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祥春
溧陽市南渡鎮是個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古鎮。傳說此地多水而取“難以渡過”之意,故稱“難渡”,后美稱“向南渡過”之“南渡”。我從“渡”字入手,提出“樂渡教育”這一理念。樂渡教育植根于南渡地方文化,從習近平總書記“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精神出發,實踐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旨在成全人的快樂生長,從而回答教育的本質問題。由此形成的辦學特色,接南渡之地氣,傳教育之神韻。
一、樂渡教育:完成人的擺渡
樂渡教育首先強調一個“渡”字。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擺渡”,“擺渡”不僅“把人從此岸帶到彼岸”,更有“成全人”的意思。教育即“渡人”。教育的過程就是“共渡致遠”“競渡爭流”“覓渡求是”的過程。以“樂渡”為校訓,以“共渡致遠”為校風,以“競渡爭流”為學風,以“覓渡求是”為教風,這就是“樂渡教育”的“一訓三風”。
“共渡致遠”旨在讓學生、教師相互成全、共同成長。新時代對教育提出了高要求和高期待,這就要求學校致力成全學生和教師的發展,從而促進學生、教師、學校的同步提升。“競渡爭流”旨在引導和鼓舞學生迎難踏浪、競先搏擊。學海無涯,唯有艱苦卓絕、勇敢泅渡,才能順利抵達知識的彼岸。“覓渡求是”強調教育的求真精神,“真”比一切都重要,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師應當學海引航,探尋規律。
二、樂渡教育:實現兒童的快樂成長
樂渡教育還突出一個“樂”字。這就要求教育者始終從兒童立場出發,讓兒童始終站在學校的中央,還兒童真實的童年,為兒童營造心靈向往的精神樂園、流連忘返的成長學園、沒齒難忘的生命家園。杜威說,兒童的世界是一個具有他們個人興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個事實和規律的世界。因此,實現兒童的快樂成長,應是教育的出發點與歸宿。
學校應聚焦兒童成長的身心需求,從兒童的實際需要出發構建教育行為,為其營造一個可以“樂渡今天、樂渡童年、樂渡人生”的生態圈、學習場。小學階段的兒童正處于“十萬個為什么”時期,對諸多事物懷有好奇之心,因而有針對性地開展符合兒童心理和生理成長規律的教育,有助于實現身心俱在的在場教育,觸發兒童真實的情感體驗,提升兒童的創新能力,發揚求真精神,從而實現快樂成長。
懷特海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智慧。活躍的智慧是在成長過程中獲得的,教育如何助力兒童成長,讓其成其所是,是教育者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樂渡教育就是要啟發兒童智慧,一要為其提供適合本土的、原味的、有機的、利于生命體吸收的養料,二是要因材施加養料,提供定制的、個性化的養料。針對不同的生命個體,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促進生命的靈性發展。樂渡教育就是要讓兒童的生命煥發異彩,讓每個兒童在快樂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成為最好的自己。
三、樂渡教育:實現文化的傳承
文化是提升學校氣質與品質的第一力量。學校文化之于一所學校的意義,猶如靈魂之于生命、思想之于人類,是一所學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學校辦學要根植于優秀傳統文化和本地文化,更要立足學校本身,不斷充實和豐盈其文化意蘊。“樂渡教育”的名稱從當地地名提煉而來,正是為了實現傳統文化、當地文化、校園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打造校園文化,應當先“尋根”。這就要求學校管理者注重對學校的獨特背景及其源流的觀照與把脈,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遵循普遍規律、把握本質屬性的基礎上,分析適合學校自身生長的“具體生態”。提升校園文化,應當會“鑄魂”。凝聚、形成和凸顯獨特的學校精神,讓生生不息的地域精神與博大的民族精神、鮮明的時代精神相得益彰。發揚校園文化,應當會“亮色”。著染學校的個性色彩,使之變得濃郁、閃耀;讓學校文化的意蘊、氣質、風格烙上鮮明印記;讓學校擁有自己的“方言”,有系統而個性化的表達。尋求屬于自己的“這一個”,形成校本化的教育樣式。
文化重在發揮場效應,我們要讓生命置身于文化的場中,以學校文化熏陶、浸潤、濡染、滋養、提升人,潛移默化,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校園不僅僅是一個學園,更應該是個文化之園,讓師生詩意棲息,實現文化從此岸“渡”至彼岸的教育目標。校園文化從物型設計出發,做到一場域一主題,將“理念文化”“地域文化”“書香文化”“成長文化”“心育文化”“教師文化”“管理文化”等植入校園景觀,煉造富有個性的校魂石、校賦,設置富有地域特色的人物雕塑,以努力營造積極向上的“樂渡”場域的方式,實現從校園文化“點”出發,“渡”至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面”。
樂渡教育,就是要讓教育者承擔起“擺渡人”的角色,從兒童立場出發,在繼承和發揚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著力實現“渡”的目標,最終達到人的快樂成長的目的。生命是一次旅程,不只為抵達,更應享受過程。樂渡教育將飄揚的旗幟矗立在彼岸,引領每一個渡者趨近理想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