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富蘭
不久前,我的一位學生特地從老家山東帶來一種白酒,牌子很奇特,叫“扳倒井”酒,還有一個名字叫“國井”酒,山東省高青縣的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打開酒瓶,果然香氣四溢,那個酒,集窖香、糟香、糧香、曲香、陳香于一體,諸味諧調的風格,醇和、耐喝、順口、不上頭。
對“扳倒井”這個詞,我聯想到吳方言中有“推扳”(也作“推板”),那原本是水鄉艄公行船中,通過推艄與扳艄,掌握木船行進方向的一個詞。推與扳是兩個相反方向的動作,后用以形容兩者之間的差距,吳方言中意為“ 相差”。再后來,人們逐漸將人品“差勁”、做事“不講究”的人事物叫做“推扳”。時至今日,上海話里還在使用這一詞匯。不過,那是另一個話題了。我的納悶是“井”這種凹陷于地面的構筑物,要“扳倒”它,抓手在哪里呢?我下決心要搞清楚這個問題。真是不查不清楚,一查“扳倒井”的傳說與故事在北方還真不少,至少可以找到六七種版本。在“山東民間故事集錦”里我算是對這個傳說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據山東民間傳說,西漢末年,劉秀下南洋,大軍過東平,在白佛山前安營扎寨。劉秀號令大軍“馬不踏田,人不入戶”,士兵在扳倒井村頭住宿。大熱天,將士們圍著一口石井打水喝。石井很小,被將士們圍了個水泄不通,擠擠挨挨都想喝水。這時正好八仙由西土東游嶗山,途經東平。鐵拐李化一老翁拄杖下凡,撥開人群,用木杖將石井一推,石井遂歪斜出水,將士們大樂而飲之。劉秀聽說這件事之后,非常高興,對將士們說:“天助我也,漢業必成!”劉秀親自到石井旁邊看了看,并命令立碑修廟記之。扳倒井村亦隨之而生,原來又是“仙人指路”。
民俗學中所謂傳說、神話或故事,都具有人性化的指向,傳奇故事中往往都帶有一些超現實的情節,并且表達人們的一種愿望,從這個角度來說,傳說的內容不全是歷史;但民間傳說必定是依托歷史而產生的,就如同“孟姜女哭倒長城”,它講述的故事、人物、地點幾乎都是歷史上存在的,經過老百姓口頭加工而產生出來的不斷更新的故事,讓人們流傳至今。民間傳說與故事也是一門藝術,是藝術就得真實地反映生活。為了讓這個故事能夠不斷地流傳,始終保持感人的魅力,民間藝人就各顯神通,最大限度發揮想象力,開始了偉大的虛構和創作。
“扳倒井”傳說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故事中虛構的情節并不是隨意加上去的,都是結合了當時當地的民風民情,也表達了老百姓的共同愿望,希望能夠和平幸福的生活下去。
話又說到平素飲酒,中國的酒文化豐富多彩,其中一個要素是總得認個牌子。1980年代我讀到老師輩的先生寫的文章,具體我記不清了,只記得他說他在那個年代“酒渴難耐而身邊缺錢”,只能買七塊錢一瓶的尖莊酒來解饞。我知道,“尖莊”是“簡裝”的諧音,大概是如今酒價一飛沖天酒的簡裝。五十年前,我做學生時,請不起老師喝酒;五十年后我的學生請我喝酒,而且是家鄉的名酒,這是我很感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