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大眾的主流審美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尤其是通過互聯網和媒體的營銷和宣傳,身材纖細的女明星們頻頻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這也在改變著人們的審美觀念,從此“白幼瘦”“以瘦為美”等詞語定義著主流審美,審美也從多元走向單一。人們瘋狂地加入減肥的行列,過度關注身材體重,而一種可怕的心理疾病也在悄無聲息地蔓延——進食障礙。本文就進食障礙的定義、形成原因以及治療手段進行了初步探討,以期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心理問題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進食障礙;厭食癥;暴食癥;貪食癥
進食障礙是一種與食物、體重和體型相關的認知功能障礙。根據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目前嚴重進食障礙疾病主要包括神經性厭食癥、神經性貪食癥和神經性暴食癥三種。根據國內的調查顯示,患進食障礙的人數也在逐年增加,女性患病遠高于男性,青少年患病幾率高于成年人,而厭食癥是精神障礙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占到5%-20%,其中的20%死于自殺,80%死于各器官衰竭帶來的軀體并發癥。
神經性厭食癥以節食為手段,以體重和BMI過低,過分關注體重和身材,持續阻止體重恢復為外顯特征。厭食癥患者體重長期處于低水平狀態,心理上害怕體重的增加,在此過程中伴隨著各種影響體重的行為,例如:減少能量攝取,斷食節食;補償性行為,催吐使用瀉藥,過度運動。患者體會不到食物帶來的快樂,恐懼食物帶來的熱量,甚至在強行食用某種食物之后身體上會出現反胃、惡心等不良反應,久而久之,這種心理疾病衍生出不少的的生理問題。這是由于進食過少,身體所需的營養元素嚴重不足,導致體重直線下降,體脂率嚴重過低,免疫力降低,從而影響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轉,引發一系列軀體并發癥。
神經性貪食癥也屬于進食障礙的一種,體現在失控的進食狀態、反復的補償行為和過度的自我評價上面。在進食期間,患者難以控制進食速度,即使胃部發出了飽的信號也依然繼續進食。這部分患者表示,雖然胃部有強烈的飽腹感,但自己的大腦和心理并沒有滿足。貪食癥的發病也和過度克制自己的食欲有關。以女性減脂為例,為追求所謂的健康低碳,在平時的日常飲食之中設定了許多限制,把食物劃分為三六九等,新鮮蔬菜、低脂高蛋白的魚蝦肉類、低升糖指數的水果都被視為減肥過程中的利器;而高糖飲料、糖油混合物的蛋糕軟面包、快餐零食等被視為不健康、不利于減肥減脂的食物。人們嚴格規劃自己的飲食,不攝取任何所謂的垃圾食品,以自律的飲食和習慣要求自己,但高要求之下給人們帶來的是心理上的不滿足,由此為起點,內心對垃圾食品的渴望愈演愈烈。貪食癥患者越來越發現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嘴,自己明明吃飽了卻還能吃,明明不餓也能把碗中飯吃光。因此,在每一次經歷暴食之后,心理陷入深深的自責當中,認為自己不夠自律,并且伴隨著催吐、過度運動、服用瀉藥、隔日斷食等補償性行為,以緩解暴食帶來的體重增加等問題。這樣循環往復,患者便深陷于暴食——節食的惡性循環當中。而這種暴食和節食的身體行為對心理的危害也是極大的,經常伴隨著抑郁癥和焦慮癥等神經性疾病的發生。
暴食癥與貪食癥在表現上有許多共同點,即二者都有反復發作的暴食行為,并且在暴食之后陷入深深的自責當中,出現羞愧、內疚、自責等情緒,但暴食癥患者幾乎沒有補償性行為。雖然沒有補償性行為帶給身體的過度傷害,但痛苦抑郁的情緒也會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引起進食障礙的原因多種多樣,也不僅僅是由于個人對自己身材的過分要求,至今我們也沒能找到確定的結論,因為構成這種障礙的自身因素和社會因素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和疊加性。因此在分析成因時,也不能一概而論。
(一)由于個體追求“完美主義”
年輕女性對于追求所謂的骨感身材的迫切需求,希望身材更纖細、體重數值下降,在一般性的節制飲食不能滿足這種需要之后,便開始采取極端的減肥方法節食,從而引發暴食。有研究表明,在青春期有節食行為的少女患上暴食癥和厭食癥的比沒有暴食行為的人群高出8倍多。從節食最開始的克制食欲,演變成恐懼食物,到最后形成無法進食的情緒性厭食,這也是大多數厭食癥患者進食障礙的形成過程。而一般患有進食障礙等心理疾病的人群的體重和BMI指數都在正常數值范圍之內,而體重超重或者體脂偏高的人群患有暴食和厭食的幾率普遍偏低,這也印證了“完美主義”者們心理的變化機制。
