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館展覽的誕生,需經過創意策劃、內容和形式設計再到施工布展等過程。創意策劃是初始階段的頭腦風暴,內容設計是將展示主題、學術大綱、展示文字說明、展項設計方案、展品清單等項目進行合理安排,是形式設計師對空間布局、文物組合和參觀流線進行設計的依據,是做好展覽形式設計和布展的前提。文章對海昏侯博物館基本陳列“金色海昏——漢代海昏侯國歷史文化展”創意策劃和內容編制、形式設計等工作進程做了梳理,以期對相關實踐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博物館;展陳設計;策展;內容設計
【中圖分類號】G2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6-193-03
【本文著錄格式】袁茜茜.“金色海昏——漢代海昏侯國歷史文化展”策展解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1,03(06):193-195.
2020年9月23日,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開館,籌備已久的展覽也正式對外開放。基本陳列“金色海昏——漢代海昏侯國歷史與文化展”精選了海昏侯墓園出土的一千余件珍貴文物,開展后得到了各界的高度關注,首周參觀人次超過3萬,首個黃金周參觀人次超過8萬,社交媒體上出現大量觀眾拍攝的展覽“美圖”,各大媒體爭相報道,引發熱烈社會反響。
一、選題策劃
2018年4月,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展陳策劃專家交流會在南昌舉行,圍繞怎樣將第一期博物館展廳建設好出謀劃策。海昏侯墓自2011年發掘以來,已經做過多次展覽,因為考古發掘年限較短,研究成果較少,幾次展覽基本上都是“考古成果展”,專家們提出了海昏侯博物館的基本陳列要做“文化展”的初步思路,要為觀眾展現劉賀時代的江西、中國與世界。此后,經過一年多的大綱文本撰寫,確定展覽標題為“金色海昏”,取自“四色江西”的“金色”,也取自海昏侯出土黃金的“金色”,更寓意著海昏侯國文物與文化的“金光燦燦”。(如圖1)
“金色海昏”展廳面積約3600平方米,整個展覽是以漢代海昏侯國為大背景,以漢代郡國并行制的“郡”“國”“侯”為敘事線索,特別是以海昏侯國建立者劉賀的人生軌跡、生前死后的生活為主線,通過文物和歷史人物生平事跡的關聯,全面展現了漢代王侯家庭的社會生活形態。展覽以小見大,圍繞大漢歷史,用海昏侯國文化遺存展現南方開發、中西文化交流,為觀眾展示了自信、包容與豁達的古代中國。
作為遺址博物館,海昏侯博物館基本陳列需要圍繞海昏侯與漢文化,反映遺址背后的一個時代及其文化。金色海昏策展團隊按照第一代海昏侯劉賀的人生軌跡順序選取各地、各時期、各場合代表性文物,在展覽敘事上以展示史實和文物實用功能為主,引導觀眾通過視覺造型、文物說明了解古代王侯貴族的日常起居,理解文物上的銘文、圖案等視覺元素背后的歷史文化。
通過這個展覽,觀眾可以了解到漢代的郡國并行制度、列侯墓葬制度,領略西漢皇室、列侯有品位、精致的日常生活,豐富人們對江西漢代歷史文化的認識,加深對祖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愛國情懷。
二、內容設計
(一)以物說史構思框架
“以物說史”“以物鑒史”是“金色海昏”展主題構思、打造框架的總體思路,展覽分為上篇“豫章海昏”、下篇“王侯威儀”和尾篇“儒風南阜”等三個部分,分置于兩層,上篇位于一層,下篇和尾篇位于二層。
上篇“豫章海昏”主要介紹海昏侯國的歷史,分為“漢豫章郡”“海昏侯國”“劉賀世家”三個單元。第一單元反映在世界背景之下西漢王朝實行郡縣制及分封諸侯王的郡國并行制,利用歷史文獻、圖表和出土文物為觀眾介紹漢代豫章設郡的情況。第二單元展現海昏侯國的建立及建都筑墓的歷史史實,通過視頻影片、裸眼3D等多媒體手段,結合出土文物,為觀眾展示海昏侯墓的發現之旅、海昏侯國的建立與布局。第三單元通過“昌邑”銘文青銅豆形燈、“李姬家定”銘文青銅豆形燈、“劉充國印”龜鈕銀印以及其他附葬墓出土文物,結合圖標、歷史文獻,對四代海昏侯的情況進行了介紹,讓觀眾了解海昏侯國的歷史。
