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生 臧凱
摘 要:目前大學生戀愛現象較為普遍,但高校婚戀教育地位略顯尷尬、家庭婚戀教育缺失、社會婚戀教育不足,大學生逐漸轉向網絡尋找解決婚戀困惑的方法。網絡成為大學生獲取婚戀知識、表達婚戀態度和獲得理解的重要渠道,但同時網絡也為大學生傳遞了錯誤的婚戀認知,助長了大學生的隨意婚戀行為。面對網絡給大學生婚戀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應從加強對網站平臺的監管、建立正規婚戀教育平臺、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建立“家—校—網”聯動教育機制入手,走出網絡時代大學生婚戀教育的困境。
關鍵詞:網絡;大學生;婚戀教育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2.029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1)02-0145-05
婚戀是青年大學生的重要人生課題之一,婚戀問題關系到大學生的人格完善、成長成才甚至一生的幸福。然而,我國學校婚戀教育內容體系尚未完善,家庭婚戀教育存在缺失,對愛情充滿憧憬的大學生無法從學校、家庭和社會獲取系統的婚戀知識,便開始轉向網絡。網絡的飛速發展為青年婚戀教育提供了契機,但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挑戰。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中明確提出,要加強青年婚戀觀、家庭觀教育和引導,發揮大眾傳媒的社會影響力,引導青年樹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戀觀。可見,深入分析網絡環境對大學生婚戀教育的影響,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破解網絡給大學生婚戀教育帶來的難題,已成為當前大學生婚戀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網絡時代大學生婚戀教育的缺失與困境
網絡時代大學生戀愛現象較為普遍,但婚戀教育卻相對不足。高校開展婚戀教育學時數較少,缺乏系統婚戀知識的講授;家庭婚戀教育缺失,父母很少對大學生進行戀愛觀、擇偶觀和性觀念的教育;社會婚戀教育體系缺乏,多元社會視角下的婚戀觀念存在沖突。大學生的婚戀知識不足,婚戀教育現狀令人擔憂。
1.對婚戀知識需求的增多與高校婚戀教育的不足
網絡的發展加速了大學生對婚戀類型和婚戀知識的了解,影響著他們的婚戀進程和婚戀觀念。大學生可以在網上便捷地獲取各種婚戀信息,自由地發表婚戀見解,他們的思想更為包容與開放,對婚戀知識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但是網絡上碎片化的婚戀知識和多元的婚戀價值觀念無法為大學生提供系統、全面的知識與指導。高校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主要場所,理應承擔起對大學生進行婚戀教育的重任。但部分高校婚戀教育卻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目前高校婚戀教育包括愛情的本質、戀愛道德、婚戀與家庭的關系、家庭美德、婚姻家庭法律規范等內容,強調對大學生婚戀道德觀、價值觀和法律意識的培養,對大學生常見婚戀問題的原因及應對、提升愛的能力等與大學生息息相關的實踐主題較為缺乏,更缺少馬克思主義婚戀理論、中國傳統優秀婚戀文化等理論層面的教育。此外,網絡的發展使大學生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豐富的婚戀知識,打破了教師的權威地位,師生關系趨于平等。大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他們從自身需求出發主動獲取知識,成為了學習的主體。他們不僅對課堂教育內容,而且對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都有了較高的要求和期待。目前,高校婚戀教育雖然在不斷轉變教學理念和方式方法,但仍然很難滿足大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可見,無論是系統理論知識的教育還是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無論是婚戀教育的內容還是具體的教育方法,都體現出了網絡時代高校婚戀教育的不足。大學生對高校婚戀教育的滿意度不高,他們希望獲得更全面、系統、有效的婚戀教育。
2.對原生家庭教育的依賴與家庭婚戀教育的缺失
