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228)
建筑設計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面對建筑與環境、建筑與生活、建筑與技術、建筑與文化等實際問題,經過分析,提出一套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
天??诎兜靥幹性竭吘常捎谔厥獾牡乩砦恢煤凸δ荜P系復雜性,增加了建筑創作的難度。在回顧當時的設計歷程,如何在設計中求證和體現其在特定區域、特定功能下體現獨特的時代性、地方性和單體的個性,是項目設計過程中如何秉持理順思路,結合項目背景需求關系,通過對土地資源的合理整合利用和更新,使得到口岸功能和業務系統得以改善和提高,從而實現口岸的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建筑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即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創造,是特定時期建筑文脈的體現,往往帶有普遍認同感和時代感,它的延續和發展的都帶有地域特性并伴隨功能相互適應的必然性。建筑以其產生之日就各俱特色,特色建筑是建筑設計師所共同追求的基本目標,建筑設計是一個地區建筑形式與外來形式在該地區的自然和社會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在信息高度發達,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的今天,建筑設計如何融入地區環境、突出特定功能、表達建筑藝術達成切實的關聯,更好體現建筑的屬性與特色?
不同區域、不同文化的廣泛交流與融合在口岸的規范和疏導下成為主流,口岸經濟文化發展也日益成為觀察、了解、對話的平臺,口岸建設發展,通關能力和功能提升也彰顯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決心和成就。天??诎蹲鳛樵颇鲜≈匾囊活愰_放陸路口岸,為中越雙方貿易、友好往來、跨國旅游在時代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口岸位于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縣域南部、老山東側山腳、天保鎮鎮政府所在地船頭鎮,210省道的末端,口岸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河江省河江市口岸接壤。是中國云南通往越南首都河內取道最直、里程最短的重要陸路通道之一。
隨著口岸進一步的開放,物流、客流通關量日益增大,作為云南省重要的一類陸路口岸,補齊短板提質增效,適應量能提升需求進行規劃建設勢在必行??诎督洕鷧^總體規劃中對于口岸擴容增量進一步加快口岸建設的要求是:由于口岸用地緊張,規劃將在現狀聯檢樓東側、國門北側新建一座聯檢樓用以置換現狀聯檢樓。結合上位規劃的思路,綜合分析,從口岸長遠發展入手,以提升口岸整體貿易量客流量,提升口岸通關能力、旅游接待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對定位和需求關系進一步分析:
隨著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深入推進、云南參與中越“兩廊一圈”、泛珠三角等區域合作的深入實施,云南通往華南沿海地區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立體交通網絡的逐步形成,文山州的區位優勢迅速得到提升,成為云南省參與三個次區域性經濟合作的“橋梁”“紐帶”和“橋頭堡”,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作為文山州“三大”出入口之一的天??诎?,其通道和區位優勢得到了明顯提升。
