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晶



摘 要:作為以唱為主的地方劇種,越劇具有作品音域更寬、演唱難度更大、對演員聲音基本功的要求更高的特點,這對越劇表演專業“戲曲發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深化課程改革、創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有效解決越劇學生演唱唱腔作品時常常出現的音準差、音域窄、喉頭緊、氣息短等一系列聲音問題,是提高越劇表演人才培養水平的重要舉措。從有針對性地增強樂理素養、注重鋼琴及視唱練耳教學、結合流派特點開展發聲訓練、采取趣味發聲教學模式、強化“行進式”戲曲練聲法和重視“二度創作”等六個方面深化越劇表演專業“戲曲發聲”教學改革,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戲曲發聲”的重視度,適應科學的發聲方法,建立正確的聲音概念,解決演唱中的音準、節奏等基本問題,在速度、力度、音色的變化和把握上建立一定的基礎和能力,從而能較好地把握不同調式、板腔、人物以及音域的唱腔要求,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關鍵詞:戲曲發聲 改革 唱腔
越劇也稱“紹興戲”,是中國第二大戲曲劇種,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依托藝術類院校培養優秀越劇表演人才,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藝術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基于越劇具有長于抒情、以唱為主的藝術表現特征,在藝術表演人才的培養上,越劇表演“戲曲發聲”教學相對于其他曲種而言顯得尤為重要。系統分析越劇表演“戲曲發聲”課程現狀,積極探索課程改革路徑,進一步豐富教學手段,對于提高越劇表演教學質量,優化教學效果,培養高水平越劇表演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戲曲發聲”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作為輔助“戲曲唱腔”課程的一門基礎課程,“戲曲發聲”通過與“唱腔”課的同時開展、雙軌并進,能夠有效解決越劇唱腔發聲問題,使學生既能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又不失越劇劇種本身的韻味,在二者的融會貫通中,達到知識性、技能性、藝術性和實踐性的統一。
當前,多數學生在“戲曲發聲”課的學習中,常常表現出演唱時氣息和聲音脫節;唱高音時聲音發虛,真假聲轉換困難;舌根音重,擠著嗓子演唱;長音拖不住,氣息短淺;低聲區聲音不閉合;聲帶很脆弱,經常會出現水腫、嘶啞等聲音方面的問題。探究以上問題的成因,目前“戲曲發聲”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以下四種現象值得重視和反思:
1.缺乏系統的聲樂理論學習
受傳統掛念的影響,很多學生認為中國傳統的戲曲演唱發聲方法是“大本嗓”演唱,即我們常說的全真聲演唱。覺得花旦“嗲著唱”的聲音才是美的,對科學的聲音沒有辨識度,不懂得如何運用胸腹式呼吸法,不懂得如何打開喉嚨,不懂得如何運用頭腔共鳴,以至于出現真假聲脫節、音色不統一、高音偏低、中低音發虛、氣短等聲音問題。殊不知越劇的發聲也是有科學的聲音位置,不能全靠口腔共鳴和擠嗓子演唱。正確的頭腔位置和氣息的支持,才能使音色更加委婉動聽,甜美細膩。
2.缺乏鋼琴課和視唱練耳課長期的訓練
