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大學 寧夏銀川 750021)
深化體育課程改革,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調整課程目標,要以學生為本,地方學校要積極利用當地的資源,開設特色體育課程。校本課程開發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它是由學校自己確定,以學校教師為主體,依據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以及可以利用和開發的資源,滿足學生需求而展開的一系列課程活動,契合課程改革的需要[1]。在2018年頒布的《體育強國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針對體育強國建設提出了5個方面的戰略任務,其中第4個方面為促進體育文化繁榮發展,弘揚中華體育文化,提到了要大力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傳承中華傳統體育文化,要對我國優秀的民族體育、民間體育、民俗體育進行保護、推廣和創新,挖掘和整理傳統體育項目文化,推動傳統體育項目進校園。
高校應當充分響應課程改革和《綱要》的號召。毽球是我國民間具有濃郁民族色彩的一項特色體育運動,也是一種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因其獨特的趣味性和觀賞性,受到了大眾的青睞。在高校課程改革的今天,將趣味性、健身性、運動性、普及性的運動項目引入高校,符合高校課程改革的要求,有利于高校體育課程的拓展及課程資源的開發,推動高校體育向多樣化的方向發展[2]。
該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和實地考察的研究方法,以毽球的價值基礎和寧夏民族地區的特色背景,結合寧夏普通高校的實際情況,對毽球校本課程開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探究,為寧夏各高校毽球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理論依據,對其他地區高校校本課程的開發予以借鑒。
毽球運動具有很強的健身效果。毽球體積小、重量輕,人們在進行毽球運動時需要在空中完成多種動作,這就需要做到反應快、時間準、位置對、動作協調,而且要用到身體的一些部位變換動作,這對大腦、四肢及神經系統起到很好的鍛煉,有利于提高人們的靈敏性和協調性。此外,毽球運動的動作主要集中在腿部和腳部,從事這項運動,能夠很好地的活動和放松腰部、腿部、腳部肌肉,而且能夠提高腿部和腳部關節韌帶的柔韌性和靈活性。人們在長期從事毽球運動的同時,還能夠加快血液循環,使身體機能得到強化,加快新陳代謝。
毽球運動趣味性高,娛樂性強,它不受場地器械的限制、占地面積小,男女老少皆可參與,而且對于運動者的運動量和運動強度沒有特別的要求,可根據自己的體能來確定運動量。它對于參與人數也沒有要求,可分為單人踢、雙人踢、多人踢;它的踢法也是多種多樣,正踢、反踢、交叉踢等二、三百種花樣。人們可以通過與同伴合作進行毽球比賽,體驗它帶來的快感和滿足感,能夠緩解人們在學習、工作中高強度的緊張和壓抑,使人們身心得到充分的調節,生活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人們也可通過踢毽球來傳情達意,交流技藝、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強健體質。
毽球是一種具有獨特民族特色的體育運動,起源于漢代,經過多代傳承與教授,技術動作進行不斷翻新,一直延續發展到今天的毽球運動。通過毽球運動可以對參加體育運動的人進行身體素質教育,滿足其精神生活和娛樂的需要的同時,還可以借助毽球運動自身的健身和審美價值進行教育活動,不但豐富了人們的業余生活,還很好地弘揚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有利于培養人們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終身體育觀念。
人們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和踢法進行毽球運動時,不僅能增進健康、愉悅身心、放松心情,而且順應了現代運動價值“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也體現了“人文和諧”的哲學內涵。此外,毽球作為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僅能夠增強培養人們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而且能夠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交流與融合,推進社會和諧良好地發展,充分體現其社會化價值。
毽球作為一種優秀的傳統體育項目,有廣泛的學生基礎。目前毽球運動已經在許多高校開展,而且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毽球,在課間休息、課外活動中都可以看到踢毽球的場面,深受高校學生的喜愛。學生喜歡有娛樂性的體育活動,而毽球作為一種娛樂性很高的體育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體育教學,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達到身體鍛煉的目的,增進學生健康,增強學生體質。毽球運動對技術要求并不高,學生可以輕松掌握,而且在進行毽球運動時動作流暢自如,這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喜歡毽球。寧夏高校毽球校本課程的開發具有廣泛的學生基礎,要展現出毽球運動的娛樂性和觀賞性,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毽球運動。