隨著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知識在網絡上的普及,大學生開始意識到原生家庭對個人婚戀的影響,意識到家庭的重要作用,對家庭婚戀教育的需求逐漸提高。家庭婚戀教育包括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兩個方面。顯性教育主要是父母就婚戀問題與大學生進行開放式的溝通與討論,幫助大學生解決婚戀問題,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康的婚戀觀。隱性教育是父母通過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恰當的教養方式、積極的夫妻相處模式等,潛移默化地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婚戀觀。目前,父母一代在網絡使用頻率、時間和效果上都不如大學生,他們對新知識和新觀念的吸收與理解無法與大學生同步,因此他們很難意識到自身認知、情緒、行為,以及教育方式對子女婚戀的影響。大部分父母仍然在固有觀念的作用下,試圖從自己的角度依據自身經驗對子女進行勸說,甚至強行干預子女的婚戀。還有些父母與子女缺少溝通或溝通不暢,很難對子女進行有效的顯性婚戀教育。此外,大部分父母并沒有意識到自身的婚姻狀況對子女未來婚戀的影響。很多父母沒有豐富的婚姻知識,他們也需要不斷調整心態,學習經營夫妻關系的方法,提高婚姻幸福的能力。有些父母沒有經營好夫妻關系,難以給子女樹立良好的婚姻模版。有些父母甚至婚姻關系破裂,最終走向離婚。可見,目前的家庭婚戀教育無論在顯性教育還是隱性教育方面,未能充分滿足大學生的需求,更未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多元婚戀觀念的沖突與社會婚戀教育匱乏
表面上看,婚戀教育是對婚戀雙方進行的內部教育,而實際上,婚戀雙方組成的家庭是社會的最基礎單位。婚戀教育涉及的既不是單純的雙方婚戀觀念問題,也不僅僅是親密關系問題。婚戀雙方的觀念、情緒、行為、人格等本身就是社會環境、文化、教育的產物,也必然接受社會的影響和教育。然而網絡的發展向大學生社會婚戀教育提出了挑戰。網絡是多種社會思潮、多元價值觀念聚焦和碰撞的重要場所。“網絡時代的信息呈幾何倍數增長”[1],網絡上大量婚戀信息涌入,傳統婚戀文化與現代婚戀觀念相互交織,使分析判斷能力不足的大學生無法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他們需要相關部門提高對網絡的監管力度,需要社會教育幫助他們提高辨析能力并加以價值引領。然而目前的社會婚戀教育體系尚不完善。青少年宮、文化館、紀念館、圖書館等社會教育機構很少組織婚戀教育的相關活動、講座、報告;報刊、書籍、雜志、電視等社會媒體也缺少系統婚戀知識的宣傳和普及;社區、教育培訓機構等也沒有開展必要的交友、戀愛、婚姻等婚戀教育培訓。
二、網絡給大學生婚戀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作為“網絡原住民”,當代青年大學生幾乎無人不網、無時不網、無處不網[2]。網絡已經滲透到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從網絡中及時獲取信息、積極參與網絡互動、隨時表達個人態度,或主動或被動地接受著網絡的教育和培養,也不斷地影響著網絡和他人。“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深度整合,拓展了人與人之間聯系的渠道,豐富發展了人的精神結構與心理需求,這無疑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3]。
1.網絡給大學生婚戀教育帶來機遇
學校和家庭的婚戀教育無法滿足大學生的需求,他們開始選擇秘密性、包容性和開放性更強的網絡作為了解和探尋婚戀知識的主要渠道。網絡具有信息量大、溝通迅速、互動性強的特點,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戀愛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第一,網絡成為大學生獲取婚戀知識的重要渠道。“網絡空間是虛擬性的,但卻有實體的內容”[4]。網絡涵蓋了購物消費、人際交往、教育教學、資料獲得、信息查詢、生活服務、政府辦公、考試考核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多樣化的網絡空間為大學生婚戀教育提供了多樣化的方式。一些婚戀專家、學者紛紛入駐網絡互動平臺,通過微博、公眾號、短視頻等方式發布婚戀知識,回答網友提問,與網友親切互動。方式靈活、講解生動,深受大學生的歡迎和喜愛。中國大學生慕課、愛課程、智慧樹等網絡課程平臺中的戀愛、婚姻相關課程,也成為大學生學習婚戀知識的重要途徑。壹心理、簡單心理等心理學網站的原創婚戀文章、付費婚戀課程、婚戀心理測試、婚戀心理咨詢等版塊,為大學生婚戀困惑提供學習交流和網絡心理咨詢的平臺。還有一些網友通過總結自身的婚戀經驗,在網絡上對擇偶、戀愛、婚姻等進行互動發表見解,組建經驗交流群,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大學生解決婚戀心理困惑,起到了婚戀教育的作用。當然,各種言情影視作品以及網劇的熱播,也用生活化和形象化的方式為大學生婚戀行為提供了模版和素材。總之,網絡內容的多樣性和共享性使大學生通過網絡了解了簡單基礎的婚戀常識,掌握了一些婚戀消極情緒的調節方法,找到了一些解決婚戀心理困擾的方式。
