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辰 [三亞學院藝術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數字影像以計算機、光學和電子學為基礎,通過對圖像、視頻的采集進行處理,從而獲得所需信息。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們審美意識的提升,產生了一種基于像素技術的視覺系統(如三維空間掃描)。它可以根據用戶需求快速準確地完成各種操作過程并獲取用戶感興趣的內容,同時還能實現不同專業人員之間的交流、溝通和互動等。
在數字影像的發展過程中,數字影像與媒體融合的信息平臺也是一個非常重要和突出的話題。由于其具有獨特、便捷以及廣泛使用等優勢,它成了當前最流行的話語媒體之一。同時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及人們對多媒體需求的日益增加,出現了各種不同類型、功能豐富多樣、操作簡便高效、能為用戶提供更多可能的服務與體驗平臺,這也是數字影像和媒體融合信息應用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數字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其傳播方式從平面媒介轉向了網絡媒介,這也為傳統意義上的影像信息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多媒體市場以及用戶對內容需求、個性化要求日益增長,給基于數字影像產業與融合模式下影像傳播帶來一定的挑戰,尤其是對數字影像及衍生媒體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數字媒體的發展,使得圖像傳播技術和新媒介融合成為可能。在傳統意義上,攝影是通過紙質載體對文字進行記錄。而在信息時代下,人們需要的是方便快捷、高效精準地獲取所需圖片、視頻內容;同時也需要數據量更大化、處理速度更快的數字影像來滿足需求;另外就是多媒體技術與網絡媒體發展相結合后帶來了影像傳播方式的多樣化和便捷性。從國內研究現狀來看,我國對于數字攝影在理論方面進行探索較晚,且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體系。
數字影像的新穎性。在網絡媒體不斷變化的階段,信息的產生與傳遞展示出了個人自身的意志對于群體價值的話語權,網絡是當前最為便捷的傳播平臺,顯然不會被人忽略,其從根本上闡述了網絡藝術形成的技術基礎和心理體制。互聯網中比較民主的虛擬場景,為人們構建了能夠自由發表言論的空間,其使得網絡藝術有非常強的個性化特點,網絡中各式各樣的創意與藝術思維如果經過先進技術手段的處理,能夠對人們的視覺產生巨大的沖擊力。
數字影像的復制性。數字影像能夠針對事物進行還原,也就是“復制性”,其以創作人員與接受人員所共有的心理基礎與視覺經驗為基礎。與此同時,“延伸性”使得數字影像自身的“復制性”具備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數字影像對于鏡頭的拼接存在著非常多的可能性,其展示出了非常顯著的幻覺性。非線性、合成、拼接、運動速度以及運動方位均形成了無限可能的視覺效果。以上效果在時間線中的重新組合,突破了空間與時間之間的聯系,形成了全新的邏輯聯系,具有一定的創新性,拓展著全新的電影語言。
數字影像的交互性。計算機所具備的交互性大致是雙向及時性的信息溝通,其所代表的是計算機運行指令所獲得的結果。網絡背景下的交互形成了“虛擬現實”(VirtualReality,簡稱VR),其是“以可計算信息為基礎的沉浸式交互背景,具體而言,便是運用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的現代化科技手段形成非常逼真的集聽覺、視覺以及觸覺等于一體的相應范疇內的虛擬背景,體驗人員需要依靠相應的設施以自然的形式和虛擬背景里面的對象實施交互作用,互相產生影響,進而形成猶如到了真實環境里面的體會”。
數字影像和媒體融合是新興概念,它與傳統媒體相結合,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近年來,學術界和政府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實踐表現出越來越多的關注。但從現階段來看,對媒體融合概念的不明確和對新興媒體技術認識的局限,使得大多數媒體融合實踐僅僅停留在形式和內容的嫁接上。借助于新興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發展起來的新興媒體在傳播內容、傳播方式、覆蓋范圍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對傳統媒體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因此,我國傳統媒體應改變被動的局面,積極推動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通過資源重新配置的途徑,使新老媒體逐漸向著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目標努力。