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和管理方法也存在較大差異,勢必導致學生的發展出現斷層,具體表現在學業水平發展上的不連貫性、綜合素質發展上的不連續性以及核心素養發展上的不一致性等方面。
4.小學畢業生不適應初中學習生活致使家長出現不良情緒。
升入初中后,學習內容急劇增加、學習方式方法大幅度改變等,使得小學畢業生普遍不適應初中學習生活,隨之產生的是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學習情緒低落及學習成績下滑等問題。學生的不適應導致家長出現焦慮和不良情緒,家長期待教育部門主動作為、盡快改變的呼聲隨之增加。
二、小初銜接的價值釋義
小初銜接體現的是教育的連貫性。小初銜接能在完整系統地把握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基礎上,緩解學生認知心理上的影響,克服其認知風格上的差異,消解其認知方式上的不同,彌補其認知內容上的斷層,促進不同學段學生的學業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性素養和社會化生活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和正確的文化認同,實現全面、系統、完整的發展。
1.沖破小初兩級管理的隔斷,打通管理體制。
小初銜接的最終目的是追求更高的教育質量。除了教師、環境、教材等因素,還有學生的適應性問題與更高的質量密切相關。適應性是青少年教育權的一個重要體現,也是影響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實現小初銜接有助于提高學生過渡期的適應性。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有義務協同教育業務部門做好小初銜接工作,沖破小初兩級管理的阻斷,打通管理體制,從整體上協調教研、科研力量,在提高青少年教育適應性的基礎上整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打破兩套教材體系的阻隔,暢通學段銜接。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深化關鍵領域改革,為提高教育質量創造條件”。而做好小初銜接工作無疑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條件之一,因為小初銜接,更利于在一定范圍內真實開展區域教研、聯合教研和綜合教研。跨學段、跨學校的各種教研活動,可以找到小初知識交匯點、融通小初教育教學方法、補齊小初知識斷層,進而打破小初兩套教材的阻隔,暢通學段銜接。
3.融合中小學教育教學方法,助力學生成長。
小學和初中兩個階段在學習內容、學生發展規律和教師教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小學階段學習內容的綜合性更強,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師的教學更注重學生的參與性、體驗性。而初中階段學習內容的學科性不斷加強,逐漸由感性過渡到理性,教師的教學更注重課堂的容量和效率。另外,小學生和初中生在認知心理、認知風格、學習方式上也有所不同。這些差異都要求教師融合小學、初中的教育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適應從小學到初中的“過渡期”,在解決小初銜接問題的同時也促進學生當下的學習和未來的發展,為學生的成長助力。
4.體現教育部門的主動作為,緩解家長焦慮。
學生不適應初中階段學習生活的狀態可能導致“三不滿”現象,即學生不滿意、教師不滿意、家長不滿意。構建小初銜接的貫通、融合、協同機制,正是瞄準小初銜接的這一現實痛點,以創新行動回應人民群眾的迫切需求,讓家長看到教育部門的主動作為,在解決學生適應性問題的同時緩解家長的焦慮情緒。
三、構建小初銜接機制的區域探索
實施小初銜接,旨在讓6—15歲的學生在同一個體系里學習、生活,實現培養目標縱橫貫通、課程教學有機融合、教科研訓全面協同。為此,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和姑蘇區教師發展中心共同研制了《關于實施小初銜接教育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構建小初銜接機制,推進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
1.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建立小初銜接貫通機制。
所謂貫通,是指將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理念貫穿于義務教育的全階段。貫通的要義在于對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理念的理解和踐行。一體化發展理念是指在義務教育的“統一性”這個重要特征的觀照下,不僅要執行統一的義務教育階段教科書設置標準、教學標準、建設標準等,而且要在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標、教育要求、教育原則、教育評價等方面進行一體化統籌設計。與此同時,義務教育的一體化發展理念還包括思想認識的一體化和心理調適的一體化。思想認識的一體化是指無論小學教師還是初中教師,都要在思想上認識到小初銜接對幫助學生適應不同學段學習的重要意義。心理調適的一體化是指六年級教師和七年級教師,以召開“班主任懇談會”的形式,了解該年級學生前后兩年的心理狀態和需求變化情況;初中學校通過實施“入學周”“入學月”“入學季”活動,幫助學生實現心理調適的一體化貫通。
