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摘要:壺關秧歌,又俗稱“干板秧歌”或“地圪圈秧歌”,是深受當地人民群眾喜愛的民間藝術。它以民間故事、傳說及家庭瑣事為題材,具有較強的娛樂與教育功能。本文從壺關地理位置、文化淵源、壺關秧歌的起源和發展、舞蹈的形象性和藝術性、角色的性格化和人物化、情節的生活性和趣味性、音樂的民族性和地方性、曲目的傳奇性和多樣性、瀕危狀況、保護與開發價值等幾方面進行闡述,深入研究分析其本質和風格特點,著重剖析了壺關秧歌中的舞蹈元素,探索壺關秧歌的藝術價值,提出了如何改革創新以及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壺關秧歌,并為進一步促進壺關秧歌的發展提供了有效地措施和途徑,對啟示我們保護壺關秧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壺關秧歌? 發展? 風格特點? 舞蹈動作? 價值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07-0082-03
壺關位于山西省東南地區,地處太行山中段,上黨盆地的邊緣,太行山大峽谷,連通晉、豫兩省形成獨特的地理風貌。據歷史記載,“漢王劉邦元年(前206年)始置壺關縣,隸屬上黨郡,因古壺關口山形似壺,且于此置關,故名壺關”。
壺關文化源遠流長,其源頭可追溯到新石器晚期。在黃山鄉一帶發現的古動植物化石,清流村周圍地層中發掘出的彩陶殘片即是佐證。若干世紀以來,源淵文化通過名人、名作和名勝得以弘揚。
壺關秧歌,屬山西眾多種小劇種之一。它產生于田間地頭、院落、炕頭、作坊,是人們真情實感的流露與感情的釋放,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可謂是地方藝術的一支奇葩。
一、《壺關秧歌》的起源
壺關秧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大約起源于明末清初。據老藝術家杜迷胖傳說,明代開始流唱,到清朝嘉慶年間已盛傳于山西省壺關、長治、長子、屯留、潞城、陵川、平順等縣。
任何藝術都源于生活,壺關秧歌也不例外,有著濃厚的社會基礎。經考察,壺關秧歌源于壺關縣趙屋及長治縣西火一帶,這些地方煤、鐵礦資源豐富,鐵業生產興盛,土法煉鐵和鐵業加工業比較發達,村村都有幾座打鐵爐,主要生產釘鞋釘(又名荷花釘)、牲畜的蹄掌釘和日常生活、生產用具等。據考,壺關秧歌的曲調最早就是這些打鐵人的爐坊里互唱互答、有滋有味的勞動號子,這應該是壺關秧歌產生并逐步成型的最初母質。“釘鞋釘子共有七個棱角,打一個角哼一兩聲,哼呀哼呀哼呀哼,哼呀哼呀哼呀哼,這就是秧歌最原始的毛胚小調。因為釘子的每一個角需打兩下才能成形,這自然就形成了上下兩句”。
清代時期,鄉間一些落榜的舉人、秀才以及文人雅士,冬天閑暇無事,經常三五個聚集到“爐圪道”(打鐵爐),邊取暖,邊聽打鐵人聊天。打鐵人聊的不是東家長,就是西家短,秀才們聽得津津有味,就饒有興趣地隨口或隨后編成了朗朗上口的唱段和小腳本,供打鐵人哼唱,這二者的結合就逐漸產生了最早的壺關秧歌雛形。
二、《壺關秧歌》的發展
壺關秧歌跨越式發展,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1960年,縣秧歌劇團成立之后,對壺關秧歌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搶救整理和改革創新。音樂上加入了弦樂伴奏,使曲調更加優美動聽。音樂伴奏分弦樂和打擊樂,道白、過門、場間都設計了樂曲,板腔豐富,剛柔并重。行當分類細致,劇目大多數為小戲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借鑒了兄弟劇種的藝術素養,又柔合了當地梆子、襄武秧歌、豫劇和越劇等劇種的風味。
1978年,壺關秧歌迎來一個嶄新的春天。壺關縣人民政府恢復了秧歌劇團,對秧歌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創新。在音樂和唱腔設計上,大膽借鑒兄弟劇種的藝術素養,創新和改編了大量的文武曲牌,增加了頗有特色的伴奏樂器,創作了散板、悲板、數板、倒板、垛板、貫板等板式,創新和豐富了原來的常用板——流水板。對男女不同腔的問題采用同調異腔、同腔異調的音樂手段進行了藝術處理。秧歌劇團的發展思路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樂隊走輕音的路子,化妝走越劇的路子,劇目走現代戲的路子,舞美走寫意的路子,燈光走歌舞的路子。
經過兩次階段性發展之后,壺關秧歌在舞蹈方面吸收了其姊妹藝術和戲曲舞蹈的精髓,提取了戲曲中四功五法動作元素,有了程式化的舞蹈動作,但又與戲曲舞蹈動作有明顯區別,沒有戲曲動作規范,表演程式嚴謹。它依劇情、唱詞設計動作,唱詞與動作緊密相連。舞蹈內容豐富多彩,具有獨特的民族性、群眾性地方特色、濃郁的鄉土氣息,氣勢宏偉壯觀,節奏熱烈激昂,情緒開朗風趣,動作剛勁灑脫,粗獷而不乏細膩,火爆而不失優美,鄉音中深葆鄉情、趣濃、戲活,形成了獨有的舞蹈風格,體現了本劇種特有的舞蹈氣質與神韻。
