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靜

摘要:通過對協同創新視角下“雙創”基地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理論邏輯分析,探討了協同創新視角下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的建設成效,發現 “雙創”基地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協同培育還存在一些問題,提出可以通過強化協同創新理念,明確“雙創”基地建設目標,完善協同組織體系,規范“雙創”基地運行及借助“雙創”基地提升協同實效,來強化“雙創”基地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育。
關鍵詞:“雙創”基地;創新創業能力;培育;理論邏輯
中圖分類號:G7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1)04-0049-05
近年來,隨著國家、社會、高校對“雙創”工作的重視與穩步推進,高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尤其是“雙創”基地的建設,已是高校“雙創”工作驗收的重要指標。但無論是“雙創”基地建設還是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方面仍存在諸如缺乏完善的法律支持、資源協同不充分、各環節稟賦要素難以無縫銜接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本文基于協同創新視角來探討“雙創”基地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的新路徑,以此幫助高校通過“雙創”基地來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一、協同創新與“雙創”理論概述
(一)協同創新的概念
關于協同創新的界定,不同學者的界定存在差異,如學者格魯指出“不同主體在一致的目標與愿景驅動下彼此間互促互進就是協同創新”。胡恩華和劉洪指出:“由于不同主體間存在非線性關系,透過這一關系能夠實現整體聯動效用就是協同創新。[1]” 陳勁指出:“不同主體彼此間借助整合資源,加強深入交流與合作,實現取長補短,最終共同實現創新就是協同創新。[2]”結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立足于陳勁的研究成果,認為所謂協同創新,主要是指不同參與主體之間借助一致的愿景與目標開展通力合作,協同多方資源要素,最終實現1+1>2的效應。
(二)“雙創”基地
本文所指的“雙創”基地,主要是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即為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發展新動能、打造發展新引擎,建設一批雙創示范基地、扶持一批雙創支撐平臺、突破一批阻礙雙創發展的政策障礙、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雙創模式和典型經驗,重點圍繞創新創業重點改革領域開展試點示范。
事實上,大學作為創新創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創新創業開展的基礎與前提,是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因此,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高校“雙創”教育,確保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高校能夠為國家培養出優質的“雙創”人才。借助“雙創”基地來培育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是當前高校所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針對“雙創”基地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策略,對推進高?!半p創”基地建設,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二、協同創新視角下“雙創”基地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理論邏輯
(一)“雙創”基地是協同創新的重要組成
協同創新是功能組織和其他集群之間的創新分享機制,所分享的是資源,因而也是資源的協同,包括實現路徑、能力、資金、價值目標等各個方面的資源,借助非線性資源整合方式,搭建起資源共享和創新平臺。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協同創新具有普適性,即可以在各個領域中應用,包括文化傳承、教育、科技研發等等。長期以來,“雙創”基地作為協同創新的重要一環,一直是高校開展“產學研用創”協同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雙創”基地的建設能夠完善協同創新機制[3]。
(二)“雙創”基地是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協同培育的主要途徑
“雙創”基地,尤其是大學生實踐基地的打造,已成為校企協同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主要途徑。自大力開展“雙創進高校”活動以來,高校紛紛重實效、重實操、重實例,通過邀請合作企業、校友等方式,搭建起高校、企業、大學生之間的橋梁。事實上,大學生創新創業是一個系統而又復雜的過程,需要高校、大學生、企業等不同主體的共同協作,“雙創”基地為各個主體的協作提供了產學研平臺,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協同培育提供了新途徑。從圖1看,“雙創”基地可以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予以協同培育,大學生也能夠通過不同“雙創”基地的選擇來提升自身創新創業能力。
(三)“雙創”基地是大學生創新創業1+1>2聚變效應的現實選擇
協同創新為高校搭建了資源共享與創新平臺,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產學研交流與互動,可以實現1+1>2聚變效應的協作,進而完善創新創業過程。不難發現,“雙創”基地是高校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現實選擇[4]。自《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實施方案》貫徹落實以來,“雙創”基地已成為高校協同創新的主要選擇,高校通過“雙創”基地加強校企合作,利用協同創新體系的各個子系統協同,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到協同創新戰略高度。不難發現,將協同創新理念融入到“雙創”基地建設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有效性提升中,可以實現不同主體之間的良性聯動,最大限度地發揮各層級主體間的協作作用,實現1+1>2聚變效應,即大學生通過協同創新體系收獲了創新創業能力,實現了高校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四)協同創新、“雙創”基地、大學生創新創業在理論和實踐上高度契合