在演唱越劇唱腔作品時,不懂得如何看樂譜亦或是只會看譜不會記譜,音準、節奏不夠穩定,對音高沒有概念,對修飾音,潤腔的處理也是差強人意,這些問題在學生學習中表現得較為普遍。很多學生練聲基本采用 “吊嗓子”或“喊嗓”,即無樂器伴奏,自己在室外空曠地大聲喊出“啊”“咿”“嗚”等元音練聲法。這種練聲法容易造成一味追求高音的訓練,從而忽略了中低音聲部的練習,忽略了音準、節奏、強弱、旋律、情感的重要性。
3.小組授課弱化教學針對性
發聲課大多采取的是小組課的形式授課,6-20人不等。所有行當、流派的學生都在一起練聲,針對性差,無法實行因材施教。眾所周知,越劇的流派紛呈,不同流派和行當,其唱腔的音色、發聲位置都有所區別,集體課的授課形式單一,局限性大。這樣的發聲練習難免會出現千人一面,萬人一聲的教學效果。
4.傳統的練聲教學方法缺乏足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學生有的覺得傳統練聲曲枯燥乏味,不愿意每天都練聲;有的覺得練聲的狀態和方法很難運用到實際的演唱之中,一唱越劇唱腔作品,就會不自覺地回到原來的發聲方式,練聲效果在演唱作品時得不到體現;有的覺得練聲會改變自己演唱時的咬字位置,改變了戲曲應有的演唱風格和獨特韻味。
對于越劇這一傳統劇種而言,傳統的教學模式已沿襲近百年。雖然隨著戲劇學校教育的不斷進步,教學方法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革,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對象呈現出了新的特點,人才培養規格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就要求越劇表演專業 “戲曲發聲”課程教學必須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積極探索建立更為科學的課程模式,創新更為有效的教學手段。惟其如此,才能使培養高素質越劇表演人才成為可能。
二、“戲曲發聲”課程改革的實踐分析
針對“戲曲發聲”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必須通過課程改革解決學生發聲問題,提高學生聲音可塑性,為更好地演唱唱腔作品打下扎實的基礎,從而保證越劇表演學生的聲樂學習效果。
1.加強聲樂理論學習,學會科學發聲。
越劇唱腔的基本要素可以歸納為 “氣、聲、字、腔、情”這五點。由此可見,戲曲演唱中也非常強調氣息的運用。對于沒有經過科學發聲法訓練的學生而言,要加強其理論的學習,必須讓其知曉演唱的三要素:即打開喉嚨、氣息支持、頭腔共鳴。
2.提倡用鋼琴練聲,加強學生的識譜能力。
我們的教學目的是培養新一代的戲曲接班人。接班人的音樂素質與能力,直接關系到戲曲的傳承與發展,關系到戲曲的未來{1}。年輕一代的戲曲人不會“識譜”,從某種程度上說,就像工程師不會看圖紙。在繼承祖輩傳統的同時,應該洋為中用,汲取西方發聲方法的有益之處。與傳統的練聲(吊嗓或喊嗓)相比,鋼琴練聲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視唱練耳水平,可以通過練聲,對音準、音高、強弱、節奏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戲曲要發展,首先就需要與時代接軌。我國的民族唱法就是不斷汲取戲曲、曲藝、傳統民歌、美聲聲樂等特點發展而來。戲曲亦如此,通過科學運用鋼琴授課,課堂中加入視唱練耳練習等手段,可以大大提高越劇演員的綜合音樂素養,從戲曲長遠發展考慮,這是必須跨越的一大步。
3.根據流派唱腔特點進行發聲訓練
越劇唱腔多彩紛呈,被稱為“流派唱腔”,由曲調和唱法兩大部分組成。每個流越劇派都有自己的節奏、旋律以及唱腔風格,在演唱時通過發聲、共鳴腔的位置、音色以及潤腔等來體現流派之美。根據越劇不同流派行當開展有針對性的發聲訓練,是越劇“戲曲發聲”教學必須高度重視并創新實踐的必要手段。以下通過列舉越劇重要流派特點,提出練聲方法相應針對性教學建議:
(1)尹派(小生)
