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妹 陳云 覃維彬



摘要:[目的/意義]分析當前高校智庫參與第三方評估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外部發展機遇與挑戰是強化高校智庫建設能力的重要著力點。[方法/過程]通過對中國智庫索引(CTTI)的560家高校智庫及2018年CTTI高校智庫25家A+級智庫等進行數據分析,運用文獻研究法、實地調查、電話訪談等形式提煉高校智庫參與第三方評估的優劣勢和機遇、挑戰。[結果/討論]通過SWOT分析,得出以下四個戰略。SO戰略:緊緊把握我國特色新型智庫政策,加強智庫人才隊伍建設。ST戰略:探索建立高校智庫與黨委政府的第三方政策評估供需對接平臺和雙向交流機制。WO戰略:借助雙一流大學的總體建設規劃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智庫研究方向。WT戰略:提高高校智庫的第三方評估成果轉化率和社會影響力。
關鍵詞:高校智庫 第三方評估 SWOT分析
分類號:C932 G649.2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1.02.07
1 引言
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2020年5月的數據顯示,中國智庫索引(Chinese Think Tank Index,簡稱 CTTI)①共收錄837家來源智庫,其中高校智庫560家,占比達67%[1]。我國高校智庫數量在全國智庫組織中占據大壁江山,涌現出了一批領頭高校智庫組織,有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等8家高校智庫入選國家首批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
雖然我國高校智庫數量多、研究領域廣泛,但是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還有極大的提升空間,根據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與公民社會項目”(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簡稱TTCSP)研究編寫的《全球智庫報告2019》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只有6家高校智庫上榜全球最佳大學附屬智庫百強,“2019年全球頂級智庫綜合榜單”前10位均來自美國、英國等傳統智庫發展較為成熟的歐美國家,我國高校智庫中只有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58位)和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81位)2家智庫入選全球頂級智庫百強,整體排名比較靠后。
整體而言,尤其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校智庫還存在定位不精準、團隊力量渙散、輸出產品質量較差等客觀問題,而對政策分析至關重要的第三方評估當前也存在項目進行過程中人員更換頻繁,項目與人不具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缺乏規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保障的問題。有必要對高校智庫參與第三方評估進行SWOT分析,最終提出高校智庫建設和第三方評估的協同共生發展策略。
2 高校智庫參與第三方評估的內部優勢
2.1 人才儲備充足,科研水平較高
當前,我國高校智庫研究人員大部分是來源于高校自身各學科的老師、專家、學者,他們的學術水平高、科研能力強,擁有自身的專業研究方向,從事某一專門領域的研究。因此智庫研究人員無論在理論修養,還是在實踐經驗方面皆達到專業領域內優秀水平。我國高校是高端專業人才聚集的地方,擁有穩定的長期從事各學科領域研究的教師隊伍,擁有規模龐大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隊伍,擁有具有國際視野的交流學者[2]。這些高端專業的研究人才,基本全部接受過專業的高等教育,具備專業的學術素養、科研能力、掌握科學研究方法,這些人才優勢是其他類型智庫所不具備的,為高校智庫建設、開展政策咨詢和研究儲備了充足的人才。同時,由于這些智庫研究人員身處高校良好的研究氛圍,擁有多學科資源,可以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促使智庫產生更多創新性思想和高質量成果。如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現有研究人員11名,其中9名來自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及以上有9名,研究領域涉及世界政治、國際安全、國家戰略等。