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娜

2005年,時年29歲的王力宏發行了他在索尼的第11張音樂專輯《蓋世英雄》,他在同名主打歌中唱著“蓋世英雄到來/迫不及待看見我的未來”,這位華語樂壇彼時的中流砥柱,不僅意氣風發,還充滿了對未來的種種期待。但站在今時今日的“上帝視角”,我們會發現,在此后的十余年里,唱片業的“未來”并沒有像他期望的那樣好。
受互聯網沖擊,全球五大唱片公司如今只剩下環球、索尼和華納三家,而實體專輯銷量的持續下滑也已經不可逆轉。不過,從這三巨頭最新公布的財報來看,蕭索了一段時間的唱片業似乎找到了可以拯救它們的“蓋世英雄”——流媒體。
5月4日,華納音樂公布了其2021年第一季度的財報。數據顯示,華納音樂2021年第一季度的凈收益為1.17億美元,創造了公司17年以來的最高季度收入;凈利潤1.44億美元,同比增長16%。而在去年同期,華納音樂虧損了7400萬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表現主要得益于華納在錄制音樂和音樂版權中的數字收入——都達到了兩位數的增長,且是公司目前最大、增速最快的收入來源。事實上,這一增長反映的恰恰是流媒體方面的優異表現。2020年第一季度,華納流媒體方面收入約5.9億美元,2021年漲至7.2億美元,達到超1.3億美元、23%的增長。
與此同時,索尼音樂與環球音樂的業績表現則稱得上是更為搶眼。
索尼音樂2021年4月發布的2020年財報顯示,這一財年中,索尼音樂的錄制音樂總收入約為47.42億美元,同比增長10.5%。其中,流媒體收入同比增長22.1%至30.96億美元;實體銷售增長9.4%,約為8.94億美元。HarryStyles的《FineLine》是索尼音樂公司過去12個月中銷量最高的唱片。


根據環球音樂母公司Vivendi財報,2021年第一季度,環球音樂的錄制音樂收入達18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0.8%。作為最大收入來源,流媒體在這三個月里為環球音樂的錄制音樂業務帶來了約12.3億美元的收入,占該部門總收入的68%,同比增長19.6%。這個數字意味著,環球音樂從全球各大流媒體平臺每小時可獲得約56.8萬美元的收入。
對唱片業而言,流媒體“救世”已不是秘密。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發布的《全球音樂報告:2020年數據與分析》,全球錄制音樂市場規模在2020年增長了7.4%,總收入為216億美元,已是連續第六年保持上揚態勢。
報告還顯示,流媒體業務是2020年錄制音樂市場規模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流媒體音樂收入來源主要包括付費訂閱和廣告支持兩大部分,2020年流媒體音樂總收入較2019年增長了19.9%,達到134億美元,占全球錄制音樂總收入的62.1%。其中,付費訂閱收入增長了18.5%,付費訂閱用戶數達到4.43億。此外,2020年實體音樂收入較2019年減少了4.7%,表演權收入減少了10.1%。但是,流媒體音樂收入的增長抵消了其他模塊收入的下降。
既然流媒體的賺錢能力如此之強,那么,它能讓唱片業的舊時代王者上演“王者歸來”嗎?
答案或許并不明朗。
雖然近幾年運用Spotify等音樂流媒體平臺,三大唱片公司營收有不少增長,但根據數據機構stastista的預測,2018年~2023年,全球流媒體音樂收入增長(見圖表3)速率逐步下滑,而音樂下載服務的負增長仍將持續。
從三家公司流媒體占總收入的比例來看,索尼依靠自身獨特的游戲優勢反倒受流媒體影響最小,但其并非沒有布局,而是野心更大. 疫情導致音樂收入下降后(因通勤和使用健身房時間的減少,音樂流媒體播放量增長回落),索尼籌謀收購流媒體平臺,把“流量”與“平臺”抓到自己手中。