(二)多發于13-20歲的青少年和女性當中
13-20歲這個時期正是個體人格發展和自我同一性發展的重要時期,因此在這一時期出現混亂和偏差也是引起進食障礙的誘因之一。青春期是個體自我意識、人生觀形成、自我價值認識以及處理情緒方式發展和成熟的時期。就個體而言,個體在社會中的角色多種多樣,奠定了個體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不是單一的。積極的樂觀主義和消極的悲觀主義在看待事物和處理事情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因此,這一階段發展偏差的孩子比正常孩子出現進食障礙的概率會大很多。
(三)日常情緒體驗與進食行為的不恰當連結也能引起情緒性進食和暴食
在日常生活當中,經常有人說在自己心情不好、工作學習壓力較大或者開心的時候的慶祝方式都是大吃一頓。一部分人表示,在飽餐一頓之后自己的焦慮情緒確實得到了緩解。看似只是外顯的一種行為,為什么人的情緒會和吃東西這種行為聯系在一起?緩解和改變情緒的方式多種多樣,以進食來改變人的情緒和心情的方式僅僅是其中之一,難道吃東西不是因為生理饑餓身體向大腦發出的信號么?這要從一個人最初某一種情緒發生時和進食行為的無意識連結說起。當一個人正處在進食狀態時,突然接聽到一個令人難過或者令人激動的消息,由此而產生進食行為和情緒相連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已經忘記了當時那種情緒和心情,但情緒和進食卻泛化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當人們產生各種情緒體驗時,首先就會想到以吃東西來表達或者發泄當下的心情。
進食障礙是一種心理疾病,并且伴隨著不正常的進食行為。有時候,正是這些行為的掩蓋導致身邊人和自己都很容易忽略這種心理疾病。初期的一些癥狀很容易被忽視,真正意識到自己心理上已經產生問題時,往往癥狀已經很嚴重了。因此,我們既要尋找發病原因,也要尋求解決方法。進食障礙治療的整個過程包括心理咨詢和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方面。本文主要以心理咨詢的角度提出以下方法。
(一)家庭治療是最有效的途徑
家庭是患者最熟悉的日常生活環境,家庭中的共同生活者也是患者最親近和最了解的人,這些外部環境和心理環境是對患者最有利的因素。在治療期間,父母既要對這種疾病有初步了解,也要有陪伴孩子治愈的決心,要避免對孩子的苛責,幫助患者樹立自信心,這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都能對患者起到正向的作用。例如,個體發生暴食行為通常是在一個無其他人在的環境中,這也能避免他人目光帶來的羞愧感。如果在個體有暴食沖動的情況下,有親人陪伴在身邊,會大大減少暴食的次數,從而幫助患者形成正確的飲食習慣。
(二)正確處理自己與食物之間的關系
認知行為療法在臨床上也是經常被使用的。患有進食障礙的患者多數不能夠正確處理自己與食物之間的關系,片面地否定了自己的價值,認為自己體型上不夠完美,進而否定自己的其他方面。想要矯正這種心理,首先就要幫助患者重構對自己的認知觀念,讓患者認識到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所展現出的價值是多種多樣的,進而一步步地改變個體與食物之間的關系,改變食物被我們賦予的情緒上的意義,盡量把食物和情緒分開,久而久之,幫助患者走出進食障礙。
本文對進食障礙的有關概念進行了解釋,分析了進食障礙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及走出進食障礙的對策。雖然形成原因復雜且多種多樣,但面臨這些問題時,我們并不是束手無策。醫療手段在應對進食障礙上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社會和家庭的幫助才是治愈心靈的良藥。因此,在身邊的親朋好友出現這些問題或癥狀時,即使我們不了解技術手段,但給予適當的關心和鼓勵也是有益的。最后,還是希望能使更多人了解進食障礙的相關問題,從而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
作者簡介:
宋佳桐,女,漢族,出生于1998年4月,吉林省公主嶺市人,吉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