下篇“王侯威儀”講述漢代海昏侯國的禮樂文化、制度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娛樂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情況,共有五個單元。第一單元“車轔馬嘯”通過劉賀墓園車馬坑出土的大量車馬器、場景復原以及多媒體動畫,反映當時貴族出行的情況。第二單元“禮樂宴饗”集中展示了大量飲食、宴請有關的海昏侯遺址出土的炊具、酒器、樂器,展示漢代的飲食文化、禮樂文化。第三單元“衣妝盛飾”為觀眾展出海昏侯遺址出土的妝具、珠飾、劍飾,講述當時的服飾文化。第四單元“堆金聚幣”以“劉賀家的金庫”為概念,展示了海昏侯墓出土的大量金器、五銖錢,反映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酎金制度文化。第五單元“閑情雅趣”展出了文房、養生、雅玩文物,主要體現的是貴族的精神生活,娛樂休閑文化。
尾篇“儒風南阜”通過孔子像漆衣鏡及相關竹簡,采取文物、圖、表、照、觸摸屏等方式反映了大漢時代儒學思想的獨尊,儒家經典及其思想道德規范世代相傳,對江西、中國乃至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
(二)組合文物搭建場景
在撰寫內容文本時,形式設計尚未開始,但文物及其他展品的組合,是內容策劃階段就要做好的工作,這樣有利于迅速開展空間設計。內容設計人員會依據大綱里的部分、單元結構,有針對性地將關聯性強、可以說明相同主題的文物,放置到展覽的合適位置。
“金色海昏”展覽上篇“豫章海昏”的“海昏侯國”單元,將劉賀棺柩內出土的玉璧、玉環、玉琀、玉管等文物放置在長方形的中立柜中,按照出土時的位置擺放展示,輔以詳細的文物說明內容,便于觀眾理解這些葬玉的價值與意義。
下篇王侯威儀的禮樂宴饗單元,設計了兩個大場景柜。場景柜一用青銅鐘、青銅鼎、青銅鐎、青銅勺、青銅博山爐、青銅連枝燈、銅鎮以及漆耳杯(復制品)、漆案(復制品)等輔助展品,結合精心設計的場景,形象化地呈現貴族室內生活場面,營造了一個讓觀眾“身臨其境”的宴飲畫面;場景柜二將海昏侯墓出土的編鐘懸掛在復制的編鐘架上,配合琴、瑟、伎樂俑等復制展品,為觀眾展現西漢的奏樂場景,了解用樂制度。
“養生雅玩”單元將兩件鑒賞古玩文物放在一臺中立柜內組合展示,這兩件文物的紋飾和材質一致,均為蟠螭紋青銅缶,紋飾、器形都具戰國青銅器典型特征,只是一件外形為十二棱、一件為圓形,這兩件相似的文物作為劉賀收藏古玩的組合展示,得到了觀眾的熱烈反饋。(如圖2)
(三)撰寫說明通俗易懂
閱讀文物說明牌是觀眾了解文物信息的主要途徑,金色海昏展覽的文物說明撰寫以“觀眾看得懂”為原則,著重為觀眾介紹文物的使用方法、使用場合,紋飾的內涵和價值,避免出現過多的專業術語,并使用較大的設計版面,配有豐富的圖片信息,讓文物說明牌內容充實、簡潔易懂。例如“青銅溫鼎”的文物說明,主要介紹該文物的性質、結構、出土時候的狀態和功用。“青銅動物席鎮”的文物說明,從先秦以來席地起居的禮俗講起,再到席鎮的使用方法、漢代席鎮種類等相關信息,讓觀眾對漢代席地而坐的禮儀有所了解。
三、形式設計
展陳形式設計就是根據內容文本的要求,將博物館工作者的思維設想,以視覺形式傳達出來的創作活動。“金色海昏”展覽在空間設計、輔展設計上,注重挖掘海昏文物的內涵與特色,吸納各種藝術門類的精華,給觀眾創造一個多姿多彩、引人入勝的學習與欣賞空間。
(一)精煉概念營造空間
合理的色彩搭配,是視覺傳達設計的核心元素。“金色海昏”以夯土的“黃”、漆器的“紅”與“黑”為主色調,用不同的顏色區別每個篇章。上篇豫章海昏以“打開塵封的記憶”為概念,提取海昏侯國都城紫金城夯土城墻的“黃色”元素。下篇王侯威儀以“穿越時空的界線”為概念,以提煉于漢代漆器的“紅”“黑”兩色為主基調。尾篇思想傳承,以“傳承千年的漢魂”為概念,營造莊重、神圣的空間,提取銅鏡的“赭石色”,寓意鑒古知今。
