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依法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法律篇章的最終落腳點,是培育“知行合一”法治素養的關鍵。開展“依法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專題教學研究,對明確法律權利和義務地位、養成學生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行為模式、應對大學生權利義務觀念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等方面都具有其必要性。應把握法律權利與義務內容和行使兩條主線,圍繞講清兩個概念、理解兩個關系、形成兩個意識進行教學內容體系設計,注重教材內容科學轉化和實踐性教學探索,積極回應學生現實問題關切,切實推動專題教學內涵式發展。
關鍵詞:權利與義務;專題教學;法治素養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2.020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1)02-0101-04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是大學生的第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融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于一體,也是高等教育階段唯一包涵法律內容的通識必修課程。2006 年,“基礎”課首版教材面世,此后修訂頻仍,“法律版塊”始終處于調整和變動中,至2015版,由兩章增至三章,“行使法律權利 履行法律義務”設置為獨立章節。2018版三章又凝練為一章,但依然保留“法律權利和義務”內容,形式調整、內容精簡,但始終置于“法律版塊”最后一部分。教材在謀篇布局中體現對學生權利和義務意識培育的重視和強化,也彰顯“基礎”課法治教育最終落腳點是學生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依法行為模式的養成,體現“知行合一,以行為本”的教育理念與目標導向。
一、設置“依法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專題教學的必要性
權利和義務是法律的核心問題、法學的基本范疇,在法學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二者“是法規范的核心內容,也是法關系的基本要素。”[1]“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是“基礎”課法律全章的歸宿,體現從法律知識學習到最終落腳于實踐中學生法律行為模式的養成。因此,理論意義和現實需要構成“基礎”課開展“依法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專題教學的必要性。
1.權利和義務及其關系是法律的核心問題
“法是以權利和義務為機制調整人的行為和社會關系的。”[2]法律實質是將社會關系轉換為權利與義務關系去分析和調整,通過授予某種權利,明確正當、合法的主張與行為,同時,設定某種義務,指示應當、必須和禁止的行為和主張等,權利和義務是構成具體法律的基本要素。而權利和義務貫穿于所有法律部門。實體法部門和程序法部門,都是圍繞某一社會生活領域和社會關系,通過確定相應權利和義務來呈現自身。法律運行全過程,就是國家對權利和義務進行權威性分配,并將其轉化為現實權利和義務的過程。這也是法的價值得以表達和實現的方式,社會主導的價值取向和價值選擇上升為國家選擇和法的高度,就是借助國家權威和法律程序,通過權利和義務的確定與落實來實現的。
2.培養學生法治素養的關鍵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行為模式的形成[3]
法治素養的關鍵是“知行合一”,“基礎”課落腳點就是培養學生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將對法律的學習和尊崇內化于心,將模范遵守外化于行,這個“行”便是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日常行為模式,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尊重他人權利。科學認知自我權利義務,認同和尊重他人權利和自由是公民權利意識培養的重要內容及權利實現的內在動力。因為社會主體“自己權利的確立是以尊重他人的權利意識為媒介的,他人權利的承認和尊重是以自己固有權利得到確認為媒介的。”[4]二是依法行使自身權利。“依法行使權利是體現權利正當性和保障權利實現的充分必要條件。”[5]教材中明確指出“行使法律權利的界限”,從目的、限度、方式和程序四個維度闡釋權利行使的“度”,使學生明確行為規則、養成“有理有度”的行為模式。三是履行責任與擔當。義務即責任與擔當,若違反法律義務,必當承擔相應法律責任。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同時,自覺盡職履責,遵循“權責一致”。
3.大學生權利義務觀念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猛發展厚植自由平等觀念、互聯網勃興創造多元表達平臺、民主法治進步促進個體意識萌生,新時代大學生對傳統權力和權威不再盲目屈從,但對權利文化所蘊含的自由、平等的法治精髓認知不足。由于社會經驗和閱歷相對缺乏,大學生對社會規則缺乏深刻認識,權利義務觀念感不強[6]。具有強烈權利維護意識,但對享有的具體法律權利認知模糊,特別是對行使與捍衛權利的方式和途徑缺乏了解。此外,權利和義務認識失衡,重權利、輕義務,權利邊界意識不清。尤其在互聯網背景下,受“自由主義”等不良思潮影響,權利的追求與行使常出現無視他人權益,罔顧公共利益等現象。一些學生權利義務觀念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民主法制建設的客觀需求相比還存在較大不足,未能跟上時代發展步伐。
二、“依法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專題教學內容體系設計
教學內容體系建構需要對教材內容及其展開邏輯等進行創造性的再組織、再設計。結合“依法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教材內容安排,教學中要把握權利與義務內容和行使兩條主線,講清兩個概念:權利和義務;理解兩個關系:權利和義務關系、行使權利和尊重他人權利關系;形成兩個意識:權利行使界限意識和違反義務履行要擔責意識。
1.權力、權利與義務的釋義
專題教學中理論知識部分,涉及權利和義務的含義、特征及二者關系等內容。為避免重復和突出重點,要體現與中學德育的相互銜接。高中政治課程已對權利和義務概念、特征等相關基礎理論知識進行較為深入闡釋,而今是學生對一些相近概念認識模糊,導致一些錯誤思想和觀念。因此,遵循高校法治教育由知識傳遞向理念教育深刻轉向原則,創新性運用“詞源分析+概念比較”辨析權力、權利和義務,幫助學生厘清概念、深化理解,化解困惑。