唱腔特點:借鑒杭劇和蘇州彈詞的音樂風格,音色圓潤平緩,音域較窄,潤腔豐富。在唱法上,講究以字行腔,清晰流暢,富有韻律美。唱腔忽快忽慢,時緊時松,求伏多變{2},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生動細膩地刻畫劇種人物感情。代表人物:尹桂芳。
針對性練聲法:尹派主要是胸腔和鼻腔共鳴為主,強調中低音區的優勢體現,沉穩大氣,音色柔和。因此,應通過“嘆氣”的方式來尋找胸腔位置,像說話一樣去運腔。通過“u”這個元音作為訓練音,選用三度和五度的連音練習曲,將圓潤流暢的聲音連貫起來。
(2)范派(小生)
唱腔特點:借鑒京劇的唱腔特點,音色豪邁大氣,鏗鏘有力,音域較寬,高亢舒展。在唱法上,講究音色的變化,以字行腔。常用抒情性較強的慢板來刻畫人物性格{3},起腔小腔和甩腔極具特色,通過對唱句尾音加修飾音,使得唱腔韻味十足,深情纏綿。代表人物:范瑞娟。
針對性練聲法:范派主要是胸腔和頭腔共鳴,中聲區比較厚實,口腔充分打開,高音明亮通透。因此,通常選擇開口音“a、e、ao”作為主要訓練音,選用“五度下行”或“八度跨越”練聲曲,拓寬學生的音域和訓練聲音的張力。
(3)傅派(花旦)
唱腔特點:借鑒京劇“長拖腔”特點,句幅長,音域較寬,多甩腔,音色婉轉圓潤、華彩流暢、高亢激昂。在唱法上,常采用六度、七度、八度的跳進。舒緩的慢板和快中板相結合{4},時常加入如說似念的唱腔以及花腔,大大增加了唱腔的難度。代表人物:傅全香。
針對性練聲法:傅派主要是頭腔和鼻腔的共鳴,真假聲結合,集抒情性和戲劇性的音色為一體。因此,通常選擇“i、yu”作為訓練音,選用五、八度上下行和跳進練聲曲以及長音練聲曲,加強真假聲的轉換訓練和氣息的保持練習。
(4)戚派(花旦)
唱腔特點:在越劇“袁派”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樸實含蓄,音域較窄,音色醇厚,充分發揮中低音區飽滿的旋律特點。在唱法上,簡潔明了,不求花哨,平凡中彰顯獨特的韻味。常在句尾運用自己的特征音調和斷續腔的唱法加以唱腔潤色,形成獨特的甩腔風格。代表人物:戚雅仙。
針對性練聲法:戚派主要是胸腔和口腔共鳴,聲音低沉厚實,旋律中常出現下行小六度的跳進音調,或六度下滑音潤腔{5}。因此,通常選擇“a、ei、u”作為訓練音,選用三度和六度上下行練聲曲,鞏固中低聲曲音色和甩腔練習。
(5)張派(老生)
唱腔特點:借鑒紹劇高亢的音調和棱角分明的潤腔方法,音色剛健質樸,富于力度,從而增強了男性氣質。在唱法上,形式豐富多樣,時而自由自在{6};時而粗狂豪放;節奏多變,運腔細膩。注重人物性格及內心世界的刻畫,塑造了許多風格迥異的藝術形象。代表人物:張桂鳳。
針對性練聲法:張派主要以口腔共鳴為主,用頓挫來強化感情,小腔豐富。聲音蒼勁持重,富于感情。因此,通常選擇頓音練習和修飾音練習,選用八度上下行跳躍和半音階上下行練習曲。加強氣息的控制力和爆發力。
除以上的流派以外,徐(玉蘭)派、陸(錦花)派、畢(春芳)派、袁(雪芬)派、王(文娟)派、呂(瑞英)派都有著各自的唱腔特點。如果一味只是把西洋傳過來的發聲法教授給學生,不作選擇地拿來“改造”戲曲{7},結果只會把越劇唱成了“越歌”。因此,在教授不同流派和不同行當的學生時,必須采用不同的發聲方法,因材施教在戲曲發聲教學中尤為重要。
4.采用趣味發聲加強“字正腔圓”的訓練
語言是構成越劇唱腔風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強調“以字行腔”“字清腔純”。戲曲演唱在發聲上往往會存在軟愕塌陷的問題,以為這樣可以吐字清楚,但同時也造成了擠喉嚨的現象。戲曲的咬字相比一般聲樂作品更強調字頭,演唱時必須咬緊字頭送氣,掛在高位置,多用頭腔共鳴。字頭要有力度,根據“清音有噴濁無噴”的漢語出字規律,唇音字必須噴口明顯{8}。如“怕、拋、配”等字,雙唇彈性著力。濁音雖無噴口,但也要將出字的“阻氣點”找準,先有阻氣再出字頭。如“陣,吵,頭”字等,須先阻氣至舌尖,然后舌尖上齒再出字,并且一觸即發。演唱元音時講求打開喉嚨,聲音貼在咽壁上。還有許多修飾音、下滑音的把握也要相當準確。