從協同創新視角下的“雙創”基地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邏輯框架來看,協同創新、“雙創”基地、大學生創新創業在理論和實踐上彼此高度契合。理論層面上,“雙創”基地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育涉及到諸多稟賦要素,這種稟賦要素存在非線性、非傳統等特征,是集多元主體、多元體系、多樣功能為一體的開放式教育模式,這與協同創新理念高度契合,兩者的協同創新特征相互融合,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育提供了現實途徑。實踐層面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是以強化創新思維、提升創新能力為目標而開展的理論結合實踐的教育培養活動,這一活動是多重學科的交叉融合,包括管理學、教育學等等,通過“雙創”基地這一形式,打造專業化的“產學研用創”學習平臺,在實現“產學研用創”的同時,加強高校、企業與大學生之間的協同合作。
三、協同創新視角下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的建設成效
(一)雙導師制度助力創新創業型優質人才的培養
雙導師制度作為我國教育體系創新的重要內容,為高校培育創新創業優質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雙導師制度下,學生可以與校內外導師進行協作,無論是專業課程的教導,還是畢業論文的指導都能夠全方位、多層次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與實踐能力[5]?,F階段,諸多高校開始借助“雙創”基地來落實雙導師制度,例如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在“雙創”基地簽約過程中就積極組織開展學生選導師環節,通過與“雙創”基地專家與領導的溝通交流,熟悉彼此的專業能力與學識,即可在簽約后自主聯系導師,確定校外師生關系。此外,“雙創”基地的專家與領導也可以通過對學生的指導,挖掘學生的能力與優勢,在其未畢業的情況下,提前簽約,將人才招聘到本公司,為公司發展所用,可以說雙導師制度不僅體現了平等互利,同時也發揮了協同培育效用。
(二)通過“雙創”基地提升高校學生科技競賽質量
隨著高?!半p創”基地的建設,諸多企業也意識到通過這一協同方式來獲取人才的優越性。以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為例,僅在2019年,就有多達10余家企業完成了與該學院“雙創”基地簽約。隨著簽約企業數量的不斷增多,所涉及到的專業領域也越來越廣泛,為優秀“雙創”基地的打造與優質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基礎。不難發現,很多高校通過校企合作來建設“雙創”基地,借助雙導師制度的優勢吸引更多的大學生積極參與到高校創新創業計劃培訓項目中。在“雙創”基地,參加項目的大學生可以在校內外導師的指導下,對項目內容與專業知識進行更深入的了解,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平臺”,高校、高質量地完成校級、省級與國家級的創新創業項目。
(三)借助“雙創”基地協同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
校企合作共同搭建“雙創”基地,為大學生提供多樣化、多途徑的創新創業實踐學習平臺,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實踐主動性。在“雙創”基地學習與實踐中,學生通過校內導師的理論教學,校外導師的實踐指導,既可以獲取校內資源,同時也可以獲得企業資源扶持。校企的協同合作能夠因材施教,結合大學生個體實際情況進行創新創業實踐培育,幫助高校與企業實現人才培育成本投入的最小化,規避創新創業實踐可能遇到的風險。而在“雙創”基地中,學生也能夠借助多方資源來提升自己的創新創業能力,同時結識志同道合的同學共同創新創業,增加創新創業的成功率。
四、協同創新視角下“雙創”基地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所存在的問題
(一)“雙創”基地資源傾斜力度不均,缺乏良好的自主協同意識
首先,“以創業帶動就業”政策是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立根之本,政府借助相關政策來推進大學生創業,加之“雙創”基地是由高校與企業之間協作而產生的一種教育模式,而政策對高校及企業的要求仍停留于倡導階段,作為參與主體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身份和行為特征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其次,高校作為國家創新創業政策的踐行者與執行者,存在資源分配不公,不能協同現有資源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具體表現在對本校優勢學科“雙創”基地資源傾斜較多,對普通學科“雙創”基地資源傾斜較少。此外,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中,高校仍然存在“包辦”問題,在這種環境下,高校無法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校企合作的“雙創”基地建設中去,而有限的企業實踐、校友力量等資源無法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供有效支持,即“雙創”基地的參與主體資源存在不配套、不對等問題。與此同時,部分高校還存在著“應用型”人才與“創業型”人才培養的沖突,在有限的校內外資源情況下,現行的創新創業教育機制不能滿足學生需求,保障機制無法為學生“善后”,“雙創”基地課程設計與學校課程沖突,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不配套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阻礙了“雙創基地”建設的良性發展,同時也制約了各方參與主體之間的協同創新。因此,“雙創”基地各參與主體間如何平衡好資源,全面提升協同自覺主動性,借助“雙創”基地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是當前高校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二)資源稟賦要素優化不夠,不能最大化地發揮整體聯動效應