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普通高校教師學歷層次持續提升,2019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專任教師為174.01萬人,普通高校研究生學歷的教師有111.57萬人,占比為64.12%,全國普通高校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教師22.92萬人,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教師52.54萬人,兩項合計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3.37%[3]。2019年我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本科院校1,265所、高職(專科)院校1,423所),全國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90.73萬人,在校研究生數量283.48萬人,按學歷層次劃分,博士41.69萬人,碩士241.79萬人,計算可知平均一所本科院校有2,241位研究生,也就是說高校不僅專任教師隊伍學歷層次高,而且還擁有大量的在校研究生資源可以作為智庫青年人才進行培養[4]。
2.2 基礎設施完備,科研環境優越
高校智庫的資金來源渠道除了國家財政撥款或高校撥款、競爭性項目經費外,還有基金捐助、企業資助等渠道。有些高校智庫是校企合辦的,經費相對充足,運行機制靈活,在人員聘用、研究選題等方面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如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由上海重陽投資管理股份公司資助,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由廣州昊源集團有限公司資助。高校智庫設立在大學校園內,不僅擁有相對寬松、自由、濃厚的學術研究氛圍,使得高校智庫的研究視角和智庫產品更為客觀,還可以使用大學豐富的館藏文獻資源、數字資源和數據庫、實驗室等。
2.3 學科資源豐富,研究領域多樣
依托高校而建的高校智庫,不僅擁有充足的人才儲備,科研水平高,運行資金充足,科研環境優越等優勢,還擁有研究領域多樣、學科資源豐富的優勢。高校智庫服務對象是黨和政府部門,研究對象則是黨和政府遇到的社會問題。社會問題的產生有著較高的復雜性和綜合性,而高校智庫可以基于社會問題這一特點,發揮多學科交叉研究優勢,提出有針對性的研究成果。我國高校智庫研究領域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而支撐這些研究領域的除了研究人才外,還有高校擁有的類別多樣且齊全的學科資源,這些有助于高校智庫從不同學科視角、使用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解決跨學科的社會問題、參與不同領域的第三方評估。
3 高校智庫參與第三方評估的內部劣勢
3.1 體制機制僵化,研究定位不明
體制機制創新是高校智庫建設的關鍵和難點。目前我國高校智庫主要依附于高校二級學院開展研究工作,在人員引進與管理、績效考核、評價制度等方面的機制較為僵化,缺乏創新。由于高校智庫隸屬高校,在人才引進方面未擁有自主權,要遵從高校的管理規定,人才需符合高校的人才引進條件方可成為智庫研究人員,這容易造成很多優秀人才被拒之門外。在績效考核與評價方面,目前智庫研究人員及其成果的考核和評價機制單一,多以論文、課題等偏學術理論研究成果作為考核標準,而高校智庫的功能和特點要求研究人員必須產出對策性成果,以解決實際問題。因此,這樣的考核標準與研究成果產生之間存在偏差,使得高校智庫研究人員在現行的考核標準和評價機制下不占優勢,影響了研究人員從事智庫研究的積極性。
同時,這樣的偏差容易導致高校智庫發展定位分工不明。在以學術為導向的考核標準和評價機制下,研究人員的產出多為理論性成果,符合為政府決策服務、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型成果卻很少,與高校智庫建設的目的與功能定位相背離。
3.2 內部溝通不暢,宣傳推廣意識薄弱
多學科資源和人才優勢是高校智庫固有的、其他類型智庫無法比擬的資源優勢。但目前這種資源優勢尚未得到有效的發揮,多數高校智庫仍處于單兵作戰狀態,溝通不暢。在高校智庫內部,一方面不同層次和規模的科研院所、科研團隊常常處于彼此獨立狀態,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研究資源得不到有效整合,研究力量趨于分散;另一方面,高校智庫內部多學科間、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人員皆習慣單兵作戰,結果則是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研究視角狹窄,研究方法單一,最終導致研究成果質量低下。
高校智庫對外宣傳推介的意識不夠,宣傳渠道較為單一,品牌知名度較低。單獨建立高校智庫網站的很少,多數的高效智庫只是借助學校二級學院的網站進行簡單的機構介紹和智庫活動新聞宣傳,對智庫專家的推介和智庫研究成果的宣傳較少,在宣傳形式上主要是以文字介紹為主,圖片和視頻宣傳資源較少,宣傳的內容不夠深入和直觀,同時宣傳內容中采用了太多專業化的術語,給社會公眾的閱讀帶來了較大的困難。
3.3 咨政經驗不足,地區發展極不均衡
