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峰 尹文華
摘 要:馬克思主義認為,要實現共產主義、人類的自由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這一核心價值目標,就必須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列寧作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馬克思主義學者,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從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形成、發展、完善的構境層上闡釋其歷史邏輯;從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在國內、國際構筑的構境論中彰顯實踐邏輯;列寧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無產階級革命理論構序的同時,創造性地提出“跨越”理論,不斷革命論、民族解放論,重塑理論構式,彰顯理論邏輯;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道路的開辟,中國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創立和新時代重新審視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思想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彰顯價值邏輯性。可以說,深入研究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為我們全面認識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健康平穩向前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中國共產黨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2.012
中圖分類號:A8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1)02-0059-07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全世界的無產者聯合起來”,但列寧強調“全世界的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從中可以看出,列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革命思想進行了補充與發展。自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與實踐產生以后,列寧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僅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創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理論體系,而且領導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對落后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由此可見,深入研究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基本邏輯,有助于我們全面地認識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進而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健康平穩向前發展。
一、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歷史邏輯
歷史經驗通過歷史建構的邏輯充分再現了人類活動的軌跡,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1]如果我們要深入研究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歷史邏輯,不僅要追本溯源,而且還要因勢而新,即要厘清列寧的無產階級革命思想是如何形成、發展、完善的。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是列寧無產階級思想之源,為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列寧在馬克思恩格斯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基礎之上,結合本國實際,進一步發展了無產階級革命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理論體系;列寧晚年時期對無產階級革命思想進行了補充和完善。由此可見,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形成、發展、完善,彰顯了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歷史邏輯。換言之,我們只有從歷史維度出發,才能勾畫出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完整圖景。
首先,從列寧無產階級思想形成構境來講,列寧在19世紀末勾勒了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理論體系的雛形,為我們初步認知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打開了一條通道。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是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形成之源。換言之,要想從歷史維度認知列寧的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就必須回歸到馬克思恩斯的無產階級革命視域中。縱觀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恩格斯領導工人積極投身于無產階級革命中,并通過革命實踐總結了無產階級革命理論,開啟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先河。1848年歐洲革命爆發后,馬克思恩格斯二人以極大的熱情直接投身并積極指導了這場革命運動,并充分肯定革命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革命爆發后,馬克思恩格斯積極總結革命經驗,提出“不斷革命”“革命轉變”“暴力革命”等思想觀點。他們還在革命實踐中和革命后相繼寫下一系列重要論著,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體系。受馬克思恩格斯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影響,列寧在早期便參加革命。從彼得堡大學畢業后,他組織成立了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小組,并寫下第一本著作《農民生活中新的經濟變動》。1894年,列寧撰寫《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在該著作中,列寧第一次提出工農聯盟對于推翻沙俄和資產階級統治的重要性,并對沙俄民粹派主張的主觀唯心主義、經濟理論進行嚴厲批判,論證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性,闡述了認知社會現象要從經濟關系出發,而不是從民粹派主張的“人類天性”出發。1895年,列寧在彼得堡成立“彼得堡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會”,初步形成了無產階級革命組織形式。1899年,他又撰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沙俄民粹派的錯誤理論進行徹底清算,論證了俄國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和發展過程,捍衛了馬克思經濟理論,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無產階級政黨的創立掃清道路。從中可以看出,列寧早期受馬克思恩格斯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影響,逐漸由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一個共產主義者。此時他的無產階級革命革命思想尚處于形成階段,即初步形成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理論體系的雛形。