注重燈光對文物的烘托。針對有銘文或紋飾的文物,謹遵“見光不見燈”的總體原則,合理布局燈具,讓文物的精美紋飾清晰呈現。針對造型獨具特色的文物,運用光影效果,將其外形陰影投射至展柜背板,給觀眾美的視覺享受。如劉賀墓出土的青銅龍形帷帳帳鉤,龍形栩栩如生,陰影輪廓鮮明生動,成為觀眾參觀必拍的文物之一。
(二)著重元素對比效果
海昏侯墓園出土的許多文物帶有外來元素,見證了中西方在千年前的文化交流。“金色海昏”展在策劃時,注重挖掘中西對比元素,向觀眾展現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與影響。
海昏侯墓園車馬坑出土的大角神獸紋銀當盧,主體圖案為似羊的獨角神獸,作回首奔跑狀,身肢遒勁有力,靈動飄逸。神獸大角及腿部特征在歐亞草原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中常見,具有濃郁草原民族風情,展覽將紋飾與外來元素關聯附在展板上,體現密切文化交流。此外,海昏侯墓出土了水晶珠、瑪瑙珠,水晶珠為多棱柱體形,瑪瑙珠疑為蝕花瑪瑙,造型、制作均有別于中國傳統風格,廣西、廣東、湖南出土大量兩漢時期的這類珠子,均被認為是從海上絲綢之路傳入,該組文物在“衣妝盛飾”單元展出時,除在文物說明上點明外來元素的關聯性,還在展柜背板放置了“張騫出使西域路線示意圖”,凸顯中西文化交流。
(三)多重技術解讀文化
海昏侯遺址是中國迄今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漢代侯國遺址,“金色海昏”展運用多重技術做好遺址信息解讀。“海昏侯國”單元制作了三個不同類型的影片,與場景和文物相結合,在趣味互動中學習歷史文化。以紀錄片詳解考古發掘之路,輔以紫金城考古航拍圖,講述海昏侯考古發掘的傳奇故事。沉浸式3D畫面、大型圖版、雕塑場景、舞臺燈光與立體沙盤結合,讓觀眾“漫游紫金城”了解海昏侯國的城市布局。仿照劉賀主棺內布局,設計四層玻璃展柜,將文物陳列與輔展圖片層層堆疊,讓觀眾通過展柜便能了解葬玉、劉賀、琉璃席、陪葬金餅在主棺內的關系。此外,還展示了大量的考古圖片、歷史文獻,制作了墓室解構動畫視頻,讓觀眾了解漢代“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禮制。
多媒體視頻經常作為文物信息解讀的輔助手段,通過良好的設計布局,能讓觀眾迅速直觀的了解文物內涵與知識。“車轔馬嘯”單元的錯金神獸紋銅當盧展柜旁設置了一個多媒體視頻播放器,提取了展出當盧的精美紋飾,進行線繪并制作成分解動畫,逐一解釋每個紋飾的寓意。“禮樂宴饗”單元的“青銅蒸煮器”展柜在立面裝有透明屏,觀眾在觀賞文物的同時,可通過透明屏中的動畫演繹了解文物的使用特點與內涵,做到動態演繹與靜態文物在同一視線。
四、結語
展覽是博物館的中心工作之一,是博物館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肩負著“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的使命。“金色海昏”展覽用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文本語言,靈活多樣的展示手段,協調、流暢的展覽結構與布局,在設計上注重內容的科學性、知識性、故事性和趣味性,為觀眾揭開史書記載較少的海昏侯國的神秘面紗,展現中華文明的悠遠與燦爛。
參考文獻:
[1]楊茗.博物館展陳的內容策劃研究[J].藝術教育,2019(10):215-216.
作者簡介:袁茜茜(1990-),女,江西九江人,南昌漢代海昏侯國博物館陳列展覽科,研究方向為陳展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