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 向永知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使學校教育教學面臨嚴峻挑戰,全國大規模的居家學習和“線上教學”實踐,催生了教育的新樣態,使得我們對“互聯網+”背景下的未來教育有了諸多思考,也有機會反思傳統教育形態的某些頑疾。基于對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停課不停學”線上教學實施情況調查問卷的解析,從理論層面對“線上教學”帶來的變局進行反思;從實踐層面對“云課堂”下泛在學習的路徑進行展望,以期讓智慧教育成為適合每個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教育。
【關鍵詞】云課堂;線上教學;泛在學習;無邊界課堂;智慧學習平臺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27-0032-03
【作者簡介】1.汪明,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江蘇常州,213003)副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2.向永知,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江蘇常州,213003)教師,高級教師。
“云課堂”教學對學校、教師、學生、家長都是一個新課題?!巴Un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居家學習模式,一方面凸顯了線上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讓我們能夠暫時擺脫實體課堂教學的慣性,有機會反思傳統教育形態的某些頑疾。疫情期間,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以備課組為單位,按教學計劃進行了“云課堂”的線上教學資源包開發與共享,并輔以“教師在線答疑”。學校“云課堂”線上教學以視頻為載體的自主學習課程與“教師在線答疑”相結合,其質量狀況既體現在學科知識點的邏輯演繹,也體現在學校、教師、學生、家庭等影響線上教學的主體因素上。那么,如何科學評估學校線上教學總體情況,客觀分析線上教學的影響因素,改進線上教學,促進居家學習,并為將來進一步推進“泛在學習”提供參考依據呢?
一、“線上教學”質量調查解讀
2020年3月,學校使用“問卷星”在線調查系統,發放了“停課不停學”線上教學實施情況調查問卷表。我們從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學校管理、家庭支持等四個維度,全面調查了線上教學狀況,共回收學生問卷616份和教師問卷56份,現解讀如下:
1.教師線上教學投入大、負擔重,但教學進度偏快、容量偏大,學習效果難以檢測。
被調查教師平均每天花費7.21個小時進行線上教學,55.36%的被調查教師將“備課任務重”視作開展線上教學的最大困難。線上教學之前,五成教師認為自己使用信息技術教學水平較高,實施線上教學之后上升到87.5%,普遍使用智能手機、視頻錄制軟件和網絡直播軟件完成線上教學工作。與實體課堂教學相比,大部分師生認為線上教學的難度正常,但進度偏快、容量偏大,八成以上被調查教師將“互動困難”“無法檢測學生學習效果”視作開展線上教學的困難。
2.學生積極參與線上學習活動,但學習效果個體差異大,健康問題較為突出。
在眾多線上學習途徑中,有62.34%學生最喜歡通過“觀看教學微視頻+教師在線答疑”的方式參加線上學習。九成以上的學生能按時參加線上學習并按時上傳作業。但部分學生認為線上課程趣味少、硬件設施缺乏。近七成的學生以一倍以上播放速度觀看過教學視頻,有少部分學生會使用小猿搜題、作業幫等檢索工具,以及利用網絡進行娛樂活動,如玩游戲(20.62%)、追星(6.98%)、瀏覽娛樂性的網絡文學或視頻(32.95%)、線上聊天(37.99%)等。這反映出學生線上學習期間家長監管不足、學生個體狀態差異較大。另外,線上學習帶來的身心不適(如眼睛疲勞、心理孤獨感等)也多次提到。
3.學校充分保障教師開展線上教學,師生滿意度較高。
所有被調查教師都認為自己的線上教學工作得到了學校的支持,對學校線上教學組織工作具有較高或高滿意度。近九成教師參加過學校層面組織的“線上教學”培訓活動;近八成的教師使用的線上教學資源來自學校教研組和備課組。所有被調查教師對學校線上教學組織工作具有較高或高滿意度,92.21%的被調查學生對學校線上教學組織工作具有較高或高滿意度。
4.家長普遍關注子女學習情況,但家長教育方式有待改進。