為了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發聲的重要性,就需要嘗試運用趣味性強的發聲練習法對學生們進行戲曲發聲訓練。所謂“趣味練聲法”,就是對傳統練聲曲加以變化和改進,把元音字母加上聲母,為枯燥的發聲訓練賦予實際內容。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通過練聲加強“字頭”的練習,把越劇語音中的“聲、韻、調”加以鞏固,為演唱旋律性強、韻味濃郁的唱腔作品打下扎實的聲音基礎;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戲曲十三轍”的每一轍{9},例如“發花轍”中a的音節、“乜斜轍”中e的音節、“一七轍”中i的音節、“梭波轍”中o的音節和“姑蘇轍”中u的音節等都加以練習,力求達到字正;同時,通俗易懂、更加生活化的趣味練聲曲還可以使學生更加便于記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下是傳統練聲曲和改進后的趣味練聲曲對比。
(1)針對學生演唱時習慣性擠嗓子,喉嚨打不開等聲音問題。
此條傳統練聲曲是元音 “a”的訓練,學生往往只注意第一個 “a”音的嘴型,后面的嘴型就會容易變動,嘴型會越來越小,導致聲音穩定性不夠,越唱共鳴腔體越小,容易癟。
此條趣味練聲曲加入了字頭,使學生每個字都能咬的很清晰,每個音的“a”嘴型也能一步到位并保持住聲音的共鳴腔體不變,音色也較好聽,不會出現發悶的問題。
(2)針對學生沒有頭腔和鼻咽腔共鳴,聲音位置偏低等問題。
此條傳統練聲曲,到換聲點的位置,學生容易出現真假聲轉換困難,唱高音時聲音發虛,聲音的位置很難統一?!皔a”字的咬字比較容易在口腔,不容易掛上鼻咽腔和頭腔的共鳴,聲音容易“發白”。
此條趣味練聲曲加入了“n、z、l”這三個聲母,“n-i”“z-ai”“l-i”,字頭都很容易掛上聲音的高位置,練習時使學生能夠較好的體會聲音的共鳴點,使聲音更加有穿透力,音色更加明亮。
(3)針對學生演唱時氣息差,旋律不流暢等問題。
此條傳統練聲曲,是五度下行練習,對氣息的保持與流暢有較高的要求,最后的“i”音要想著“o”的位置,不要往下滑。氣息要分配均勻,不要有“下樓梯”的臺階感,要使其連貫。
此條趣味練聲曲是一個短句,“我-的-祖-國”四個字很容易搭上氣息,字正腔圓離不開氣息的巧妙安排和靈活運用。加入了字頭,字就能吐的清楚,字正了腔才能圓,腔圓了,歌唱的旋律性自然而然就出來了,聲音聽起來也就流暢了。
(4)針對學生開口音和閉口音轉換不好,導致前后音色不統一的問題。
此條傳統練聲曲,針對五個元音字母進行訓練,學生在練習時,容易使聲音位置忽進忽出、忽高忽低。開口音容易后倒,閉口音容易太靠前。五個元音字母的演唱順序學生總是容易混淆。
此條趣味練聲曲運用趣味詞組對五個元音字母進行訓練,學生便于記憶并能夠很好掌握聲音的位置和咬字,使五個元音字母的發聲位置更加集中并能保持音色前后的統一,有效解決閉口音到開口音再到閉口音的自然轉換。
5.采用“行進式”戲曲練聲法提高表演的綜合表現力
眾所周知,戲曲是一門表演藝術,越劇亦如此。表演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 “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為一體的綜合表演。許多學生在上課時,氣息還算穩定,一旦加上越劇里的腿毯功、水袖功等,便會氣喘,完全開不了口。因此,在練聲時增加“行進式”練聲是極其重要。具體做法就是讓旦角學生邊走圓場邊練聲,保持腳下的步子頻率一致,不能時快時慢,保持勻速前行,聲音一直保持不變;生角學生則要邊走臺步邊練聲,保持臺步平穩,不能單腳站立時東倒西歪,氣息上浮。這就要求掌握好小腹的力量,保持氣息的穩定,感覺嘴巴長在肚臍眼的位置,像蜘蛛吐絲一樣,氣源源不斷地往外送。需注意的是行走臺步時氣息易喘,要學會均勻地控制呼吸,盡量用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相結合的呼吸法。胸肺部和腹部間有橫膈膜,呼吸是通過橫膈膜來控制的,若吸氣時能使用到橫膈膜,可使吸氣量更大,這樣氣息的運用才會比較靈活。