三、《壺關秧歌》的風格特點
(一)舞蹈的形象性、藝術性
在戲曲表演藝術中,“做”“打”是戲曲本質特征之一“舞”的部分。“做”指舞蹈化的動作,“打” 指武術和翻跌的技藝,兩者互相結合,構成了戲曲舞蹈表演藝術的基本要素。而作為中國地方戲曲劇種重要組成部分的壺關秧歌也不例外,也體現在這兩方面,它們同時具備美化、節奏化、韻律化和音樂化的舞蹈要素。但壺關秧歌中的舞蹈形態沒有戲曲舞蹈分類細致,對動作的要求也不像戲曲舞蹈那樣嚴格規范。
如在傳統劇目《雇驢》中的舞蹈是以有節奏的人體動作作為媒介的表演藝術,舞蹈的形態、動作、姿態、造型構成了它獨特的民間藝術特征,將各種熾熱情感用形態、動作、節奏直接體現出來,塑造出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具有強烈的生活化效果和較強的藝術性,托物寓意的表現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雇驢》中動作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1.步法:走、跑、跪步、跌步、八字步
“走”是李有能表演中行進的步法,有快走、慢走、矮步走等不同走法,是進行舞臺調度、刻畫人物心理的重要手段。如此劇中的走全為矮步走,上身微縮,兩臂自然前后擺動,兩腿微曲,全腳著地。行走時富有彈性,表現了身材矮小、相貌丑陋的人物形象。
“跑”是李有能表演中行進的步法,有快跑、慢跑之分,是進行舞臺調度、刻畫人物心理的重要手段。如此劇中的跑,上身直立,兩臂橫向打開,小臂與大臂成直角,兩手自然前后甩動,步法可小但快,也可大但慢,隨意性很大,極富神采,饒有趣味。
“跪步”在李有能表演中一腿曲膝下蹲,滿腳落地。一腿曲膝下跪,以膝蓋著地,兩手可同時扶膝,可一手扶腿,一手扶膝,也可以兩手伸向斜前方。行走時,用左腿蹬地向前,催動右腿抬足向前移動,表現人物失敗、氣急、賠禮、焦灼、困悶等情景時的動作形態。
“跌步”是李有能表演中向后倒的步法,常用來表現匆忙趕路、撞到東西或在風雨、泥濘中不慎向后跌倒的情景。如此劇中的跌步,左腳往正前方上一步,眼看地。當左腳滿腳著地站穩后,右腿順勢向左腿前邁一步,隨即上身后仰做滑倒狀。左腿曲膝急速下蹲,盤腿坐地。右腿勾腳繃直上抬,兩手撐地,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
“八字步”是李有能表演中腳下站立形態,是人物情緒穩定和講究禮儀的重要體現。如此劇中的八字步身體可直立,也可含胸,比較靈活。兩腳腳跟靠攏,腳尖向左右兩側分開呈八字狀,距離大約為30cm。
2.上肢動作:甩、點、轉、擺、抓、舉
“甩”是李有能表演時左手扶胯,右手持鞭橫托在身體右側,從右向左快速橫甩,之后迅速回甩至原位,表現了瀟灑的人物動作。
“點”是李有能表演時左手自然下垂,右手持鞭伸至胸前,以手腕的按壓為動律,帶動鞭子上下晃動的手臂動作。
“轉”是李有能表演時左手扶胯,右手持鞭中端,肘部微彎伸至胸前。以手腕為軸從外向里繞腕,帶動鞭子轉動的手臂動作。
“指”是李有能表演時左手掐腰,右手持鞭伸至前方,用來表示人物行動的意圖及內心活動。
“擺”是李有能表演時左手持鞭中端自然下垂,以肘部的彎伸為動律,帶動鞭子前后運動的手臂動作。
“抓”是李有能表演時左手持鞭中端,掌心向上彎肘,置于胸前。右手置于左手上方,四指開合的手部動作。
“舉”是李有能表演時身體直立,左手扶胯,右手持鞭一端,伸至右上方。以手腕轉動帶動鞭子做“圓”的運動,表現出表演者威猛的動作特征。
3.身體動作
“點頭”是李有能表演時挺胸、立腰、伸脖,頭部上下地點動,表現人物對某人或某事的贊許、肯定的意思。
“晃頭”是李有能表演時挺胸、立腰、身體隨頭部晃動而搖晃。頭部向左或向右搖晃,速度較慢,幅度較小,表現人物對某人或某事的滿意,還可以表現鄙視、輕慢對方。
“聳肩”是李有能表演時兩肩凸起,使頸部變短,主要表現人物的驚恐神態。
“含”是李有能表演時胸腔內收雙肩向里合擠,腰椎成弓形,空胸低頭,兩臂自然下垂。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雇驢》中的舞蹈達到了形、神、勁、律的完美結合,具有民間舞蹈的根本特性,即人民性、群眾性、傳承性、靈活性、通俗性。舞蹈同樣具有鮮明的漢族風格和濃郁的北方色彩,集詞、樂、舞于一身,將武術與舞蹈融為一體、戲曲與舞蹈完美結合。
(二)角色的性格化、人物化
壺關秧歌的行當分生、旦、凈、末、丑。在《雇驢》一劇丑角為李有能,小生為吳金成,小旦為李玉鳳。戲一開始,李有能左手持鞭子前后自然擺動,右手背在身后牽著毛驢;仰臉、搖頭晃腦、兩腿曲膝、兩腳為八字步位,腳下步法為矮步走,表明李有能是在牽驢,不是在拉馬;不是心中坦然無事,而是心里盤算著什么,再加上獨特的服飾設計,表現出了滑稽、可憎的人物形象。
演員的牽驢、打驢、追驢、撞驢、踢驢等復雜的表演動作,恰當表現了人物性格和心理特征。通過不同的眼神、身段、步法、手勢以及一些虛擬的表演動作,表演得栩栩如生,靈活生動,突出表現出演員和驢之間的生動對白,著重刻畫了性格化和人物化的角色,達到了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情境。