超過九成的學生認為自己與父母的關系好或非常好,對家長支持其線上學習有較高或高滿意程度。家長普遍在學習情況、身體健康、日常行為、道德品質、心理狀況、興趣愛好與特長等方面關心子女的成長,超過八成的被調查學生認為父母花較多時間與自己討論和談心、耐心聽自己表達觀點等。超過半數的被調查學生認為在線學習期間,其與父母的關系受到自己作息不規律、在網絡上進行與學習無關事情、學習聽講不認真、不按時完成作業任務等學習因素的影響,父母需要轉變過度關注成績的教育方式,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良好支持。
二、“云課堂”下泛在學習的啟示與展望
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被視作應急手段,也是學校教學的首要選擇?!熬€上教學”改變了教師的教,改變了學生的學,改變了學校的管,也改變了教育生態。
1.“線上教學”變局的啟示。
首先,時空無邊界,學習隨時隨地發生。利用“互聯網+”技術開發智能化網上學習平臺,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時間限制和空間限制,讓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學習。那么,學生學習自律性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其次,進程無邊界,學習進程適才適性。打破統一的學習進程,賦予學生根據個人的學習興趣、認知風格、學習速度等選擇學習內容的機會,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提升學習的個性化和自主性。那么,如何在教學規范性與自主性之間找到平衡點呢?這就涉及學習過程中賦權與信任度的把控。
再次,角色無邊界,學生角色亦師亦生。學生不僅是學習者,也是其他學習者的合作者,學生還可以扮演成教師角色。網絡給予學生的學習與表達機會均等,尤其對性格內向靦腆的學生而言,表達的機會是均等的。
最后,資源無邊界,學習資源多樣多層。“互聯網+”打破了知識邊界,拓寬了資源路徑,通過引進改造和學生的自主重構整合,提供了多樣化和多層次的學習內容,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因此,多渠道的資源融合為邊遠郊區和鄉村學生共享優質資源提供了可能。
2.“泛在學習”路徑的展望。
2018年4月,學校成功申報了江蘇省首批課程基地高峰項目“大基地、大課程”。為此,學校正通過探索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泛在學習”的操作模式和路徑,為“云課堂”背景下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發展提供系統支持。
一是搭建一組基于“泛在學習”的智慧教育平臺。泛在學習的支持環境應該是智能化的、開放的、共享的、平臺化的。在這一網絡學習社區里,一所學校最優質的學習資源、最優質的師資都可以共享,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在這個空間里獲得發展。同時,教師教科研活動、專題培訓、課題研究等均可以依托社區平臺開展。諸如搭建“智能學習體驗中心”“智能交互技術實驗室”“STEM創新實驗室”“OMO(線上—移動—線下)一體化平臺”,以及創建相應的云小組、微社區等。
二是開發一批適合個性化學習的在線課程資源。未來教育的趨勢是更加注重個性化。為了讓每一名學生得到充分發展,讓邊遠郊區學生能共享線上資源,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也為了對接國家的“強基計劃”,開發個性化的線上課程資源需要全社會的合力。要通過校內與校外資源的融合,與大學和科研院所合作開發,與社會機構合作開發,進一步拓展線上與線下教育融合的空間。平臺資源的內容應堅持“五育并舉”,涵蓋思想品德、法治國防、心理健康、勞動實踐、傳統文化等主題內容。
三是探索一套指向學生自主發展的激勵制約機制。學校創建的“云小組”就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學校把每個班級分成不同的學生群體,6至7人分為一個云學習小組,即成長共同體。在“云小組”中,每名學生都有一個角色定位,既是學習小組成員,也是考勤或作業等小組長,既是學習者,也是管理者。而且,每一成長共同體配置的教師、學長、家長以及學生角色都是平等互助式的。同時,每天會在學習小組中評出優秀小組成員,在班級、年級中評出優秀小組等。這樣的激勵機制,使線上的個體化學習變成了小組合作式學習,顯著提升了居家學習效果。
四是培養一支具有整合技術能力的專業教師團隊。線上教育必須打造一支具備整合智能化教育技術能力的專業教師團隊。由學科資深名師領銜,整合信息技術團隊,深度融入線上教育教學全過程,讓每一名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面對的不是一名教師,而是很多他喜愛的學科教師,這樣將更有助于學生個性化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