“雙創”基地是實訓平臺、師資隊伍、企業實力、政策法規等深度結合的典型代表,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雙創”基地的協同更是各類綜合要素的聯動,只有充分協同好所有資源,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整體聯動效應[6]。但是從“雙創”基地實踐層面來看,現階段,校內外各種資源稟賦要素還有待進一步整合與優化,如“雙創”基地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只關注實踐,缺乏理論教學聯動;加之創新創業學科的特殊性,高校與“雙創”基地并沒有協調好課程設置,難以融合多學科教學內容;此外“雙創”基地的導師多為企業高管,對創新創業教育停留于實踐講述,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帶有一定的主觀性;高校、企業對“雙創”基地投入不足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資源稟賦要素的整合效果大打折扣,也難以實現整體的協同聯動效應。
(三)銜接體系不健全,各環節相對獨立
高校與“雙創”基地在體系、環節、機制與要素間存在各自為政的問題,除了在簽約與成果驗收時進行協同交流,在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期間,缺少有效的溝通,加之缺乏高效而又權威的組織機構來協調資源,使得整體聯動生硬,無法全面調動所有參與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與積極性,進而導致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各個環節相對獨立,無法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表現為國家所指定的各項政策多為直接與高校對接,“雙創”基地難以第一時間得知,校企合作缺乏專業性合作平臺,“雙創”基地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無法實現共享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協同主體在資源、環節、體系等方面難以有序銜接,進而阻礙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育。
五、協同創新視角下“雙創”基地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強化協同創新理念,明確“雙創”基地建設目標
“雙創”基地建設的參與主體包括高校、企業、大學生、政府等,不同的主體利益訴求也千差萬別,因此,在“雙創”基地建設過程中必須強化各參與主體的協同創新意識與理念,明確高校與企業在“雙創”基地之間的權責與優勢,明晰協同目標,才能全方位、多層次借助“雙創”基地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政府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主要供給方,政策的制定與落實旨在為“雙創”基地建設的多元主體提供制度保障[7];企業為“雙創”基地提供實踐場地,賦予了“雙創”基地創業轉化、制造創業等功能,是政府政策落實、高校實踐教學實現的載體;高校作為“雙創”基地的發起者,人力資源得天獨厚,科研能力強大,而獲得政府和企業有利支持是高校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的主要途徑,因而借助“雙創”基地可以有效促進教育與經濟社會的無縫銜接,實現取長補短、資源共享的協同效果。
大學生作為創新創業活動的最直接實踐主體,在參加“雙創”基地訓練,不僅可以提升自身的創業能力,同時還能夠培養創新精神,在“雙創”基地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價值觀。如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依托校友、企業協同開展“雙創”基地建設,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不同的“雙創”基地項目,如南京斯瓦格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就業創業基地項目、南京半畝水杉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就業創業基地項目、綠城東方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的就業創業基地項目,學生通過參加項目,可以將自己所學專業知識應用到自我創業能力提升中去。所以,“雙創”基地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期盼,實質上內化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目標中,這一目標具有一致性。“雙創”基地圍繞現有資源協同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優化配置資源稟賦要素,注重協同推進“雙創”基地建設,在供給側、輸出側、接受側最大限度地實現全員參與、全方位協同、全過程實踐指導。
(二)完善協同組織體系,規范“雙創”基地運行
首先,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培育協同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現行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法規多為官方性規范,即具備政令性、法規性,基礎配套法律法規制定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育的立法,借助立法做到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育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借助前瞻性、戰略性、導向性、現實性的法律體制來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內外協同。法律的完善是保障各方參與主體參與“雙創”基地建設的立根之本,如參與“雙創”基地建設的企業可以在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同時獲取稅收優惠,可以提升企業參與“雙創”基地合作的積極性。其次,建立“雙創”基地資源共享及風險分擔體系。對于“雙創”基地的建設,實質上是不同主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開展的整體聯動協同育人體系,為此,為保障各方利益,需要建立“雙創”基地資源共享及風險分擔體系,來保障“雙創”基地各方參與主體的資源與收益。譬如說,在共享資源方面,可以根據資源投入與貢獻率來進行利益分配。在風險分擔方面,可以明確參與主體的權責,識別主要風險,并結合“雙創”基地實際情況提出預防措施和控制對策,只有完善的資源分享體系與風險分擔機制,才能最大程度的保障各方利益,而只有保障利益,才能夠確保多元主體內生動力源源不斷,共同利用“雙創”基地來實現協同育人。
(三)借助“雙創”基地提升協同實效