當前,在我國高校智庫管理運營中,由于多數研究人員來源于教師隊伍,以往以學術為導向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尚未轉變到以實用為導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且對于政府所需的對策性成果研究經驗不足,難免造成研究成果依舊注重學術性,輕視實用性,研究人員所產出的智庫產品未能符合政府所需,導致高校智庫的研究成果轉化率低。
除了智庫研究人員研究思維的定勢和智庫組織考核機制等因素影響了高校智庫決策咨詢的產出及轉化,我國高校智庫整體成立時間晚、發展極不均衡等客觀歷史問題也是不可忽視的。通過查詢歷史文獻可知,我國高校智庫大部分是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才成立的,起步較晚,而且地區發展極不平衡,呈現出“東強西弱”的整體格局。
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與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展中心在2018年12月公布了中國智庫索引(CTTI)2018年度高校智庫排行榜[5],筆者對25家A+級高校智庫成立時間進行分析可知,25家A+級高校智庫中只有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成立時間早于1978年,其他24個高校智庫均是我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陸續成立的,其中有17個智庫成立于2000年—2018年,也就是說25家A+級智庫中有68%的高校智庫(17家)成立時間不足20年。
通過分析25家A+級高校智庫的分布地區可知,25家A+級智庫絕大多數集中在我國的東部省份,占比達到80%,特別是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擁有11家A+級智庫,占比44%,而西部地區只有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一個高校智庫入選榜單。表1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高校智庫的建設呈現出地區發展極度不平衡的狀態,中西部地區的高校智庫起步時間跟東部地區高校智庫大致相當甚至更早,但是后期在人才、資金、課題資源等方面的投入明顯弱于東部地區高校智庫。

4 高校智庫參與第三方評估的外部機會
4.1 中央制定了智庫發展的頂層設計,高校智庫建設有了政策依據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間我國智庫從無到有,智庫組織數量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建立了黨政軍智庫、社科院智庫、黨校行政學院智庫、高校智庫、企業智庫、社會智庫等多樣化的智庫組織類型,為規范我國各類智庫的科學管理,更好地支持智庫可持續發展,服務政府決策需求,中央層面在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首次對智庫建設問題明確表態,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近7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智庫建設持續關注,陸續出臺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等相關的政策規定支持智庫發展,詳見表2。
4.2 各省市配套政策不斷推出,為高校智庫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在中央制定智庫建設綱領性文件的基礎上,我國各省市結合本地實際情況也出臺了《智庫管理辦法》《智庫建設實施意見》等相關配套的制度,為高校智庫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社會環境。筆者梳理了我國廣東、湖南、甘肅等3個省市出臺的有關智庫發展的扶持政策,詳見表3。
通過對以上3個省市的高校智庫配套政策的分析可知,每個省市都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和教育部的《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兩個綱領性文件基礎上進行了細化和完善,立足本地實際進行了探索性的創新。

4.3 雙一流高校建設穩步推進,高校對科研創新重視度逐步提升
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2017年1月教育部等三部委聯合下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雙一流”建設方案強調創新驅動發展,方案指出我國應打造一批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影響力的新型高校智庫,提高其服務國家和社會的決策能力。2018年8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提出要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實施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建設一批前沿科學中心。“雙一流”建設方案特別強調了改革高校評價機制,為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提供了發展契機。高校智庫的功能定位與“雙一流”建設的“提升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目標具有較高的契合度,實際上高校智庫建設是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重要途徑與方法。