第二,網絡成為大學生表達婚戀態度的重要場所。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是以單向輸出為主,而網絡為大學生提供雙向互動的重要場所。網絡的自由性、開放性、隱蔽性和多元共存的特性,使大學生可以在相對輕松的網絡環境中表達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而不必考慮他人和社會的看法和評價,也不受時空和地域的局限。大學生可以通過發微博、朋友圈等方式講述自己的婚戀故事、表達婚戀認知,宣泄情緒;通過對短視頻、影視劇、公眾號文章等婚戀相關內容的評論互動,闡述和澄清自己的觀點,尋求婚戀價值觀相似的網友,甚至可以與之迅速發展成友誼或者愛情。此外,網絡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朋友圈的點贊互動,微信的語音或者視頻聊天,使身處不同地區的大學生情侶可以隨時隨地溝通聯系,大大提高了情感表達的效率。可見,網絡的發展使大學生能充分自由地表達觀點、發出聲音,在網絡中發現自己、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不斷完成婚戀自我意識的確立。
第三,網絡成為大學生獲得理解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在現實婚戀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心理困擾,迫切需要外界的關注、理解和體諒。網絡的便捷性使信息發布與交流更為方便和迅速。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在個人社交平臺更新狀態,查看網友的留言或評論,進行實時有效地互動,而這種互動體現了大學生內心深處對被理解的渴望。有些大學生的婚戀對象不被大眾接受,有些大學生對待情感的態度不被他人理解,有些大學生處理情感的方式具有獨特性,有些大學生的婚戀行為與眾不同。兼具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網絡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他們可以在網絡上尋求同類群體理解,排解婚戀中的困惑。總之,網絡加強了大學生與他人的心理聯系,舒緩了心理壓力,使大學生能以更成熟、更理性、更多元的視角看待婚戀,提高了婚戀幸福感和滿意度。
2.網絡給大學生婚戀教育帶來挑戰
網絡在給大學生婚戀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嚴峻挑戰。網絡如果利用不好,不僅會使大學生獲得錯誤的婚戀知識,甚至會影響大學生的婚戀道德觀和價值觀念,發生不良婚戀行為。具體來看,這種挑戰主要來自于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多元“婚戀知識”泛濫與消極婚戀認知的構建。“信息是網絡空間的內容物,信息的流動和流動的信息是網絡空間的基本樣態”[5]。由于缺乏嚴格的網絡知識鑒別與監管,大學生在網絡上學習到的婚戀知識,其科學性很難獲得保證。微博、公眾號文章、短視頻等方式傳遞的往往是碎片化的婚戀知識,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很容易使大學生養成快餐式的學習方式,缺少對全局的邏輯把握,進而無法進行全盤思考,陷入到片面或狹隘的認知溝壑中。部分“婚戀專家”抓住了粉絲文化的契機,通過發布文章、制作短視頻、直播互動答疑、組建婚戀交流群等方式傳遞五花八門的婚戀知識,從新異刺激的角度吸引大學生的注意,觀點具有一定的誤導性。其以兜售觀點的方式吸引粉絲,最終目的是售賣商品,所謂的婚戀知識分享成為了吸引大量粉絲和售賣商品的重要手段。還有一些婚戀交友類社交軟件興起,大學生通過軟件與他人的互動更為隱蔽,交流更為自由和隨意。在缺乏嚴格監管的情況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的婚戀觀念充斥著網絡,通過網絡,不同的婚戀價值觀念在大學生之間廣泛傳遞。大學生缺乏一定的辨別能力和批判能力,他們不僅容易被錯誤的婚戀觀念所誤導,也容易成為負面信息的傳遞者,在網絡上將這些信息再次傳遞和擴散出去。
第二,網絡交友的線下轉移與隨意婚戀行為的增加。網絡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交友更為容易,兩個人從陌生到熟悉的時間大大縮短,情感溝通的效率大大提高。大學生通過附近的人、位置搜索、交友軟件等方式,迅速結識陌生人,通過頻繁的網絡聊天、動態發布、留言互動、語音或視頻聊天等方式培養感情,短時間內會將關系從線上拓展到線下,發展成情侶。網絡的便捷性加速了大學生的感情進程,但同時也使頻繁更換戀人或者性伴侶變得容易,婚戀行為較為隨意。這種隨意的婚戀行為使大學生的婚戀成本降低、情感投入減少、感情升溫迅速。甚至一些交友軟件成為了大學生尋找性伴侶的重要方式,給大學生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部分網劇、短視頻、網絡書籍也宣揚不恰當的婚戀觀念和行為,作品中庸俗、媚俗、低俗的信息對大學生的婚戀行為易產生消極影響。此外,網絡的隱蔽性增加了網絡騙局的可能性。大學生處于情竇初開的年齡,認知判斷不足卻又渴望真摯的愛情,很容易投入到一段感情之中。特別是陷入網戀的大學生,在對對方并不完全了解的情況下,因為頭腦中對美好感情的期待和對對方美好特質的想象而輕易相信對方,容易被有不良企圖的人欺騙,帶來情感或經濟上的損失。