在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把九年義務教育貫通的培養目標確立為:第一,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第二,培養學生的愛心與責任心;第三,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識;第四,著眼于未來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另外,我們還建立綠色評價貫通機制。一方面,在設計小初評價指標時圍繞九年一貫的整體性考慮評價要素;另一方面,在評價結果的運用上,小初數據可以互為借鑒和使用。貫通的難點是評估模型的研發。為此,我們堅持全面質量觀和全方位育人的評價導向,構建了《學生階段學養綠色達標評價體系》,對評估標準研發、評估工具開發、評估數據分析、學科監測模型構建以及評估結果的運用,都給出了精準指導。
2.統籌規劃課程教學,建立小初銜接融合機制。
所謂融合,是指站在育人的高度規劃一體化課程與教學,結合學生學習心理的調適,在保證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將六年級和七年級的知識點打通,找出重復性內容及連貫性、遞進性不夠的部分,按照學科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序列化重組,并將相關教育教學方法提前相互滲透,形成一體化融合式教育資源。融合的關鍵在于找到學生學習心理調適的聯結點,各學科知識的銜接點、斷層點和學習方式方法的滲透點。
為此,一方面,我們建設教師教學資源,編著《學科教學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吨改稀芬浴度罩屏x務教育課程標準》以及各學科現行教材為依據,以六年級和七年級的教學內容為重點,旨在幫助教師較快地掌握和適應小初銜接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從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方面給予教師具體的建議,讓教師充分理解小初銜接教學的要求,讓課程與教學內部統籌走向綜合化實施。另一方面,建設學生學習資源,編著《學科學法指導》(以下簡稱《指導》)?!吨笇А分饕ㄟ^比較小學與初中課程在學習特點、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等方面的不同,解決小初銜接階段學生在學法、心理等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讓學生了解初中學科的大致內容,為如何進行初中學習做好心理上和知識上的“全景式”儲備,幫助學生順利渡過“適應期”。
3.強化合力發展制度,建立小初銜接協同機制。
所謂協同,廣義上講就是指協調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不同資源或者個體,協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標的過程或能力。這里的協同是指協調市區兩級、小初兩學段、家校兩場所,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義務教育發展。協同的關鍵在于建立協同合力的制度。我們建立的協同機制,其要素主要包括:兩學段教師交流制度、教師研訓貫通制度、學校與家庭共育制度和小初科研融合基地建設制度等。以上制度的實施試圖形成“區域間聯動”“校際互動”“家庭與學校齊動”的局面。
為此,一方面,我們組建以小學和初中主要學科教研員為主體的教師研訓工作小組,積極開展高規格、高品質的學科教學研討活動,構建并形成多元化的研訓體系??茖W謀劃、精準制訂小初學科骨干教師“互相聽課”計劃,切實幫助優秀骨干教師提高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小初一體化研訓協同機制的建立,旨在讓每一位教師都能精通義務教育學科課程標準。另一方面,我們建立了“教科研融合建設基地”,并研制了《“教科研融合建設基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組建了包括12所市直屬初中和20所區屬小學的聯盟校?!斗桨浮反_立了“教科研融合服務教育決策項目”“學科核心素養落地‘蘇式課堂示范項目”“高層次骨干教師‘孵化項目”等六大項目,并明確了每個項目實施的工作要點,較好地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的梯度性發展。
小初銜接機制的構建,促進了“市區通聯”體制的創新,在學生成長、教學研究、專業發展、資源建設、評價改革等方面實現小學、初中學段“上下貫通、有機融合、互相協同”的義務教育發展樣態。實踐表明,建立小初銜接機制使得區域教育質量得到有效提升,也讓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發展更為完整、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