現階段,“雙創”基地已成為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這一平臺有力地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良性發展。校企協同聯合建設“雙創”基地,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全過程的協作,搭建“雙創”基地平臺,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育打造了良好的氛圍。不難發現,“雙創”基地打破了高校與高校、高校與企業、高校與政府及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壁壘,加快了彼此資源的流動,取長補短,為大學生實現創新創業、發揮創造力、展示自身的創造天賦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例如南京工業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等等,這些項目以高校為主導,與校友、企業展開積極合作,在江北新區、鼓樓區等高新科創集散地區域建設“雙創”基地,簽訂“雙創”基地項目合約,利用“雙創”基地項目對接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產學研用創”,全面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校企之間實現創新創業課程資源互通、學分互通,通過“雙創”基地組建創新創業團隊,實現各自優勢資源的互補與整合?!半p創”基地借助雙導師制度為大學生提供創新創業輔導、幫扶創業大學生等服務。如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為打造經管類人才,與南京數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就業創業實習實踐基地,聯合該公司在產學研深度合作,在橫向課題研究、專業學科領域競賽活動、產業教授、研究生企業工作站等各項工作方面逐步推進,不僅提升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同時也取得了育人成效。這些案例,都是“雙創”基地的實踐與探索。
綜上所述,協同創新視角下探索“雙創”基地與大學創新創業能力培育的理論邏輯關系,探索三者之間的內在協同關系,打破機構壁壘,實現高校與企業的整合聯動,確保利用“產學研用創”的“雙創”基地來切實培育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以推動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良性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恩華,劉洪.基于協同創新的集群創新企業與群外環境關系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7(3):23-26.
[2]陳勁.協同創新與國家科研能力建設[J].科學學研究,2011(12):1762-1763.
[3][6]王東明,逄彩云.協同創新視域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理路[J].新余學院學報,2019(4):135-138.
[4]全永麗,賈瑩.藝術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協同育人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20(23):86.
[5]章喜明,魏悅姿,陽范文,等. 醫學院校生物醫學工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與協同育人模式探索[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0(7):203-206.
[7]黎博,張川,黃德林. “四結合”構建高校雙創孵化基地研究[J]. 職業技術教育,2019(14):61-63.
(責任編輯:劉東菊)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by "Demonstration base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IAN Jing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816,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theoretical and logical analysis of the Demonstration base'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e and finds that the base can coordinate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apabilitie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uneven resource tilt of the base, the lack of a good sense of independent coordination, insufficient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 endowment elements, and the inability to maximize the overall linkage effect.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oncept of the demonstration bas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be clarified by strengthening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ncept. The goal of base construction is to improve the collaborative organization system, standardize the operation of the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base and use the base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ynergy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ap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Demonstration bas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cultivation; theoretical log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