在英語中,“權力”對應“power”一詞,首要含義指“力量”,恰如亞里士多德所言:“權力不僅是某些人統治另一些人的權利,而且是某種實際的力量。”[7]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權力”意為政治上的強制力量,或者某一職責范圍內的支配力。因此,權力具有力量和強制、支配特征。印歐語系中的“權利”可溯源到拉丁文jus一詞,與Rectum近義。Rectum是英語right的詞源,本意指“真實”“正當”“正確”,因而,其首要內涵往往與“正當”“正義”等價值評價有密切關系[8]。正當性是權利存在的獨特標志。
權力具有自上而下的單向性,雙邊關系不平等,若不服從權力,則有可能受到強制和懲罰。權力一旦被授予,既不能濫用,也不得怠于作為或不作為,更不能私相授受或放棄,它意味著責任,職權的另一面是職責[9]。權利通常是雙向的,它與義務相對應,一個主體權利的實現,必須有另一個主體義務的履行。多數權利可以轉讓或放棄。二者的密切聯系體現在權力來源于人們部分權利的讓渡,其目標就是通過維護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最終促進個人權利的實現。可以說,權力是保障權利的手段和工具。但權力若無約束和限制,將導致濫用,進而侵害個人權利,因此,法律通過承認各項權利、規定保護范圍與救濟措施等來限制權力濫用。所以,二者關系的基本樣態是權力來源于權利,權力保障權利,權利制約權力。因此,不存在權力大于權利或權利服從權力。
“義務”一詞源于拉丁語的“債務”或法語的“責任”。在英文中對應“duty”一詞,是與權利相對應的概念,應與權利結合分析,主要基于中學教學內容做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在詞源分析基礎上,通過解析權利內涵的利益說、自由說、資格說等,引申出義務內涵的規范說,負擔說,責任說等主張,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層次理解權利和義務的實質和關系,體悟和認同“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從而樹立馬克思主義權利義務觀。
2.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的內容
教材中,“依法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主要介紹憲法法律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學生必須了解,但宏觀且寬泛,可探索將其與《高等教育法》等規定的大學生權利義務內容進行創新性融合與分析,更符合學生身份特點和實際需求。
一是講清楚憲法法律中公民基本權利與義務內容。首先,辨析基本權利與義務和一般性權利與義務,突出基本權利與義務廣泛性、平等性等鮮明特點,有助于學生理解公民基本權利與義務具體內容。其次,將公民基本權利義務內容與學生學習和生活結合分析,加強學生理解。大學生具有“公民”“學生”雙重身份,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在高校場域具有特殊展現形式,應結合學生身份特點,進行針對性挖掘和分析。讓學生深刻體會權利與義務就在身邊,與自己息息相關,調動其主動學習與深入探索的興趣。
二是講清楚大學生權利與義務內容。大學生權利與義務是公民基于其大學生身份而產生的,是高等教育領域學生專屬權利與義務,主要由教育法律和相關規章制度規定。要加強相關政策法規文件學習,涉及本校學生手冊、學校章程、《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和《高等教育法》等,教育學生明確自身權利義務有何法可依。關鍵是結合政策文件分析大學生權利義務內容具體規定,尤其是與學生切身利益相關的內容,如評獎評優、保研、入黨、紀律處分等相關事項,涉及大學生權利規定中獲得公正評價權、獲得學業資助權、法律救濟權等。而大學生也須承擔相應義務,如按規定繳納學費及有關費用、遵守學校管理制度、恪守學術道德,以及履行獲得貸學金及助學金的相應義務等。從整體上引導學生思考,“權利義務不可分割”,堅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并履行應盡義務。
三是梳理大學生權利義務演進歷程。《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是教育部針對高等學校頒布的專項法律規定,針對大學生權利和義務、獎勵和處分等做出明確規定。1990年首次發布,已歷經兩次修訂,回應不同時期高教領域出現的問題,以其為依據梳理大學生權利義務內容日益豐富、完善的發展歷程,引導學生體會自身權利主體地位日漸凸顯的實際。
1990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以及其他同期的相關規定中,均沒有大學生權利和義務的明確規定[10]。1999年,《高等教育法》施行,明確“高等學校學生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并規定其相應義務。2005年,《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首次修訂,第一次對大學生權利和義務做出全面表述,法律依據不明確或行為特征不確定,以及與國家基本法律相抵觸的處分規定被取消,如取消“道德敗壞”提法、“勒令退學”處分等,在校大學生婚育解禁、明確學生對處分具有陳述權、申辯權和申訴權等。學生處理和違紀處分的法律標準、紀律標準、學業標準等更加明確清晰、程序也更規范、嚴謹。2017年再次修訂,明確學生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等權利,進一步強化其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主體地位。
3.如何正確行使法律權利與履行法律義務
“基礎”課法律部分的意義就是通過法治教育促進學生形成合法行為,落腳點是“法律行動”。“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正屬于法律行動的范疇。“學生只有將法律知識和觀念轉化成為法律行動,才能真正成為一名具有良好法律素養的大學生。”[11]
一方面是法律權利行使有界限。“基本權利構成本身就是基本權利的限制,這種限制體現了基本權利在本質上的有限性。”[12]任何權利的行使都有邊界。一是權利行使的目的要具有正當性。“權利”本身就蘊含“正當”“正義”的精神和實質,行使個人自由和權利不能破壞公序良俗、損人利己。二是在法律規定的限度內行使權利。行使權利必須遵循憲法法律維護公共利益和個人合法權益的基本原則。三是遵循權利行使方式的法定性和程序性,引導學生思考依法行使權利的具體“行為模式”。
另一方面是違反法定義務要擔責。培養學生主人翁精神和責任擔當意識,明確法律義務與其選擇與否無關,是必須做的一定行為。若未能履行,要勇于承擔相應責任。