這種“行進式”練聲法能夠循序漸進地增加學生肺活量,配合身段,能很好地鍛煉學生氣息的穩定性。在演唱唱腔作品時,能在完成 “唱、念、做、打、翻”的同時更好地塑造角色。比如《情探》中的“行路”一折:敫桂英身披拖地白裙行走時,根據劇情的需要{10},圓場加水袖舞動。拖著三米長的水袖邊走邊舞,難度可想而知;還要展示“倒扎虎,串翻身、臺蠻”等激烈動作以表達敫桂英內心的愛恨情仇,更需要極大消耗體力。在這一系列的動作完成后,學生幾乎已經上氣不接下氣。要想在舞臺上完美展現 “唱、念、做、打”,就必須在臺下練習時打好基礎,“行進式”練聲法對這些作品的演繹有極大的幫助。
6.注重提高“二度創作”的能力
具備了氣息、節奏、音準、咬字等最基本的音樂素養之外,最重要的是注重對作品的二度創作。在唱段的演繹中,同一段唱腔作品,有的人唱得感人肺腑,運腔行云流水;有的人卻唱得平淡如水,枯燥乏味。究其緣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演唱者是否能夠根據作品進行二度創作,把握好情感和潤腔(輕重、緩急、強弱、長短等),根據自己對作品的理解,以情帶腔,腔中有情,使喜怒哀樂能夠通過唱腔來實現抑揚頓挫,跌宕起伏。也就是說,要唱好一段唱腔,首先要明白唱段所要表達的內容大意,分析人物性格,了解故事的創作背景等;其次要學會在鋼琴上識譜,而不是利用音頻或者視頻來聽會這一唱段,不要盲目地去模仿大師們的演唱;第三,要在音樂基本旋律學會后再開始進入“角色”演唱,結合各流派大師們演唱特點,根據自己的聲音條件、音色特點以及對作品的理解來進行二度創作,特別是要針對潤腔,句間、句尾的拖腔,以及換氣點等做出合理的調整。只有這樣,越劇才能傳承,才會有新鮮的血液,而不僅僅是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傊繉W一段唱腔,不要急于求快,要把唱腔作品唱出自己的理解和風格特點才算成功。
結語
“戲曲發聲”課教學既要重視傳統戲曲的特點,更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在越劇演唱中遇到的困難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要通過科學練聲,使學生在掌握氣息、頭腔共鳴、聲音位置等技巧的同時,保持戲曲的演唱風格;要靈活設計適合學生音色、音域以及行當的練聲曲加以練習,提高學生對“戲曲發聲”課程的重視度和學習興趣。
注釋:
{1}張晴.戲曲練聲引進“視唱練耳”芻議[J].戲劇文學,2005(9).
{2}{3}{4}{5}{6}{7}周偉君.越劇唱腔[M].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
{8}何敏娟.談談戲曲聲樂[J].人民音樂,1989(5).
{9}宋承憲.歌唱咬字練聲曲30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10}金彩芳.試論聲樂發聲法在越劇演唱中的運用和實踐[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第 16 卷第 2 期.
注: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文化傳承與創新視野下《戲曲發聲》課程改革的實踐分析(課題編號jg2019054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