各高校結合學校自身實際情況和所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大力推動重咨詢、有特色、高水平的新型高校智庫內涵建設,推動“雙一流”建設引領下新型高校智庫在咨政服務能力、科研水平和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突破,練好內功,提升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9]。
5 高校智庫參與第三方評估的外部威脅
5.1 行業競爭日益激烈,高校智庫的發展短板凸顯
黨委政府決策咨詢目前擁有政府內設的政策研究室、研究中心以及諸如新華社瞭望智庫、人民日報區域協同發展智庫等強大的內部智囊團,在此基礎上黨委政府近幾年對決策咨詢的第三方評估重視度不斷提升。目前政府開展第三方評估主要通過3個方式開展:第一個方式是委托社科院、黨校、高校智庫、專業咨詢公司等第三方機構開展政策評估;第二個方式是組織評議代表對政府的行政作風、人大代表提案等進行民主評議;第三個方式是對普通民眾進行隨機抽選開展第三方調查,包括現場發放調查問卷、網絡問卷調查、個別面談法、電話訪談法等方式。
社科院、黨校、民間智庫等智庫組織都有參與政府第三方評估工作,跟高校智庫存在明顯的行業競爭關系。首先,社科院、黨校等半官方智庫屬于事業單位性質,具有較為便捷的渠道將研究成果呈報給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而相比之下高校智庫與黨委政府之間的溝通交流不足,能夠獲取的政府第三方評估項目資源比較匱乏。其次,國內的全球化智庫(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簡稱CCG)、零點有數、盤古智庫、阿里研究院等一大批民間智庫借助自身強大的資金優勢、人才優勢和市場優勢不斷崛起,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第三方評估機制,相比而言高校智庫的第三方評估制度還不夠完備,而且智庫的運營資金和科研經費相對不足,對智庫科研人員的激勵不夠。
綜合來看,高校智庫在參與政府第三方評估過程中具備自身的一些獨特優勢,比如:在第三方評估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擁有充足的人力資源儲備,團隊綜合能力較強,學科門類齊全,涵蓋了社會學、經濟學、統計學、心理學等多種實用性學科,為確保第三方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和專業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高校智庫在整個第三方評估市場中的競爭力有待提升,目前的發展短板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第一,由于高校智庫很少跟政府部門的重大決策第三方評估需求進行對接,跟政府部門沒有建立良好的溝通協調機制,導致高校智庫的第三方評估項目資源相對匱乏。第二,高校智庫運用的第三方評估工具較為傳統,一般是采用問卷調查、座談會等方式開展調研,對電話調研、微信在線文檔收集調查數據等現代化評估工具運用得很少,調研手段較為單一。而且在收集完調研數據之后一般是使用EXCEL、SPSS等傳統數據分析軟件計算平均值、數據占比、方差等常規項目,很少運用大數據技術分析調研數據的關聯性。以電動車駕駛人佩戴安全頭盔的立法評估為例,就可以通過當地交通管理部門提取近年度電動車交通事故數據,分析得出佩戴安全頭盔跟降低受傷者比例和死亡率之間的關系,為電動車駕駛人佩戴頭盔的立法工作準備豐富的現實數據。第三,我國很多高校智庫并沒有建立完善的第三方評估體系和評估流程,面對諸如“文明城市創建”“公共安全”“社會風險評估”等政府第三方評估內容,高校智庫在調研方案策劃、項目組織實施、數據采集與數據分析等環節缺乏完善的制度和流程保障。
5.2 高校智庫的社會影響力不足,政府認可度較低
目前我國高校智庫整體的社會影響力不足,高校智庫的決策咨詢建議采納率低,政府認可度不高,綜合分析來看除了高校智庫本身起步較晚、發展不均衡的內部原因之外,外部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個影響因素是高校智庫決策咨詢建議的政府采納率較低,另外一個影響因素是高校智庫的組織活躍度較低,對外的決策影響力不足。