其次,從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發展來講,列寧在20世紀初豐富發展了無產階級革命革命思想,為我們深諳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奠定了前攝基礎。19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資本主義發展由自由資本主義階段逐漸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即帝國主義時期。列寧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把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革命思想與本國實際相結合,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內容體系。這一時期列寧的無產階級革命思想成果主要體現在列寧主義的形成和資本主義發展新階段兩個方面。一方面,列寧主義的形成是在反對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的背景下形成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國際機會主義者伯恩施坦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修正。受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的影響,俄國黨內的經濟派輕視革命理論的指導和組織原則,主張工人運動的“自發性”。針對此現狀,列寧撰寫了《怎么辦?》。在該著作中,他對經濟派進行了嚴厲批評,并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斗爭、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召開代表大會,形成以列寧為核心的布爾什維克,標志著列寧主義的形成。列寧主義為無產階級革命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武器,是構成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列寧通過闡述資本主義發展新階段的特征發展了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在第一次經濟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列寧以敏銳的眼光洞察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變化過程和趨勢,在堅持馬克思資本主義市民社會批判的理論基礎上闡述資本主義發展新階段的特征,提出帝國主義理論,揭示民族解放斗爭對于反抗帝國主義的重要性,論證民族解放斗爭與無產階級革命相互結合、相互補充的重要性。此時的革命由階級斗爭轉變為民族解放斗爭,革命的主體由無產階級轉變為民族國家。因此,列寧主義的形成、資本主義發展新階段特征的闡述顯現出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進一步發展,使得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最后,從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完善性來講,列寧在晚年時期對無產階級革命思想作了進一步完善,為我們最終把握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歷史發展脈絡提供了重要歷史依據。列寧晚年時期的時間大致為1921年至1924年。十月革命勝利后,隨著俄國國內革命戰爭的結束,列寧從俄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實際出發,口授了一系列書信和文章,總結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完善了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內容體系。資產階級改良派、機會主義者蘇漢諾夫否定了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認為只有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才具備革命的條件。他指出,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不具備經濟條件,從而是違背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針對以蘇漢諾夫為代表的孟什維克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分子堅持俄國不具備社會主義革命的錯誤觀點,列寧指出:“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2]列寧運用一般與個別的辯證方法,不僅尖銳有力地批判了蘇漢諾夫“先經濟后革命”的觀點,而且還系統論證了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先革命后經濟”的觀點,對無產階級革命進行總結思考,為我們深諳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意義提供重要理論依據。除此之外,列寧極為關注民族問題,特別在晚年時期,他非常重視解決民族問題。一方面,他堅持運用辯證法的觀點看待民族問題與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之間的邏輯關系。堅決認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包括民族問題,同時解決民族問題對俄國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他把解決民族問題與解決革命問題結合在一起,共同為俄國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服務。針對“格魯吉亞事件”和自治化草案,列寧嚴厲批評了斯大林在處理民族問題上的大國沙文主義,并強調民族團結對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性。就此而言,列寧在晚年時期,以口授的方式闡述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條件、解決民族問題的重要性,補充完善了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理論體系。
二、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實踐邏輯
實踐邏輯表征著實踐主體通過實踐中介或者手段作用實踐客體所呈現的一種內在必然性趨勢,體現在社會變革中,展現出社會主體賦形于社會客體,使社會客體顯現為社會主體改造之形體。我們看到,列寧將無產階級革命思想轉化為具體行動,一方面,他辯證地將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運用到本國具體實際中,創立了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俄國無產階級進行十月革命。另一方面,在十月革命影響之下,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把列寧的無產階級革命思想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武裝革命斗爭。換言之,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在國內、國際構筑的構境論中彰顯了實踐邏輯。
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在國內構筑的構境論主要體現在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創建和十月革命的勝利兩個重要的國內社會變革中。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發展到頂點,并逐步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隨著歐洲工人運動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一些資本主義國家逐漸建立起群眾性的工人政黨,構成了列寧創建無產階級政黨的重要國際背景。除此之外,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興起構成了列寧創建無產階級政黨的國內背景。可以說,列寧創建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實踐活動分為早期和晚期兩個階段。列寧創建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早期階段主要體現為布爾什維克黨形成過程。列寧在《火星報》上發表一些列文章用來宣傳馬克思主義,隨后,他又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意義、灌輸理論、組織理論等,為無產階級政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召開了第二次代表大會,標志著布爾什維克黨的成立。布爾什維克黨成立后,推動了俄國工人運動的發展。列寧創建無產階級政黨的晚期階段體現為布爾什維克黨成為獨立的馬克主義政黨的過程。1912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六次代表大會召開,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公開分裂,布爾什維克黨從此成為獨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并領導俄國工人進行無產階級革命。
在《國家與革命》中,列寧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暴力革命不可避免的學說是針對資產階級國家說的。資產階級國家由無產階級國家(無產階級專政)代替,不能通過‘自行消亡,根據一般規律,只能通過暴力革命。”[3]這就是說,無產階級必須通過暴力革命,才能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新社會。可以說,列寧領導工人階級進行武裝起義,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而十月革命的勝利則是列寧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學說的最有力印證,極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國被壓迫民族。與此同時,十月革命的勝利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開創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格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為世界其他落后國家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開辟了勝利前進的道路,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然而,列寧強調暴力手段在無產階級革命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并沒有否認在某種特殊情況下使用和平方式取得政權的可能。在對待無產階級革命方式的問題上,他非常重視恩格斯晚年關于運用普選與和平方式進行革命的觀點。在《國家與革命》中,列寧充分肯定了恩格斯在晚年時期提出的無產階級要利用資產階級民主制和普選權進行合法斗爭的新策略觀點。同時列寧也指出,暴力革命不是萬能的,無產階級要實現自己的奮斗目標,不能單純的依靠暴力手段,還需要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無產階級隊伍的組織性和紀律性等其他重要條件。