三、網絡時代大學生婚戀教育的實踐路徑
網絡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拓展了脫離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婚戀教育模式。利用網絡可以開展婚戀知識的自主學習、婚戀困惑的心理輔導和婚戀觀念的塑造,為大學生婚戀教育提供了機遇。與此同時,網絡上的婚戀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網民層次魚龍混雜,進而滋生出形態各異的婚戀行為。因此,探索網絡時代大學生婚戀教育的有效路徑,才能引導大學生婚戀教育走上健康發展之路,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理性的婚戀觀。
1.加強對網站平臺的監管,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
隨著自媒體的普及,人們可以隨時隨地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上傳各種各樣的信息,網絡平臺的內容信息來源廣泛,更新速度極快。大量不良婚戀信息不需要經過嚴格的篩選也可以發布在網絡空間上,對辨別能力不足的大學生來說是極大的沖擊和挑戰。因此,應加強對網絡媒體的監督管理。各級政府應充分把握互聯網發展對大學生婚戀教育影響,把握目前大學生婚戀教育所面臨的嚴峻形勢,把握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即“三全育人”)的理念,將大學生婚戀教育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建立健全網絡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治網,依法管網,明確網民的權利與義務。政府應聯合新聞出版部門、教育部門、文化部門等加強對微博、網頁、公眾號、短視頻等網絡平臺的法治監督管理力度,嚴厲打擊網絡婚戀詐騙、網絡性交易等違法行為。通過網絡技術手段加強對網絡信息來源、網絡信息內容及信息傳播途徑的監管,維護綠色網絡空間。嚴格監管網絡媒體或個人對網絡文明公約的遵守情況,提高網民的網絡素養,規范網民的網絡言行。明確大學生婚戀教育在大學生成長及社會和諧發展中的重要位置,制定相應政策監督婚戀教育在網絡環境教育中的落實,切實保障大學生的權益。加強對婚戀網站推廣、婚戀課程推廣、婚戀咨詢推廣等商業行為的監管,避免大學生的盲目消費,營造健康的網絡生態環境。
2.搭建正規的婚戀教育平臺,打造大學生自主學習空間
高校應承擔起對大學生進行系統婚戀教育的責任,整合各方面資源,打造優秀正規的網絡婚戀平臺。鼓勵心理學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師錄制婚戀教學課程,鼓勵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錄制婚戀知識講座,以校園網、微信公眾號、微博、手機應用程序等為依托,打造專門的婚戀教育網絡學習空間。邀請國內外知名的婚戀專家、婚戀咨詢師錄制優質婚戀課程,掛靠在婚戀教育頁面上,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利用大學生上網時間碎片化的特點,通過微課、微視頻、微電影、公眾號、微博等方式,給大學生推送科學的婚戀教育內容和正能量的婚戀案例。開設網絡婚戀心理互動平臺和心理咨詢服務,增加大學生隱私保護機制,保證大學生在自由、安全、隱蔽的網絡空間里解決婚戀困惑。針對大學生婚戀困惑,組建多種類別的同輩群體網絡婚戀交流群,方便大學生在群內交流想法,宣泄情緒,排解婚戀壓力。由政治素質強、婚戀知識豐富的大學生任群主,加強對群內大學生發言內容的監管和引導,確保群內溝通朝向積極正面的方向進行。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婚戀教育模式,可將線下教育延伸到線上,將線上教育拓展到線下,避免線上與線下教育的割裂。積極開展線上話題討論、主題辯論等活動,將大學生常見的婚戀問題以互動的方式呈現出來,在辨析中使大學生尋找到答案。總之,幫助大學生通過學校正規的婚戀網絡教育平臺,學到科學的婚戀知識,找到解決婚戀困惑的方法,建立正確理性的婚戀觀。
3.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培養其網絡辨別能力