(三)情節的生活性、趣味性
壺關秧歌劇目《雇驢》,講述了賭鬼李有能坑蒙拐騙、販賣人口、謀財不仁,趕腳途中將吳金成從姥姥家借來的三十兩銀子騙取,吳金成隨驢找到他家索銀,又與他用三十兩銀子買來的閨女玉鳳訴苦衷,一對年輕人頃刻相愛。玉鳳愿跟金成去抵債,倆人行至途中,與堵了一夜、將銀子輸盡的李有能相遇,爭吵之中,恰遇上上任途中的縣太爺。縣太爺風趣地巧斷了此案,成全了一雙青年,奚落了不端騙子,體現了故事情節的生活性和趣味性。
(四)曲目的傳奇性、多樣性
豐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和繁華多樣的社會生活歷來是藝術創作的源泉,更是劇目成因的沃土。壺關秧歌的劇目大多是依據民間家庭真實故事和傳說編創而成,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容易引起共鳴。
劇目有根據民間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鳳英罵街》《三頂燈》《天齊廟趕會》;有根據農村家庭瑣事改編而成的《打酸棗》《蘇姐姐夢夢》《偷瓜》;有根據現代社會生活改編而成的《愛在深處》《社長的女兒》《新老隊長》;有表現同邪惡做斗爭的《侍女登科》。劇情曲折生動、傳奇多變,體現出壺關秧歌劇目的傳奇性和多樣性。
四、《壺關秧歌》的價值
壺關秧歌自形成以來,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發展歷史,足以讓后人見證它強勁的生命力,不僅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傳統文化底蘊,更重要的是特定地域文化與外來多種文化長期交融與碰撞所產生的本縣與眾不同的文化資源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保護價值,具有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其重要價值有兩點:
(一)學術價值
在中國地方戲曲舞臺生涯中,壺關秧歌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且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將壺關秧歌這一傳統的、古老的、民族的、大眾的文化藝術挖掘、搶救、整理和保護,將帶動和促進壺關縣民間文化藝術的弘揚和光大,也將帶動地區文化產業的振興。
(二)實用價值
深入挖掘、搶救、保護壺關秧歌,對全縣乃至全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弘揚先進文化、創建和諧文化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豐富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和綜合素質,對促進人民的全面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壺關縣志[M].北京:北京海潮出版社,1999.
[2]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編.山西卷(上)[M].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3.
[3]王九篩,田彩鳳,李華平.山西民間舞蹈學[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6.
[4]楊鴻志.梨園奇葩[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7.
[5]余漢東.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辭典[M].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2006.
[6]陳幼韓.戲曲表演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
[7]宋小翠.臨縣傘頭秧歌及其民俗基礎與開發利用[D].太原:山西大學,2007年.
[8]田麗萍.冀東地秧歌的傳承與發展對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04年.
[9]王躍.海城高蹺秧歌的傳統與現在[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10]宋小翠.臨縣傘頭秧歌的生存土壤與現狀思考[J].黃河之聲,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