通過對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信息網公布的《2018年各省市自治區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與發展概況表》[10]分析可得出以下基本結論:(1)我國高校提交的研究與咨詢報告主要來自江蘇、廣東等沿海經濟發達省市;(2)我國高校的研究重點仍然停留在發表學術論文層面,我國高校2018年學術論文發表篇數是研究與咨詢報告數量的16.5倍;(3)高校提交的決策咨詢報告質量不高,與政府決策咨詢實際需求的契合度不足,總體采納率不足50%。31個省市高校在2018年共提交研究與咨詢報告22,086篇,被采納9,474篇,總體采納率是42.9%。
結合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專任教師學歷、專業技術職務情況(普通高校)》數據的對比可知,我國高校教師隊伍中副高級及以上人員人數眾多,但是參與政府決策咨詢的意愿不強,參與率較低。2018年全年校均產出研究與咨詢報告8.3篇,全國副高級職稱及以上人員平均每100人提交的研究與咨詢報告數只有3.1篇,詳見表4[11]。
我國高校智庫的數量眾多,但是存在著智庫活躍度較低、智庫領軍人物較少、智庫研究成果產出不足等突出問題,由此導致高校智庫對政府的社會影響力和決策影響力較弱,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6 提升高校智庫參與第三方評估效果的途徑
6.1 SO戰略(增長型戰略):創新人才選拔機制,發揮高校學科及人才優勢,充分利用智庫建設的配套政策
首先,高校智庫應充分發揮自身學科門類多樣、科研人才豐富等內部優勢,完善智庫運行的制度規范,打造一批高水平的高校智庫研究隊伍。第一,建立高校內部多學科交叉研究機制,拓寬研究視角。例如:南京大學的“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依托邊疆史地、海洋科學、法學、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開展跨學科交叉研究[12]。第二,積極探索建立高校智庫“旋轉門”制度和高校研究生跟崗實習制度,優化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和學科結構,建立多元化優勢互補的研究團隊。既吸收政府官員和金融機構等組織退休高管到智庫工作,也積極推薦高校智庫研究人員到政府部門掛職鍛煉,積極引導本校及外校在讀碩士和博士參與智庫科研工作,通過實習、頂崗等方式培養青年后備人才。第三,完善高校智庫建設的頂層設計,做好中長期科研規劃,在人才儲備計劃中既要有專職研究人員,也要有兼職和客座研究人員,組建的團隊要考慮國際化視野和多學科交叉兩個因素。
其次,高校智庫應把握中央及地方政府重視治理能力現代化、科學化的發展趨勢,積極利用好國家及地方政府相關的智庫發展配套獎勵政策,將爭取來的配套資金用于舉辦高校智庫論壇、開展交流研討、組建決策咨詢團隊等方面。以天津市為例,天津市為了支持高校智庫的發展,先后出臺了《天津市高校智庫建設實施方案》和《天津市高校智庫項目和專項資金管理辦法》[13]。2016年和2018年分別評選出首批12個市級高校智庫和第二批6個市級高校智庫,給予每個智庫10萬元專項經費支持高校智庫開展決策咨詢研究。
6.2 ST戰略(多樣化戰略):利用高校良好的科研環境,加強與政府部門的供需對接,努力拓寬智庫成果傳播渠道
首先,充分利用圖書館實驗室等設備齊全、高校科研環境良好等條件,轉變以往著重學術研究的慣性思維,積極參與政策咨詢研究,加強與黨政部門的溝通交流,以“用”帶“建”,實現供需兩側的對接,消除信息不對稱的不利因素。智庫要主動、精準把握并滿足黨政部門多層次、多方面的決策需求,一是通過列出若干研究選題呈請黨委政府領導圈閱的方式,開展領導點題研究來推送智庫成果;二是通過向黨委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發布征求選題意見函,對口開展專題研究;三是通過主動參與黨政部門改革方案、政策措施等的可行性論證,以第三方的研究視角為政府提供科學公正的決策意見[14]。
其次,針對我國高校智庫普遍存在的傳播意識淡薄的問題,建立健全智庫專題數據庫,完善成果發布機制和傳播渠道,提升高校智庫的社會影響力。通過分析國內外智庫的成果傳播方式,本文提煉出了4個可供高校智庫采用的傳播途徑:(1)公開出版智庫成果刊物,例如期刊、專著等形式;(2)加強與報社、新聞廣播電臺等傳統媒體的聯系,通過新聞報道智庫專家事跡、智庫研究成果等方式提高智庫的曝光度;(3)通過主辦或者承辦智庫研究的國內外學術會議和論壇,提高行業內的影響力;(4)除了以上3種傳統宣傳渠道以外,還應該增強高校智庫的自媒體宣傳渠道建設,例如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抖音公眾號等的建設,有條件的高校智庫可以開發智庫APP,通過智庫人物的推介、智庫研究成果的發布等方式提高公眾的認知度。
6.3 WO戰略(扭轉型戰略):借助“雙一流”高校建設的契機,完善人才評價機制,打造特色鮮明的智庫品牌
首先,“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強調“堅持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我國高校智庫應立足國家及所屬省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情況,明確高校智庫研究方向和發展定位。杜絕“假大空”,著眼于解決政府部門咨政需求,突出智庫特色,防止千篇一律和重復建設等問題的出現。例如,云南首批30個省級重點培育新型智庫中的云南財經大學的云南省防災減災智庫、云南警官學院的云南省禁毒研究中心等智庫都是根據云南省旱災、地質災害頻發、邊境地區毒品走私販賣情況嚴重等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建立具有當地特色的高校智庫,服務政府決策需求。