三、“依法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專題教學建議
法治教育要引導學生切身感受學習法律的重要性,領會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因此,要跳出概念和規范條文等知識灌輸的藩籬,轉向內在自覺觀念培育和外在模范法律行為的養成,提升學生法治素養。
1.重視教材內容科學轉化,實現教學內容內涵式提升
教材內容向“教學內容”轉化,需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系統的分析和把握,從理論、歷史、現實的角度,進行更加豐富的延展。探索將教材知識與學生學習和生活相結合、與社會現實相結合,進行教學內容的科學建構,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獲得感。這需要教師加強法律知識儲備和理論素養,尤其是重視教育法律法規文件的學習,以豐富教學內容。此外,強化科研的支撐作用。通過探索攻克教學重點難點,加強基礎理論和重要問題研究,對學生錯誤認識和思想困惑展開理論探析等,不斷開闊研究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提升自身理論素養和理論闡釋能力[13],為實現教材內容的創造性再組織、再設計儲存理論能量,推動專題教學內涵式發展。
2.重視實踐性教學探索,著力提升專題教學實效
法律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只有投入實踐親身體驗,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才能體會法律的鮮活、固化權利義務相統一的行為模式,做到行為有度,勇于擔當。因此,要重視實踐性教學探索和創新,整合、利用豐富的實踐教學資源,實施“大實踐教學”,充分展現實踐教學的基點價值[14]。如專題式討論、團隊式社會調研、公益法律咨詢等,鼓勵學生走出教室和校園,到社區實地調查、到法院旁聽庭審、為師生提供法律咨詢服務等,實現學以致用,回歸現實、關照社會。此外,引導學生挖掘和分析網絡資源中相關社會重大事件、熱點事件等蘊含的豐富的法治內容,教師適度參與,重在解決學生思考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著重事件背后法律知識和法治精神的評析。師生互動研學將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升課程時代感、親和力和感染力。
3.積極回應現實,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社會現實與網絡信息紛繁復雜,學生難免有諸多迷茫與困惑。課程內容必須貼近實際、找準學生普遍關注點,回應其關切。這也是課程讓學生“解渴”“過癮”的法寶。據調查,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進的建議中,“密切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一直排在首位,建議人數在總調查人數中占比達70%左右。”[15]可將現實中典型案例、身邊事例、最新“網紅”案例等引入學習討論中,如“民法典”“國安法”“校園貸”“作弊入刑”等熱點焦點話題。還可與學生研討學校治理中的制度設計、學生管理、監督救濟機制建設等與其權益休戚相關、學生可感知的事項等。深入剖析現實問題,抨擊錯誤思潮、解析錯誤思想、解除思想困惑,引導學生客觀、平和地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妥善處理生活中的法律問題和矛盾糾紛,將理性認識和實際行動統一起來,成長為具有優秀法治素養、自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 張文顯.關于權利和義務的思考[J].當代法學,1988(3):14-18.
[2] 鄧國良,舒和潤.公安實用法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6:28.
[3] 蔣小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學生法治素養培育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4):34-36.
[4] 川島武宜.現代化與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53-60.
[5]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86.
[6] 李紅玲.當代大學生法治思維培育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76.
[7]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08.
[8] 舒國瀅.權利的法哲學思考[J].政法論壇,1995(3):1-6,11.
[9] 于文豪.基本權利[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14.
[10] 許國彬,林紹雄.當代大學生工作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59.
[11] 呂其鎂,陳夢圓,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轉化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7:20.
[12] 陳焱光.憲法(微課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77.
[13] 金艷.基于國家理論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愛國主義專題教學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9(9):95-99.
[14] 丁曉東,子華明.深化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三個觸動點[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4):94-97.
[15] 沈壯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8年版)修訂說明[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5):22-27.
[責任編輯:張學玲]
收稿日期:2020-08-07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時代新人的歷史演進與精神傳承研究”(19KSE240)
作者簡介:田起香(1982—),女,山東臨沂人,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