毽球運動不僅有娛樂性、健身性、運動性、觀賞性等特點,它對技術上有一定的要求。隨著學生們練習次數的不斷增加、練習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練習方法、手段的不斷更新,這就需要有專業的毽球教師。對“寧夏四所高校毽球教師人數”的調查如表1所示。

表1 寧夏四所高校毽球教師人數
通過調查顯示,從寧夏這四所高校當前情況來看,毽球教師人數較少,毽球師資力量還很缺乏,必須要進行毽球教師的培訓,使其要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而且要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要不斷研究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這將會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這項運動,提高教學質量并使學生對這項運動有更大的興趣。
毽球運動對于場地要求很低,只要有一塊平坦開闊的地方就可以進行。在高校,室內羽毛球場地、籃球場地等都可以進行,主要以羽毛球場為主,室外場地可以選擇校園內一些廣場就可以進行。但對于比賽毽球的話,由于寧夏地區風沙較大,在室外是無法進行的。對于器材,如若進行專業的訓練需要場地,羽毛球場地就可以滿足,平時練習時只需要一個毽球就可以,而且毽球使用期較長。在“寧夏四所高校羽毛球場地的考察”數據如表2所示。

表2 寧夏四所高校羽毛球場地
通過調查顯示,從寧夏這四所高校的羽毛球場地來看,對于毽球課程的進行還是足夠的,而且這四所高校都有室內場館,場地都比較充足,這對于開發毽球課程是足夠的。因此,在寧夏普通高校開發毽球課程的場地器械是可以滿足的,它的開發是可行的。
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它的課程設置也非常重要。《綱要》明確了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要重視體育課程的設置,對課程的類型、教材選編、教學組織做了相對靈活的規定,并鼓勵不同類型的學校從自身實際出發,建立多種充滿生機與活力形式的教學體系,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興趣。通過調查顯示,北方民族大學有開設毽球選修課程,共計6個班,每班36~40人,一周3次課、共6個課時,以基礎課程為主,教授簡單的比賽毽球和平推毽球,還有毽球的比賽規則。
課程類型多采用選修課的形式,寧夏普通高校毽球的教學內容具體實施,在毽球教學課程中有3種形式:第一種重點教授花樣毽球,比賽毽球在課中安排介紹,體驗即可;第二種重點教授比賽毽球,教授比賽毽球動作技巧和毽球比賽規則;第三種將花樣毽球和比賽毽球柔和教學,學習共有的技術和內容。
課程的安排方面,考慮高校大學生其余課程,基本安排在第一、第二學年。針對課程時數安排,寧夏普通高校開發毽球校本課程適宜的教學時數為32學時,基本能夠達到教學目標所要達到的目的,每周2個學時,毽球運動技能和實踐技術教學26學時,毽球理論教學4學時,考試內容安排2學時。
考核形式為:一部分理論成績,以項目的基本知識為主;一部分為實踐成績,以基本技術的掌握和運動為主;一部分為考勤成績。這三類成績各占一定比例,綜合評分給予學生最終成績。
綜上所述,在寧夏普通高校開發毽球校本課程是必要可行的,它順應了體育課程改革的趨勢,可以在立足于學校資源,結合地方優勢條件,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基礎上,進行資源的合理配置,緩解學校體育教學經費緊張;對于學生而言,可以強身健體和娛樂身心,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增加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學終身體育意識,弘揚優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豐富學生校園體育文化生活。但還需要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的宣傳力度,為毽球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奠定基礎,激勵學生參與毽球活動,提高他們體育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不斷完善硬件設施,加大對毽球場地和器材設施的建設,為毽球運動開展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各高校教師應不斷參與專業培訓,深入學習毽球的文化知識和技能,加強自身教學能力,改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更多專業的毽球教師,為寧夏高校毽球教學的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