以建設邊境經濟區為重點,形成沿邊地方和群眾受益的經濟發展帶。在這樣的發展形勢下,隨著中越“兩廊一圈”的實施,連接滇東南和越南北部的中越天??诎秾⒊蔀橐粋€重要的邊境經濟區發展區域。是云南省實施“通道經濟”戰略的十分重要的一環,成為“兩廊一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區域中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口岸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邊境兩側的人民相互往來,民間聯系緊密,社會文化氛圍和諧,交往愿望強烈,為兩國的經貿往來和合作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和文化環境。
作為云南重要的陸路口岸,隨著通關貨物和人流量的逐年增長,口岸旅游業成為中越兩國間日益互融互通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天保口岸所處天保鎮與境外的越南北部地區自然資源保存完好,是發展旅游,建設跨境旅游線路必經之路。
作為口岸規劃建設的核心部分,天??诎堵摍z樓的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聯檢樓是口岸通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口岸貨物人流出入國門重要的窗口。
口岸經濟區的總體規劃布局對新建聯檢樓的具體要求:
規劃將在現狀聯檢樓東側、國門北側新建一座聯檢樓用以置換現狀聯檢樓,原聯檢樓改作免稅商店、商貿辦公設施。
總體規劃中對聯檢樓的建設提出兩個方案,在實際論證過程中,整個規劃區的空間組織、功能關系、交通流行沒有得到專家組的認可,業主單位要求重新做一個方案進行對比。聯系我們參加國門區和聯檢樓進行的規劃設計方案比選。按照項目推進時間節點的要求,我們對現場對項目所在地進行踏勘和評估。
口岸所處空間位置十分急促,中國和越南兩道國門相向設置,之間距離約50m,兩國國門間有一致的軸線關系,進入中國國門區以后,道路呈現Y字型分散。空間關系上原聯檢樓軸線和國門軸線形成了45°的夾角,老聯檢樓側面迎向國門,雖然聯檢樓退離國門80m,并且留出了前廣場,但由于流線封閉的要求,國門與原聯檢樓前的市政道路和通關物流、人流在國門至聯檢樓前的道路和廣場區域形成交叉,市政道路在末端形成了脫離聯檢體系的端頭路。按照出入境管理要求設置的封閉隔離欄隔離后,前廣場使用功能脫離了原規劃設計的初衷,作為道路停車場進行使用。社會車輛停靠至接近國門隔離區域,空間關系混雜,邊境游游客被隔離在封閉區以外,空間視線也伴隨著隔離欄戛然而止。
對于這個錯綜復雜地形情況,如何理順和確立聯檢專業流線,合理劃分空間和功能各種關系是規劃的當務之急。
口岸建設中一關兩檢功能較為復雜,各主體單位均有通關的具體規定。通關流量和通道數量的關系,各業務單位既有流線上的主從關系、但在使用功能上又要相對獨立關聯,通關體系國際慣例和各單位間人員數量投入比例的關系,通關中人檢、旅檢、小型車檢、貨檢的各項具體規定等。
經過分析研究,在對項目調研的基礎上,進而確定的規劃和建筑設計所要體現和遵從的原則為:
(1)遵循麻栗坡天??诎督洕鷧^總體規劃的具體規定、一關兩檢使用的功能要求及技術措施,針對口岸流線混亂、功能缺失的現狀,合理組織交通,做到人流、車流、物流、辦公人流便捷暢通。
(2)以新建聯檢樓為契機為中越雙方貿易交流、旅游發展創造了更為良好的基礎條件,實現應通盡通。
(3)在新的規劃場地內,構建新的口岸各業務建筑群體之間的空間和功能關系,改善現有周邊環境,重塑國門軸線關系和口岸空間關系。同時,為國門旅游游客提供參與度更高、更為優良的觀光路線及體驗空間。
(4)以出入境獨立分開設置的原則,以可持續發展通道空間關系,為通關人和游客員創造良好的通關環境及便捷、周到衛生的生活服務配套設施。
(5)在新建規劃范圍內新增國門觀光區域,結合船頭河景觀資源理順周邊綠化,盡量保留原有樹木和綠地;利用好周邊特有的景觀資源,進一步延伸中越國門間的空間視廊。
3.3.1 強化國門中軸線