綜上所述,列寧分別從早期和晚期推動了無產階級政黨的創建活動,又領導十月革命,并取得偉大勝利,生成國內實踐演進邏輯,構筑國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構境論。然而,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在國際構筑的構境論中也彰顯其實踐邏輯。受十月革命影響,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武裝革命斗爭。十月革命前期,列寧根據俄國具體國情,指出必須用革命暴力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并強調暴力革命的不可避免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沒有議會民主、合法斗爭等權益,面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殘暴的鎮壓,中國人民只能采取武裝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封建專制統治,抵抗帝國主義壓迫。毛澤東根據當時中國具體國情,結合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理論,提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重要論斷,領導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武裝暴力革命。毛澤東指出:“在中國,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無產階級的地位,就沒有人民的地位,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沒有革命的勝利。”[4]“在中國,主要的斗爭形式是戰爭,而主要的組織形式是軍隊。其他一切,例如民眾的組織和民眾的斗爭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一定不可少,一定不可忽視,但都是為著戰爭的。”[5]與此同時,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強調:“一個有紀律的,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裝的,采取自我批評方法的,聯系人民群眾的黨。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軍隊。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各革命階級各革命派別的統一戰線。這三件是我們戰勝敵人的重要武器。這些都是我們區別于前人的。依靠這三件事,使我們取得了基本的勝利。”[6]由此可見,武裝斗爭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之一。這在某種程度上,充分地凸顯了列寧暴力革命思想的時代闡釋力和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實踐性。
三、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理論邏輯
理論指導實踐,理論來源于實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7]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列寧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從理論邏輯出發,結合蘇俄國家具體實際,揚棄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創造性地提出“跨越”理論,革命轉變論、民族解放論,重新塑形理論構序。
首先,列寧揚棄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論”,彰顯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理論創新。“跨越”理論雖然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所占篇幅較少,但在列寧那里卻是一種理論創新的代表。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論述了落后國家在世界歷史發展中的地位,明確表達了落后國家不得不屈服于西方文明國家的觀點。19世紀50年代,通過研究“亞細亞生產方式”問題,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落后國家走向社會主義必然要通過西方資本主義的沖擊,必須屈從于資本主義。19世紀70年代,由于國際環境的變化,馬克思恩格斯對俄國社會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蘇俄有可能通過農村公社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觀點,使他們關于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的發展理論有了新突破。總之,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發展道路的理論不夠完善,不像他們所說的無產階級革命首先在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相反,落后的俄國、中國等國家先后取得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列寧無疑是馬克思恩格斯“跨越”理論的挑戰者,他領導的十月革命的勝利不僅突破了馬克思恩格斯“落后國家的發展不得不屈服于資本主義國家”的觀點,而且指引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的發展由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即帝國主義時代。列寧深入研究帝國主義后,發現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由此得出無產階級革命有可能在一國或者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的論斷。列寧指出:“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由此就應得出結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8]列寧論證了無產階級革命有可能在一國或者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的合理性,闡明了“跨越論”的形成原因,彰顯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理論創新精神。正如他所說:“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各個國家是極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產下也只能是這樣。由此得出一個必然的結論: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它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內獲得勝利,而其余的國家在一段時間內將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或資產階級以前的國家。”[9]
其次,列寧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的不斷革命論,凸顯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理論內核。不斷革命論不僅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還是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理論內核。為何有此說法?因為以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都強調革命對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重要性。列寧有關無產階級不斷革命論的觀點可以追溯到馬克思恩格斯對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論述當中。之所以如此認為,是因為二者在無產階級不斷革命論方面的觀點具有同工異曲之妙。列寧把馬克思主義同俄國實際相結合,分析了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兩種不同性質革命策略的區別,合理地制定了適合俄國國情的無產階級革命策略,科學地闡述了無產階級革命領導權、無產階級革命轉變等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不斷革命論。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于1905年召開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代表大會,大會制定了俄國資產階級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領導、依靠工農聯盟、革命轉變等策略。與此同時,孟什維克在日內瓦召開代表會議制定了與布爾什維克完全相反的策略路線。為了闡明布爾什維克正確的無產階級革命策略,揭發孟什維克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列寧在《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等著作中強調了無產階級掌握民主革命領導權的重要性,闡述了革命的成敗將取決于工人階級是成為資產階級的助手還是成為革命的領導者。