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碟 [汕尾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汕尾 516600]
饒宗頤先生(1917—2018)是蜚聲海內外的一代通儒,與錢鍾書、季羨林并稱為“南饒北錢”和“南饒北季”。1943年秋,在友人推薦下饒宗頤前往桂林任無錫國專國文教授。次年夏,日寇攻陷桂林,饒宗頤同國專同事一起奔走蒙山,兩度入大瑤山避難,直到抗戰勝利后,才得以復返桂林。1945年重陽,饒宗頤將蒙山避難時所作六十四首詩篇匯成《瑤山詩草》,于1947年出版印行。
談及《瑤山集》的風格特點,陳颙在《讀嶺南詩人絕句題瑤山草》中云“憂患詩篇杜少陵”,指出饒宗頤此部詩集有著杜詩之風骨。杜詩歷來被人稱為“詩史”,唐人孟棨言“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孟棨稱贊杜甫將身之所歷、目之所見皆實錄于詩。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饒宗頤的《瑤山集》,集中的許多詩篇都具有老杜“詩史”的品質,這恐怕是后人為何會稱其為“抗戰史詩”的原因。
1944年春,日寇發動豫湘桂戰役,國民黨政府指揮失誤,最終導致大潰敗之勢,接連喪失河南、湖南、兩廣等地。翻開《瑤山集》,整部詩集真實地再現了詩人同友人避日寇之亂,西奔蒙山的顛沛流離生活,寫盡了在遍地烽煙、山河破碎之時普通百姓九死一生的疾苦和哀嘆。
如《寄懷俞瑞征丈以尚有秋光照客衣為韻》中言當時之情境:“連月失名城,勢如拉枯朽。反怕消息來,寸心亦何有。六合驚涂炭,微生同敝帚。”國民黨政府一盤散沙,半年之內連失洛陽、長沙、福州、桂林四個省城,讓日寇攻入黔桂之地如入無人之境,數千萬同胞流離失所,生靈涂炭。“平生歷鋒鏑,已成喪家狗”正是詩人此時的內心感受,詩人對國民黨政府失望至極,反而害怕再聽到關于戰事的消息。“十里無人行,蟲沙伏以飛。孤生絕因依,肉食不能肥。千山如囚牢,一水如纆徽。豈復長拘鞿,念此欲涕揮。誰能叫帝閽,早晚罷戎衣”。詩人在結尾描述了避難瑤山時的艱辛和哀痛:千里大瑤山了無人煙,如同一座死牢,到處都是戰死的將士和餓死的百姓,此情此景,詩人淚滿衣襟,在絕境中表達了盼早日結束戰亂的渴望。此五言敘事長篇窮極筆力,將詩人避難瑤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融為一體,“堪與杜少陵之《北征》相較而論”。又如《羅夢村道上》一詩,詩人避難瑤山深處瑤民村落,對山中瑤民貧苦生活的描寫如史家實錄:“孤村何所有,編戶緣修竹。野豬骨如柴,云是食不足。天雞時一喧,催歸聲更速。板瑤躺地臥,無被可加腹。燒薪聊取暖,奈此寒觳觫。稚子無褲著,見人尚羞縮。骯臟難入眼,哀哉此惸獨。”久歷戰亂,烽火連綿,大瑤山中的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生活凄苦,野豬都骨瘦如柴,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國家罹難,民不聊生,詩人感嘆民生之多艱,頓生哀情。劉寅庵《瑤山集題辭》云:“大藤之峽實窮處,鬼門鲊甕無斯艱。瑤戶生涯均牛豕,哀此無告吁于天。不有子詩為傳播,鄺記幾誤避秦源。”相比明末嶺南詩人鄺露對瑤民生活桃花源式的詩意描寫,劉寅庵稱贊《瑤山集》能忠于現實生活的真相,推見至隱,把瑤民生活的窮苦艱辛展現于天下。
《瑤山集》的“詩史”品質不僅表現在詩人流離桂東時對所見民生之疾苦畢陳于詩,對兩入瑤山途中所見山水之奇峻也是盡錄于詩。饒宗頤《論杜甫夔州詩》云:“老杜在夔州,幾乎無物不可入詩,無題不可入詩,此其所以開拓千古未有之詩境也……居夔先后地凡數易,所接觸之風景人物時復不同,故題材亦屢變……蓋峽中景物,因多新奇瑰麗,予詩人以嶄新之感覺。此所謂得江山之助者。”饒宗頤認為老杜夔州之詩開拓了千古未有之詩境,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巴蜀之地瑰麗的山川景色給予詩人江山之助,使其詩境新奇,警句疊出。細讀《瑤山集》我們發現,奇秀險峻的桂東山水也給饒詩帶來了新奇瑰麗、沉雄勁邁的詩風。詩人自言“二年客桂東,與山久結緣”(《登磐石山同巨贊上人》),西奔蒙山的路上,爬天堂嶺,歷旱峽,攀金雞隘,觀清湘水,陟黃牛山,穿大藤峽,探勾漏洞、桃源洞,過鬼門關,登磐石山,詩人在爬山涉水、登陟險峻的同時,也把沿路奇突峻秀的山容水態錄存于詩。如雄渾險峻的天堂嶺,“群山如馬勢難遏,一水瀉為萬丈湫”;層巒疊翠的黃牛山,“重巖遠際天,壁立如駢脅”;令人生畏的金雞隘,“喧豗有眾灘,入耳森慘戚”;神奇難測的勾漏洞,“積水或成潭,其下喘蛟螭”。