聯檢樓主立面―中國國門―越南國門在空間軸線關系上進一步延伸,以完整的空間界面和節點組序,以新建聯檢樓形成國門軸線對景界面。出境樓、入境樓、國門在空間上和使用功能上結合查驗隔離要求,如圖1所示。
圖1 總平面分析圖
3.3.2 空間布局按照功能細化
按照出入境人員分檢的原則,規劃區結合聯檢流線按功能劃分,由此形成與之呼應的三個空間關系。以國門和出入境建筑群圍合形成第一空間,按照邊檢業務技術要求進行封閉管理,空間內各建筑單體形態順應空間結構肌理布局,空間對景、借景、穿插和與其他空間交互滲透,適宜的空間尺度與莊嚴雄偉、和諧規范的邊檢流線應運而生。第二空間為免稅購物區,在整合功能流線的基礎上,結合邊貿市場,形成開放式旅游購物外向型空間。第三空間為感受國門、界碑的河濱觀光體驗開放空間。結合自然地形條件,以入境樓形成的弧形界面,最大限度收攬口岸河流、山體自然風光,同時增加旅游觀光人流的引導性和參與性。在國門和界碑前廣場組織延伸開闊的空間視廊,跨越國門界限,一覽中越兩國一衣帶水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建筑形態注重以空間劃分順應空間關系界面為疏導,在較好地體現使用功能的同時獲得莊嚴和較為舒適的室外空間界面。
3.3.3 加強硬態交通流線的清晰度
對于聯檢功能設置人流、物流交通流線,進一步規范流線的動態清晰度因勢利導方便通達。對于外圍購物、游覽流線,增加靈活性和自由度。使各功能區在服務定位和組織上,以主從關系,引導和疏導結合,體現共性和個性結合,增加口岸國門區域各功能區之間關聯性、科學性。
3.3.4 建筑方案的多元化設計
在功能優先的前提下,繼承和發揚建筑所隱含的歷史文脈,將其有機的融入現代建筑的創造之中,體現地域、歷史、文化的精神內涵。面對設計中的多元化,結合項目實踐對當今以“變化”為主旋律建筑風格與思潮,探尋特色建筑的創作之路。
在規劃方案的審查過程中,聯檢樓設計和口岸通關國際化、便利化、空間關系、口岸建筑表達場所精神的一致性得到了專家和各建設相關單位的肯定,繼而進行后期規劃和施工圖設計。
3.3.5 平面功能設計
平面設計圍繞聯檢樓及出入境機動車檢查通道的使用功能進行合理空間劃分,充分考慮通關流線流暢、發展變化快這一建筑特點,以達到空間收放自如、靈活分隔自由的空間的使用效果??臻g流線組織以功能劃分為原則,出境、入境按國際流行慣例進行組織,以出入境三個主要通道為主,預留一個輔助通道,聯系各個與之關聯的功能區,形成出入境以流線貫穿的各個空間,辦公及配套服務設施體現其安全、先進、高效、快捷、衛生的特性。
功能分區明確,布局合理,便于通關、管理和后期施工,通關大廳沿現有道路主干道布置,按照規劃要求,在保證與周圍建筑合理退讓并滿足消防要求的前提下,出入境通關廳以道路為界,左右布置,根據通關的國際慣例,出入境人流、車流,辦公人流在流向上嚴格劃分,互不交叉,各行其道。
辦證大廳設置于出境廳二層,采用集中式辦證設計,同時亦設計了人性化的服務、休息、衛生設施。三層為辦公區,設置了會議、辦公、網絡、監控等功能。
入境廳的二層為辦公空間,同時設置了貴賓接待室。
入境和出境兩座建筑以設置于二層的連廊橫向聯系,為辦公工作人員保持橫向聯系提供了十分必要的條件。
室外機動車道封閉設計,區分了四輪機動車、板車、自行車。
3.3.6 建筑風格與造型設計
聯檢樓的立面設計,以兩國國門間形成的軸線在空間上延伸,形成軸線對景關系順延至聯檢樓建筑主立面,口岸建筑的場所精神與文化交融。建筑造型立意展現奮發、進取、向上的氣勢。從建筑入口、檐口及整體向上的造型上,借鑒云南少數民族干欄式建筑的特征,經過提煉和升華,通過采用簡潔、明快的處理手法彰顯大國凝聚向上、富于變化的氣勢和空間關系,如圖2所示。
圖2 聯檢樓效果圖
回顧建筑設計的過程,對特定區域,特定功能,因勢利導推導和求證的經過是建筑設計師所共同追求的基本目標,特色建筑也是一個地區建筑形式與該地區的自然和社會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建筑作為人們各種活動的物質載體,也將傳承過去,連接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