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市科技發展研究中心,浙江麗水 323000)
科技人才,特別是高水平科技領軍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目前麗水市科技人才資源較為匱乏,制約了麗水經濟高質量綠色發展的需要。
“十三五”期間,麗水市認真貫徹落實各項人才政策,加快人才資源開發,人才工作質量和人才隊伍水平得以全面提升,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2019年底,全市人才總量達到46.25萬人,每萬人人才擁有量為1609人,人才資源密度大幅提高。人才結構不斷優化,人才素質明顯改善,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28.5%以上,研發人員數增加到1.03萬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20%以上,初步形成了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富有活力的創新人才隊伍,為麗水市打造“高水平建設和高質量發展重要窗口”奠定了堅實基礎。
表1所示,麗水市 R&D活動人員數(萬人/年)和企業R&D活動人員數(萬人/年)逐年上升,表明麗水市科技人才隊伍在數量上不斷提升。其中,企業R&D人員數量的持續增長與政府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等一系列政策密切相關。但從萬人數比例來看,麗水市企業科研活動人員還不夠豐富,還需要相關政策的引導以發揮科研人員對麗水市經濟建設的效力。

表1 麗水市R&D活動人員和企業R&D活動人員情況
“十三五”期間,麗水市人才科技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為“人才強市”“科技興市”奠定了堅實基礎,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現在:(1)人才政策銜接不夠緊密。制定人才引進政策后,相關的扶持政策沒有及時跟進,不利于引進的人才充分發揮作用。配套激勵落地較少,運用新政策、新制度還不夠靈活,沒有創新監管理念和方法手段,對實施自主科研獎勵、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制度等方面,沒有及時跟進出臺實施細則,影響了科技創新動力。(2)人才隊伍結構亟需進一步優化,高層次人才較為短缺,國家、省“重點引才計劃”專家數量均居全省后位。需大力引進培育“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做好國家和省“千人計劃”、省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等重大人才計劃工作。(3)科技人才管理機制不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尚需健全,現行的科技人才評價制度仍沿用傳統的考核制度,尤其對一線R&D人員還沒有形成一整套系統科學的評價體系。基礎設施建設、政策環境、重大創新型項目設置等方面均不具有優勢,在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方面都缺乏政策的強有力引導,對于引進和留住科技人才沒有形成優勢。選拔引進的科技人才不能合理配置,引進的科技人才深入企業和基層一線的較少,科研工作與產業技術相互脫節。
(1)麗水市經濟實力不足,提供科技人才的待遇不具有競爭力。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影響科技人才選擇去留的主要因素之一。經濟發展勢頭比較好的地區,需要更多的科技人才為其經濟社會的發展助力,因而需要為引進的科技人才提供相對優越的發展環境。而經濟欠發達地區,雖然對于科技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但其能為科技人才提供的政策環境和物質環境都相對薄弱,因而引進科技人才較有難度,且如果管理不善,還會導致科技人才的外流。(2)麗水市關于科技人才的政策環境亟待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的調整帶來了科技人才結構的變化,使得裝備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電子制造、汽車制造等五大制造業主導產業中現有的各層次科技人才數量與調整后的經濟結構不相符,有些傳統優勢產業因失去競爭優勢而發生科技人才轉移,科技人才流動更加頻繁,并且會出現更大的缺口。麗水市雖然出臺了一系列有關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的待遇政策,但缺乏對其他層次科技人才引進給予政策上的指導。
麗水市政府和相關部門已相繼出臺和發布《關于加快集聚高層次科技創新創業人才推動高質量綠色發展的意見》(麗委辦發〔2019〕54號)《麗水市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引進管理實施細則》《麗水市“綠谷精英·創新引領行動計劃”實施辦法》等一系列人才政策及相關實施細則。但目前麗水人才政策銜接不夠緊密,相關的扶持政策沒有及時跟進。為此,(1)優化科研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科研人力資本補償力度,消解重復建設的問題,實現資源共享;(2)借鑒先進地市相關扶持政策,不斷完善政策,與時俱進,不斷推進人才政策落實;(3)加大宣傳力度,利用日常走訪企業和各類會議進行政策宣傳、解讀,讓一系列配套獎勵政策落地,充分發揮科研人才的創新作用[1]。
近年來,麗水人才流失呈擴大趨勢,高層次人才還是緊缺,麗水應大力氣引進集聚科技人才,切實補齊高科技產業與高層次人才的“短板”。為此,(1)升級“智匯麗水”人才科技峰會品牌,引聚一批產業緊缺的國際一流戰略科技人才、高端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探索與知名高校、研究院所、高端獵頭、人才服務機構直接合作的引才新模式,著力引進國家優勢產業項目、頂尖人才領銜的產才融合項目;(2)可以通過海外引才,通過建立海外人才驛站,暢通“海外麗水”人才資源回流通道,廣泛建立海外人才孵化器,積極對接海外人才機構,探討與海外人才機構建立人才引進激勵機制,推動企業引才海外高端人才。
(1)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以“綠谷英才”特殊支持計劃為抓手,培育特色產業人才品牌。聯合37所國內重點高校和13家國內外知名人才服務中介機構建立合作機制,不斷優化市場化引才方法;(2)探索與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之江實驗室等單位長期合作,共同簽訂人才科技合作項目,助推企事業單位達成合作意向;(3)加強對麗水學院和麗水職業技術學院等本地高校扶持,著力構建多層次本土青年人才培育體系,不斷盤活本土人才資源,培養對原生組織具有深厚感情的本土優秀人才,激發本土人才創造活力[2]。
(1)積極組織開展青年學子麗水行、雁歸計劃、“千企百校行”等活動,建設青年人才驛站,打造青年社區,廣泛宣傳人才新政,推動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蓬勃發展,把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2)做好人才服務保障工作,落實高端人才享受薪資待遇、住房保障、日常福利、職業發展等各項制度,組織開展科研人才聯誼會,建立人才的溝通交流平臺,做好重大節日慰問走訪工作,加大人文關懷,增強人才的歸屬感和幸福感;(3)努力提升麗水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對青年人才干事創業的吸引力和成家立業的感召力,積極推動大學生在麗水就業的行動計劃。
站在新起點,緊緊把握“一帶一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機遇,結合重點產業發展需求,以創新為引領、以人才為核心,加強共性核心技術公關,匯聚更高質量人才科技資源,構建更高規格人才科技合作平臺,優化創新創業生態,開啟建設美麗幸福麗水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