大學生的信息接受和吸收能力較強,但對網絡內容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辨別能力還較弱。他們容易輕信網絡上的不實信息內容,成為被利用和被消費的對象,同時又容易將不良或負面信息傳遞到網絡上,成為網絡謠言的締造者。因此,提升大學生的網絡素養是大學生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網絡素養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高校可以開設網絡素養教育相關課程,制定大學生網絡素養培養標準和評價體系,通過正規系統的課程教育培養大學生的網絡法治意識、網絡政治素質、網絡道德意識、網絡心理和行為準則,提高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理解能力、分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提高大學生網絡素養和網絡價值觀。此外,通過開設網絡基礎知識、網絡技術、網絡操作等相關講座,幫助大學生真正地了解網絡,學會利用網絡,能較好地調控自身的網絡行為而不是被網絡控制意識和行為。學校也可以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網絡平臺宣傳、班會等多種形式正向、積極地宣傳大學生健康網絡素養內容和案例,潛移默化地促進大學生網絡素養的提高。大學生自身也應有意識地、有目的地將網絡素養知識內化為自身的信念和行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法律法規為標準,自覺抵制違反網絡文明公約的現象,嚴格規范自身上網習慣和行為,對待網絡內容能理性判斷,對網絡上不同的價值觀念能理性選擇,能夠較好地處理網絡與現實的關系。
4.建立“家—校—網”聯動教育機制,全面培養大學生婚戀觀
網絡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使家長與學校的聯系日益方便和密切,這也給婚戀教育家校合作帶來了機遇。面臨著學校婚戀教育地位尷尬、家庭婚戀教育缺失和社會婚戀教育不足的境遇,應充分發揮網絡的作用,用網絡將學校、家長、學生聯系起來,建立“家—校—網”聯動婚戀教育機制。學校婚戀教育平臺可以向家長開放,開設專門的家庭婚戀教育課程,創建家長溝通交流的組群,方便家長之間的互相學習與交流。家長可以登錄學校的婚戀教育平臺,系統了解婚戀相關知識,學習與子女溝通婚戀問題的方法與技巧,通過查看互動與討論的內容了解目前大學生普遍的婚戀心理特點,與子女進行及時有效地溝通與交流,彌補家庭婚戀教育的缺失。同時,通過網絡,家長與教師及時溝通,教師可以將大學生在學校的情況及時反饋給家長,也可以從家長處了解學生的詳細情況。家長可以積極配合教師開展婚戀教育,家校合作,既發揮學校的積極教育作用,又發揮家庭的正向引導作用。
由前述可見,婚戀是人類最本能的需要,婚戀教育對于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只有搭建正規的網絡婚戀教育平臺,加強對網絡的監管力度,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網絡素養,建立“家—校—網”聯動教育機制,充分利用網絡技術與資源,才能改善大學生網絡教育缺失的局面,構建系統規范的大學生婚戀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 蔣廣學,周培京.關于網絡社會發展與青年教育成長的幾點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75-77.
[2] 蘭明尚,郭叢斌.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對策[J].中國高等教育,2019(23):35-36.
[3] 代金平,朱國卿.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思想視域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144.
[4] 羅佳.基于網絡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導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144-148.
[5] 李夢瑩.大學生網絡素養及其提升路徑研究[J].江蘇高教,2019(12):134-137.
[責任編輯:孫 皓]
收稿日期:2021-01-23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心理發展理論視域下思想政治素質發展過程實證研究”(18KSB051)
作者簡介:孔德生(1966—),男,黑龍江哈爾濱人,哈爾濱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臧 凱(1980—),女,吉林敦化人,哈爾濱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