其次,高校智庫應構建多樣化的人才評價機制,科學評價智庫人才的工作量和貢獻,明確智庫科研經費配置標準和科研成果獎勵條件。應暢通研究員序列與教授序列的職稱通道,鼓勵高校智庫人員積極走研究員職稱序列。應將決策咨詢成果、社會傳播效果與教學、科研成果一起納入教師工作量統計范圍,適當調整領導批示、采納建議的權重大小,將智庫人才的決策咨詢成果納入職稱評定、崗位聘任、年度考核評優等的重要依據[15]。
6.4 WT戰略(防御型戰略):豐富智庫資金來源,整合校內研究資源,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
首先,應適當提高高校智庫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豐富高校智庫資金來源。高校智庫應積極通過對外出版智庫期刊、專著,對外承接講座培訓等方式提高智庫可支配收入,智庫專家和智庫成果豐富的高校智庫可以嘗試與廣播電視臺、思政類綜合網站等機構合作,提高智庫專家的工資收入。例如: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聯合上海東方衛視、觀察者網等機構于2019年1月開設了全新思想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由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擔任主講人,采用“演講+真人秀”的模式為觀眾講解時政熱點難點,成功入選學習強國APP“看理論”欄目,不僅提升了中國研究院的知名度,也拓寬了研究院的資金收入來源。
其次,加強高校內部智庫之間、高校智庫與校內二級學院之間的協同研究,整合校內學科和人才資源,積極參與政府決策咨詢項目的申報,聯合開展第三方評估工作。我國高校可以借鑒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做法,采用工作小組的團隊模式,將高校內部多個智庫和二級學院的科研人員組建成專題研究團隊,針對特定的研究目標,由學者自愿組成。這樣的團隊模式更加靈活高效,有利于對封閉、分散的研究資源進行優化組合[16]。
最后,高校智庫應加強與官方智庫、社科院、民間智庫等智庫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對它們的發展經驗“去粗取精”,積極參與高校智庫聯盟組織,開展協同創新研究,嘗試與政府部門、企業等外部機構合作共建智庫。自 2009 年我國首個高校智庫聯盟 C9 聯盟成立以來,智庫聯盟組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據不完全統計2019 年就有河南省高校高端智庫聯盟、越南智庫聯盟、“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長三角高校智庫聯盟、“一帶一路”教育智庫聯盟、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綠色發展智庫聯盟、長三角智庫聯盟等 7 個特色智庫聯盟成立,實現人才和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
7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高校智庫應從“練內功”和“借外力”兩個方面著手,提升參與黨委政府第三方評估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推動高校智庫健康發展。從內部建設來看,首先要轉變以往以學科為導向的模式,積極建立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機制,重點關注經濟社會熱點和人民群眾的迫切訴求,推動理論性研究與應用性研究融合發展,明確智庫的角色定位,加強前瞻性和戰略性研究;其次,要構建多樣化的專業研究隊伍,加強人才選拔機制和人才培育制度的創新,打造高校人才“蓄水池”;最后,積極完善智庫成果評價體系,加大決策咨詢成果在職稱評定、評優評先等方面的權重比例,設立咨政成果獎,發揮績效考核的引導激勵作用。從外部溝通交流方面來看,首先,高校智庫管理人員要認真研究國家及地方政府部門對高校智庫建設的配套法規政策,與政府決策部門進行常態化對接與互動,積極爭取第三方評估的項目資源和配套資金;其次,高校智庫應搭建多渠道宣傳平臺,通過宣傳智庫專家事跡和智庫最新科研成果提升智庫的社會影響力和公眾認知度;最后,應加強國內外智庫經驗交流與研究項目合作,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深化國際合作與交流,在智庫建設經驗上取長補短。通過高校智庫內外合力,從智庫組織組建、研究團隊培育、智庫成果轉化 三 個方面發力,提升智庫研究成果質量,發揮智庫咨政啟民作用,服務于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
[1] 中國智庫索引網. 智庫機構名錄[EB/OL]. [2020-5-4].https://ctti.nju.edu.cn/CTTI/organization/toSearch. do·searchWord=.