詩人為避戰亂所歷之處,皆為桂東荒絕險阻之地,奇峰絕壑、隘口雄關,雄壯之景色必然帶來雄邁之詩風。筆下之景,險峻高聳,新麗奇崛,宛如一幅幅潑墨山水畫,氣韻橫生。明人周珽言老杜入蜀諸篇:“絕脂粉以堅其骨,賤豐神以實其髓,破繩格以活其肢,首首摛幽擷奧,出鬼入神,詩運之變,至此極盛矣。”今觀《瑤山集》中詩篇,深得少陵此時詩風之精髓,故錢仲聯言《瑤山集》與杜甫入蜀所作山水奇峻之詩“世異心同”。多年后,饒宗頤示《瑤山集》予嶺南畫家張虹,張畫《瑤山詩景圖》并題記云:“竊以南陲荒服,山經水經,所未備載……使饒子見之以補其闕。”在張谷雛看來,《瑤山集》錄盡嶺西山川民俗,載《山海經》《水經注》未備之勝境,有補史之闕之價值。
《瑤山集》的“詩史”品質是如何養成的呢?筆者認為大體可歸為兩方面的原因。

其二,饒宗頤早年學術經歷對其詩歌創作影響的結果。饒宗頤幼承家學,于自家“天嘯樓”上讀萬卷詩書,打下深厚文史功底。十九歲繼承父親遺志續成《潮州藝文志》,名動學界,后入廣東通志館纂修《廣東通志》,并受顧頡剛委托編纂《古史辨》第8 輯《古地辨》。饒宗頤早年在地方志、古史學、地理學等領域的研究必然給他的詩歌創作帶來濃厚的歷史意識。《瑤山集》長于用事,而所用之事又常有以史為鑒之目的,如“秦人昔破荊楚日,鏖兵先自黔中出……前事不忘殷鑒在,恢弘庸蜀為本根”(《清湘行》)。此詩作于1944年秋,正值中國軍隊潰敗于湘桂之時,詩人引用楚國不重視湘桂黔屏障之地而最終被秦所破之例,告誡遷都重慶的國民政府要以史為鑒,不要重蹈兩千年前楚國的覆轍;又如“昔我讀水經,知有黃牛峽。掩卷輒神往,肺腑若與狎。豈知后十年,其境果身及……易堂隱翠微,守志乃鴻業。嗟哉二三子,臨履莫云怯”(《黃牛山》)。詩人途經黃牛山,以親眼所見黃牛山之險奇佐證《水經注》所言之實,后引明末清初魏氏父子隱居翠微峰而不仕清朝的典故,贊揚先賢們的風骨與氣節,以勉勵避寇亂而困于蒙山的國專師生。
此外,青年饒宗頤偏愛清詞,特別推崇經世致用的常州詞派。1940年饒宗頤因病滯留香港,與詞學大家葉恭綽先生結識并全力協助其編纂《全清詞鈔》,于1941年底編成。兩年的編纂工作使饒宗頤對清詞如數家珍,而清詞又有濃厚的“詞史”意識,清人以史入詞、以詞紀事的創作特點是必也潛意識地影響著青年饒宗頤的詩歌創作。
總之,山河破碎的歷史處境,顛沛流離的人生經歷,憂國憂民的大丈夫氣概以及饒宗頤早年的學術背景等因素,共同形成了《瑤山集》的“詩史”品質。
①⑤⑨ 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卷14》,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7頁,第428頁,第440頁。
②〔唐〕孟棨:《本事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頁。
③郭偉川:《饒宗頤的學術文化》,花城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頁。
④饒宗頤:《瑤山集》,陳韓曦等注譯,花城出版社2016年版,第50頁。
⑥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卷12》,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75頁。
⑦〔唐〕杜甫:《杜詩詳注》,仇兆鰲注,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727頁。
⑧錢仲聯:《近世名家詩詞平亭——饒宗頤〈選堂詩詞集〉序》,《蘇州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