我國媒體融合已經獲得了良好的開端,主流新聞媒體先后建立起自身的網絡媒體平臺,并獲得了新聞轉載權;部分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也開放了網絡公眾平臺,實現了政府事務公開,公眾也能參與政府管理工作。這些變化實質上正推動著媒體融合向著更深層次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我國媒體融合已初步進入全媒體融合階段。全媒體融合表現在多種不同媒體形態的相互融合,在多個媒體平臺上實現媒體資源的共享,從而使傳統媒體演變成以新聞網站、紙質媒體、社交網絡、移動媒體客戶端等構成的全媒體融合形態。傳統媒體憑借公信力強、內容權威等優勢,并借助新媒體技術和平臺的強大技術支撐,通過二者技術、內容、渠道的深度融合,正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數字攝影與媒體融合具有以下特征。(1)交互性。在傳統的圖像處理中,用戶很難進行互動交流,新媒體技術使信息可以通過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隨時隨地接收和分享。這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方便快捷、豐富多彩且易于操作的數字攝影平臺。(2)快速性與便捷性并存。傳統圖像處理需要大量的人工輸入設備,而數字影像是以計算機、光學和電子學為基礎的新型信息載體,其復制、傳輸、分享方便,共享范圍和人群比傳統媒體要大。
數字攝影與媒體融合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信息使用者在進行傳統媒體和新媒介技術的應用時,可以更好地滿足他們對新聞信息不同程度的需求。第二,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數字圖像技術能夠有效改善大眾獲取資訊渠道單一化以及缺乏多樣化內容等問題。第三,有助于實現多媒體的系統性發展:由于數字攝影與媒體融合具有非常強的交互特性,使得用戶參與度很高,從而增強了其互動能力和認知水平。第四,媒體形式多樣。
問題:第一,融合缺乏全面的科學考量與謀劃。在目前的環境下,基于政策推動和新媒體技術、平臺的優勢,各傳統主流媒體機構的全媒體框架及各種新媒體平臺都基本搭建完成。在形式上,似乎傳統媒體已經實現了全媒體轉型的布局,但是,其內部運作平臺環節缺乏統籌、聯系,一味追求傳播平臺的數量,內容重復。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源還是缺乏全面的科學考量和規劃。因此在融合轉型的差異化、互補性、匹配性等方面,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第二,融合流于表面缺乏深度。這一問題主要體現在傳統媒體自豪的內容生產及信息產品打造方面。其對于一樣的信息資源題材內容要么是不細化區別發往各個平臺,要么只是簡單調整,就是包裝內容看起來似乎是多元渠道全覆蓋、全媒體傳播,但是卻忽視了不同平臺的類型特點、用戶喜好等,可以說一些傳統媒體仍局限于單一單向傳播,尚未能獲得多元融合互動的轉型傳播效果。
動力:首先,網民數量不斷上升。科技的發展使手機電腦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網民數量的提高對媒體融合起到了推進作用。其次,新媒體技術的發展。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媒體技術也得到了發展,為媒體融合提供了支持。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讓媒體傳播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平臺渠道和傳播手段。依照傳統的定式,傳統媒體變革一般最先將關注點放在內容生產等環節,研究解決方法,能為融合轉型之初的傳統媒體適應新傳播格局提供協助。不過,當傳統媒體融合轉型逐步走向更深層次后,許多問題是需要直面解決的。如內部管理,過去的流程再造無法處理深層次+綜合性融合問題;當下的組織生產架構在實際運行中,仍存在疊加重復、各自為政、深度整合不足等問題等。這些問題,都提高了融合轉型的成本,也動搖著融合的質量穩定。所以,想要確實實現深度融合轉型,必須科學考量規劃,謀創新,打破常規,求成效。
途徑:用戶為主,多元融合互動。不管是傳統媒體時代還是全媒體時代,用戶都是時代發展的重要核心,用戶量和訪問量是媒體影響力評估的主要指標。因此,在全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融合轉型不能流于表面,忽視用戶需求。想要更好地吸引受眾,首先要對年輕人、老年人市場進行細分,對用戶所在行業進行劃分,并參考各用戶的心理需要,來生產對應的產品,充分滿足用戶需要,以獲得更多忠實的用戶。傳統媒體融合轉型,想跟上全媒體時代發展的步伐,可從多渠道多方入手發力,如開發網點、APP 新聞客戶端、自媒體等,全覆蓋多方位地擴大傳播影響力。一方面,網站可依托于傳統媒體優勢,來轉化開拓渠道,還可以通過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來發布信息實現數字化轉型,將過去的報紙、電視用戶直接轉為媒體平臺用戶,爭取每一個用戶。另一方面,還應深度挖掘潛在的用戶群,開拓內容生產方式,吸引更多用戶,逐步增加用戶群體,為傳統媒體的融合轉型發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