[2] 顧巖峰. 我國高校智庫建設路徑探析[J].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6): 76-79.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9年普通高校專任教師學歷、專業技術職務情況[EB/OL]. [2020-06-11]. 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9/ gd/202006/t20200611_465045.html.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9年普通高校分學科研究生數[EB/OL]. [2020-06-11]. http://www.moe. 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9/qg/202006/ t20200611_464778.html.
[5] 光明網. 2018 CTTI高校智庫暨百強榜報告[EB/ OL]. [2019-09-13]. http://topics.gmw.cn/2019-01/04/ content_32298418.htm.
[6]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胡春華: 認真學習貫徹中央統戰工作會議精神[EB/OL]. [2019-10-18].http://cpc.people. com.cn/n/2015/0523/c64094-27045958.html.
[7] 湖南省人民政府. 關于加強湖南新型智庫建設的實施意見[EB/OL]. [2019-11-07]. http://www.hunan.gov.cn/ hnyw/zwdt/201507/t20150730_4755791.html.
[8] 甘肅省教育廳. 中共甘肅省高校工委關于同意建設甘肅高校精準扶貧智庫的通知[EB/OL]. [2019-12-08]. http://jyt.gansu.gov.cn/dayin-xxgk_865.htm.
[9] 吳海波, 朱文芝, 陳天玉. 新型高校智庫服務“雙一流”建設的SWOT分析[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20, 5(1): 2-7.
[10] 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信息網. 2018年各省市自治區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與發展概況[EB/ OL]. [2020-03-09]. https://www.sinoss.net/uploadfile/ stat/2018chengguo.pdf.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專任教師學歷、專業技術職務情況(普通高校)[EB/OL]. [2019-11-23]. 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8/ gd/201908/t20190812_394164.html.
[12] 閻亞軍, 楊波. 學科邏輯視域下的中國高校智庫建設: 基于“雙一流”建設的思考[J].教育研究, 2018, 39(5): 42-49.
[13] 天津市教育委員會辦公室. 關于開展2016-2017年度天津市高校智庫優秀決策咨詢研究成果及第二批天津市高校智庫評審工作的通知[EB/OL]. [2020-04-12]. http://jy.tj.gov.cn/show.jsp·classid=201707190828598801&informationid=201804061734313050.
[14] 中國社會科學網. 廣東省社科聯主席王曉: 智庫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EB/OL]. [2020-04-26]. http:// www.cssn.cn/skyskl/201603/t20160316_2925393. shtml·COLLCC=3777110319&.
[15] 李蒙, 余宏亮, 龔雨潔. 高校智庫人才考核評價體系及人才建設策略[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8(3): 42-45.
[16] 黃駿. 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的優勢、困境與對策[J]. 教育現代化, 2016, 3(18): 54-57.
作者貢獻說明:
陳 妹:制定論文框架、撰寫論文;
陳 云:撰寫論文、修改論文;
覃維彬:信息資源搜集、制表。
SWOT Analysis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 Participating in Third Party Evaluation
Chen Mei1 Chen Yun2 Qin Weibin3
1Guangxi Police College, Nanning 530028 2Nanning No.3 Middle School, Nanning 530021 3Guangdong Eco-Engineering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0520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It is important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extern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ink tanks participating in third-party evaluation for strengthening the university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Method/process] Based on data analysis of 560 college think tanks in the China Think Tank Index and 25 A+ class think tanks in 2018 CTTI,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s participation in third-party evaluation by literature research, field survey and telephone interview. [Result/conclusion] Through SWOT analysis, the paper draws the following four strategies. The SO strategy is to firmly grasp the policy of new type of think tank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engthen the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of think tank. The ST strategy is to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hird-party policy evaluation supply and demand platform and two-way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university think tanks and party committees and governments. The WO strategy is to develop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think tank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help of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plan of the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The WT strategy is to improve the conversion rate and social influence of third-party evaluation results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s.
Keywords: university think tank third party evaluation SWOT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