與此同時,列寧也認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構成了俄國完整的革命發展過程,俄國革命要分兩步走。相應地,他還闡述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認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超不出資產階級范圍的革命,雖然代表了工人階級的利益,但其僅僅反映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而社會主義革命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其根本目的是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除此之外,列寧也強調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存在必然聯系的重要性,他認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之間存在著必然的邏輯關系,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一個完整革命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環節。
最后,列寧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解放論,拓展了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理論空間。列寧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之下,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過程、性質、特征,創新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解放理論。20世紀初,西方列強已經把殖民地瓜分完畢,世界民族已劃分為壓迫民族和被壓迫民族,民族問題發展成為世界性問題,并且有了新的特點。與此同時,資產階級民主派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者認為殖民政策可以傳播文明,他們企圖用偽善的、抽象的民族形式欺騙被壓迫民族。在此背景下,列寧把無產階級革命同帝國主義時代的殖民地問題和民族解放運動結合起來,深入分析了民族解放運動的形成背景、發展過程、歷史意義,劃清了同資產階級民主派和第二國際的界限,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民族解放理論。列寧把殖民地與民族問題聯系起來,通過分析殖民地的特征,提出了“世界民族分為壓迫民族和被壓迫民族”的觀點,拓展了民族問題的理論視域,使民族問題由歐洲反對民族壓迫的局部問題發展到整個被壓迫民族反對民族壓迫的世界問題。列寧在《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中指出:“全世界已經劃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為數眾多的被壓迫民族,另一部分是少數幾個擁有巨量財富和強大軍事實力的壓迫民族。”[10]這充分說明了被壓迫民族的民族問題與無產階級革命問題一樣,已經成為具有普遍性的世界問題。除此之外,列寧對民族解放運動給予高度評價,他指出:“亞洲的覺醒和歐洲先進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斗爭的開始,標志著20世紀初所開創的全世界歷史的一個新階段。”[11]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各殖民地人民和被壓迫民族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必然會愈演愈烈,進而最終會將帝國主義逐出世界歷史的舞臺。列寧認為民族解放運動能夠促進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他總結道:“我們應該把爭取社會主義的革命斗爭同民族問題的革命綱領聯合起來。”[12]列寧也認為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是反對帝國主義列強的重要方式,民族解放斗爭是馬克思恩格斯時期無產階級革命的繼續,全世界的被壓迫民族只有聯合起來,最終才能取得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偉大勝利。
四、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價值邏輯
價值邏輯作為具有概括性的哲學范疇,是表示客體的功能與主體需要之間的一種效益或意義關系,其中顯性構件與隱形構件是價值邏輯構架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價值邏輯主要體現為顯性價值和隱形價值兩個層面。一方面,受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影響,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創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彰顯顯性價值邏輯。另一方面,列寧的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為我們在新時代重新審視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的最終目標、最終目標的實現方式、最終目標的實現過程等思想提供了理論依據,彰顯隱性價值邏輯。
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將列寧的革命思想與中國實際“第一次結合”,開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毛澤東指出:“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依據。”[13]除了近代中國腐朽沒落的封建統治、社會性質、主要矛盾等基本國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成的理論背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農民戰爭和自強運動失敗后對中國民主革命的艱辛探索、中國五四運動和俄國十月革命等為其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實踐基礎。不難發現,其中的十月革命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成的重要國際背景。然而,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并沒有將列寧的無產階級革命思想教條化、神圣化,而是堅持從我國實際國情出發,及時總結革命經驗教訓,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槍桿子里出政權”等思想,突破了“城市中心論”,開辟了一條不同于俄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毛澤東在六屆六中全會中指出:“共產黨的任務,基本地不是經過長期合法斗爭以進入起義和戰爭,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14]這表明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過程中沒有照搬蘇俄十月革命城市武裝暴動的經驗,而是將列寧的無產階級革命思想與中國具體國情第一次真正結合起來,獨創性地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
我們知道,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并且以獨特理論——中國新民主主義理論形態表現出來,它包括總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三個方面,它最終成為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它指引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繼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以后改變世界面貌的又一偉大歷史事件,增強了世界上其他殖民地國家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和影響力,彰顯了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顯性時代價值。
綜上所述,列寧倡導的“暴力革命”等思想及其領導的十月革命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中國產生了巨大影響,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開辟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創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除了看到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顯性價值,我們還要充分認識到實現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最終目標的長期性、曲折性、復雜性,從而全面認識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隱性價值。