早在2018年8月,索尼精選就正式上線了Hi-Res流媒體音樂服務,它最高可支持96kHz/24bit制式音頻流媒體包月暢聽,號稱亞洲領先,也是中國大陸地區首家Hi-Res流媒體音樂服務提供商。
到了2020年,索尼精選Hi-Res音樂又官宣正式推出市場期待的192kHz/24bit制式的流媒體音樂服務。這當中,包含了諸多索尼音樂提供版權的音樂作品。
再說環球,2021年3月,環球音樂宣布與非洲領先的音樂流媒體服務平臺Boomplay的合作再次升級,版權服務區域由原來的非洲7國擴展到泛非47國。這也是環球音樂集團首次面向法語區非洲國家開放版權內容,被認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2018年11月,環球音樂就已與Boomplay達成首次版權合作,第一次將全球音樂帶向非洲大陸。兩年過去,Boomplay全球總用戶達1.3億,曲庫數超過5000萬,同時也是全球范圍內擁有最多非洲本地內容的音樂流媒體平臺。而環球音樂當前在尼日利亞、肯尼亞、南非和重點法語區國家已設立分公司開展業務。通過擴展非洲地區的版權業務,環球音樂無疑可以覆蓋到全球范圍內的更多用戶,在版權方面尋求更多增長點。
至于華納音樂,更是三家公司中最早布局流媒體的公司,不僅與Spotify、騰訊音樂多有合作,也收購了UPROXX這樣的媒體品牌,為了增強在短視頻等平臺的內容制作和宣發能力,于2018年收購了結合了流媒體、社交和巡演數據的A&R算法平臺Sodatone,還先后收購了世界領先的獨立電子音樂公司之一SpinninRecords、現場音樂票務公司Songkick以及音娛商品電商EMP等。但目前而言,似乎對營收的成效還未明確顯現。
總體來看,這次疫情給全球三大唱片巨頭造成的影響都不小,在實體唱片銷量低迷的情況下,重視在流媒體上的投入也給唱片巨頭帶去了新的希望。依據現在的趨勢來看,流媒體很有可能成為唱片巨頭華納、索尼、環球音樂布局重點,誰能夠借流媒體突圍,或許是成就他們后續市值規模增長的關鍵。

付費用戶高達1.55億,市場份額占32%,干倒了風靡全球的iPod的Spotify是當之無愧的音樂流媒體“王者”。然而流媒體在付費用戶增長、收入增長的同時,版權價格也水漲船高,這成為Spotify和所有音樂流媒體的痛點——收入增長始終跑不贏版權支出。
顯然,在幫助行業提高收入的同時,Spotify自己卻沒有辦法盈利。2020年,Spotify年收入約94.25億美元,凈虧7.01億美元。與此同時,音樂人也不滿意,要求其提高版稅,但Spotify對此卻頗有微詞,甚至聯合友商,提交抗議文件以反對流媒體版稅。
在這方面,曾被Spotify干倒的蘋果就顯得更“懂事”些。最近AppleMusic就宣布了一個頗具意味的決定:調高分給音樂版權方的版稅。具體而言,歌曲每在AppleMusic播放一次,就會支付給相應歌曲版權方1美分的版稅。
乍看之下,1美分(約合人民幣6角5分)并沒有多少,但Spotify在3月披露的數字顯示,其每次播放會向版權方支付0.3到0.5美分版稅。換言之,AppleMusic此舉一下把“每次播放”的版稅調高到了Spotify的2到3倍。對于很多版權方來說,已經是他們目前能從音樂流媒體獲得的最多版稅。
AppleMusic向版權方示好的姿態已非常明顯。畢竟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現階段音樂版權方都是音樂行業中占據主動權的一方,誰能和音樂人、唱片公司或版權代理商搞好關系,誰就能在競爭中取得優勢。而搞好關系最直接的辦法,無非是能給其帶來更多物質回報。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不管是AppleMusic還是Spotify,都同樣面臨商業模式單一的問題。甚至版權方將“歌曲每播放一次能分到多少錢”作為流媒體收入多少的衡量標準這件事本身,也是音樂流媒體商業模式單一的體現。
為了提高收入,流媒體平臺不得不“不務正業”。目前唯一公開盈利的互聯網音樂服務商騰訊音樂,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社交娛樂,而業務較單一的Spotify目前只能寄望于播客。
相較之下,國內音樂流媒體平臺在與唱片公司、版權代理商和音樂人等版權方溝通商務的過程中,很少只談流媒體播放收入,而是會打包諸如直播、商用音樂等等合作模式供版權方選擇,這讓版權方的收入結構更加多元,很大程度上增強了他們抵御風險的能力。
目前來看,科技巨頭亞馬遜、蘋果對音樂流媒體愈發重視,現在就談論傳統唱片業的王者能否與他們一較高下,流媒體之間誰會最終勝出等等這些問題或許為時尚早,但這些圍繞著唱片業的戰事已然硝煙彌漫,烽火難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