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溫州中學
近年來,高考中關系型作文題較為常見。以浙江卷為例,2015年考查“文品”與“人品”的關系,2017年考查三本大書的關系,2019年考查生活中“作家”與“讀者”的關系。放眼全國各地,2015年上海卷考查人心中“堅硬”與“柔軟”的關系,2015年湖北卷考查“地下泉水”與“地上噴泉”的關系。有些題目直接亮出一對或多對概念,有些題目則需要學生從材料中概括出關鍵概念。常見的幾種關系有非此即彼、對立統一、并列共存、因果關系等。其中,因果關系型是一大難點。學生在具體寫作時,容易陷入籠統證明、泛泛而談,或者將因果關系絕對化,未考慮復雜的因素。
我們以下面這道作文題目為例來談談怎樣破解此種窘境:
有人說:一切不美好的事物,都有宿主;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來由。
請根據以上材料寫一篇論述類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我們可以從材料中提取關鍵詞——“不美好”“宿主”“美好”“來由”,并用線條畫出句子內部的邏輯關系。不美好的事物有源頭,美好的事物也有原因,也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有根源。但是,這個觀點近似于“常識”,學生能理解和認同,卻沒辦法往下展開和深化。寫作的過程實際上是思維的過程。可視化圖示是一種有效的思維工具,它主要借助線條建構概念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提升學生思維的發散性、辯證性和深刻性。我們可以增加線條的數量、改變線條的方向和判斷線條的真假,在穿針引“線”中把“因”和“果”的關系想清楚、寫透徹。

在可視化圖示中,線條的數量和文章的豐富程度直接相關。線條越多,往往意味著內容越飽滿、充實。我們不妨執果索因,在“因”上做文章,并且思考:哪些“因”會導致“果”?這些“因”之間有什么關系?能否舉出具體的例子來證明?
在本題中,我們可以在“宿主”和“來由”這兩個概念處多畫幾條線,對其進行具體、形象的闡釋。造成不美好的宿主有什么?可能是人的傲慢無知、自私淺薄,可能是環境的封閉落后,可能是社會的某種狹隘觀念……產生美好的來由有哪些?可能是人對真善美的追求,可能是文明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可能是社會的不斷開放……如果沒有可視化圖示,對“因”的分析就會單一、狹隘、缺乏層次。

示例:不美好的事物,總有它的宿主。這宿主或是品行惡劣的人,日本奧姆真理教創始人麻原彰晃就曾為自己的邪教追求在東京發動毒氣襲擊,讓生靈涂炭,罔顧他人人權;或是思想觀念的土壤,正如人人受神權統治的歐洲中世紀,思想被宗教禁錮,眾生只能在教權前誠惶誠恐;或是缺乏法治的社會,曾幾何時,黑窯、童工、校車安全等問題是大眾關注的焦點,其背后的根源便是法制仍不健全;或是缺乏工匠精神的時代,注水肉、假冒偽劣產品層出不窮,不斷刺痛公眾的神經。
學生的這段文字把抽象的“宿主”具體化,指出宿主或是品行惡劣的人,或是思想觀念的土壤,或是缺乏法治的社會,或是缺乏工匠精神的時代,并輔之以豐富而具有時代感的素材,這樣自然不愁沒東西可寫。同時,我們還要對這些原因進行科學的分析,分清楚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必然原因和偶然原因、暫時原因和永恒原因等。在分析原因時,要盡可能做到有層次、有條理、有邏輯。
一條線代表了一種邏輯關系。為了使文章具有思辨性,在闡釋材料所給定的邏輯關系之外,我們還要突破思維的限制,改變線條的方向,思考這些問題:從此“因”到此“果”是必然的嗎?是否有其他影響因素?一個“因”能否導致多個不同的“果”?
在本題中,我們可以思考:不美好的宿主有沒有可能產生美好,成為美好的來由?美好的來由有沒有可能造成不美好,成為不美好的宿主?不美好的宿主和美好的來由可能是同一個嗎?

示例:艱苦的環境可能剝奪了個體的很多資源和機會,但也可能磨煉人的意志,激發人的斗志和欲望,讓人有所成就。而富裕的環境固然可以提供更好的平臺,也可能讓人不思進取,醉生夢死,從而滑向墮落的深淵。宿主和來由還可能是同一個。如周國平所言:“苦難可以激發生機,也可以扼殺生機;可以磨煉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啟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揚人格,也可以貶抑人格——這全看受苦者的素質如何。”
在可視化圖示中改變了線條的方向后,我們會發現,因果關系不是自動化的,不是單線條的,究其根本還要落腳到人。面對復雜的因果關系,人的選擇和行動決定了最終的“果”究竟是美好還是不美好的。既然不美好的事物都有宿主,不存在莫名其妙的不美好,那么我們就不能怨天尤人;既然美好的事物都有來由,不存在從天而降的美好,那么我們就不能沉溺于幻想,守株待兔。總之,不要歸功或歸咎于不可知的天命,而是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盡人事,用實際行動,化不美好的事物為美好的事物。更高的境界是,打磨自己,錘煉自己,讓自己不再是不美好事物的宿主,而是美好事物的來由。
示例:行好來由,方得美好。柏拉圖認為每種社會體制都對應著不同的人,而我認為每種美好的結局亦可以對應不同的行為與來由。人在天地間行走,亦在心靈間行走,懷有著敬畏、審慎、激情與智慧,才能讓每一步都無限接近于極致。我們都不是完人,都會犯錯,但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斷反思、上進。身邊帶著警鐘,心靈仍似燃燒的火焰般,永不失去希望與激情。行好這來由,而不是讓自己的初衷,蛻變為“病毒”的“宿主”。
線條是可視化圖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繪制線條不是隨心所欲的。我們必須秉持審慎的態度和思辨的方法,避免簡單和粗暴的邏輯,要仔細判斷線條所代表的邏輯關系是否真實,在何種條件和情況下成立。

一方面,雖然一切不美好的事物都有宿主,但尋找宿主的過程注定是艱難的,因為宿主具有很強的逃避性和模糊性。換言之,沒有人或物愿意被指認為宿主,何況宿主往往是多個復雜因素的集合體。此外,人們往往容易隨意猜想、肆意判斷并刻意傷害宿主,這恰恰加劇了不美好的更可怕的宿主的生成。另一方面,尋找來由也是復雜的。美好的來由可能是感官上的愉悅,也可能是精神上的超越;可能是持久的,也可能是短暫的;可能是一人一事,也可能是集體的智慧。
示例:歷史上充滿著對宿主的肆意推想。羌族古村中有“毒藥貓”的傳說,將一切矛盾沖突歸結于外村嫁來的女子,以一個不正確的共識,達成內部的“團結”。而這竟能在當代的某些“愛國主義者”身上找到影子。可當“黑羊效應”的惡果隨之而來,權力濫用、故意曲解、犧牲異類……有誰堪摘?恰恰是對宿主的刻意傷害與隨意認定,造成了這個時代無數個“蘇格拉底之死”。也許這種肆意推想才是不美好的最可怕的宿主。
這段文字的優勢在于思想深度。當大部分學生還停留于用素材印證材料觀點的時候,該學生已經明白探究原因要審慎理性,并得出了深刻的結論,即對宿主的肆意推想恰恰是不美好的最可怕的宿主。
事實上,線條為表,思維為里。在破解因果類關系作文題時,我們可以通過可視化圖示把內在的、隱性的思維外化出來,穿針引“線”,讓思維更發散、更辯證、更深刻,從而編織錦文,使論述文的說理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