馬克思主義指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辯證的統一體。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具有歷史必然性,但同樣具有長期性、曲折性、復雜性,這符合馬克思主義否定之否定規律,其呈現出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總特征。而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的最終激化與內暴,不僅會炸毀資產階級,而且會炸毀使其得以存在的制度,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然而,我們也應該充分認識到無產階級革命目標的長期性、曲折性、復雜性,即“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15]。特別是“由于國家利益與民族矛盾的沖突,使得中心國家的無產階級與發展中國家的無產階級在利益上產生了疏離”[16],極大地沖擊了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號召,進而使無產階級革命的奮斗目標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除此之外,“在當代通信、交通高度發達以及地區之間交流溝通如此頻繁的情況下,科技風險擴散也更加迅速、廣泛。全球性科學技術風險已經超越階層、階級、國家的界限而成為人類‘共享的災難”[17],每一次科技革命在促進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給人類新的風險。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隨之而來的生態環境問題逐漸成為當今世界最棘手的國際社會熱點問題。人類過度開采資源、濫砍濫伐樹木、浪費可再生資源從而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一些國家為了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而隨意向大自然排放污染物,忽視環境保護問題,從而導致全球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隨著國際分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世界各國之間的交往日益密切,西方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文化滲透與入侵,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問題愈演愈烈,“各種形式的極端種族主義、原教旨主義、恐怖主義仍在蔓延,這些都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安全,挑戰著人性和人類文明的底線”[18]。以上諸如此類全球性問題的出現和頻頻發生,啟示“我們不得不去重新探究,再度去審視馬克思當初在《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的思想”[19],進而啟示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實現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最終目標的長期性、曲折性、復雜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事實一再告訴我們,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沒有過時,關于資本主義必然消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沒有過時。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資本主義最終消亡、社會主義最終勝利,必然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我們要深刻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自我調節能力,充分估計到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軍事方面長期占據優勢的客觀事實,認真做好兩種社會制度長期合作和斗爭的各方面準備。”[20]
五、結語
列寧堅持把馬克思恩格斯無產階級革命理論與蘇俄實際相結合,超越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論”,鞏固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不斷革命論和民族解放論等,領導俄國無產階級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并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列寧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繼承和發展,對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指導下,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從中國具體國情出發,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武裝斗爭、創立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然而,任何思想理論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特別當處在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里,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理論觀點。由此可見,列寧的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彰顯歷史、實踐、理論、價值四重邏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唯物辯證法,他指出:“要堅持整體推進,加強不同時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銜接,注重改革措施整體效果,防止畸重畸輕、單兵突進、顧此失彼”。[21]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唯物辯證法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那樣,我們在面對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四重邏輯特性時,既要相信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符合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因而具有歷史必然性,還要充分認識到實現無產階級奮斗目標的長期性、曲折性、復雜性;既要看到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意義,也要根據時代主題的變化特征擯棄其陳舊思想、繼承其先進思想。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只有在深入探究列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基礎上,才能全面認識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進而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健康平穩向前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05.
[2] 列寧.列寧專題文集 論社會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6-360.
[3] 列寧.國家與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2.
[4][5][13][14]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0,543,633,542.
[6]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0.
[7]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1.
[8][9] 列寧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4,722.
[10] 列寧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29.
[11] 列寧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6.
[12] 列寧全集(第二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78.
[1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9.
[16] 王浩斌.市民社會的烏托邦[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0:204.
[17][18] 馬俊峰,馬喬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47,145.
[19] 張雷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418.
[2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7.
[2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44.
[責任編輯:楊小揚]
收稿日期:2021-01-10
基金項目: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的生命政治批判研究”(20YB028)
作者簡介:馬俊峰(1969—),男,甘肅張家川人,哲學博士,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尹文華(1987—),男,甘肅白銀人,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