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商洛市商南縣高級中學

近年來有一句火爆的流行語:“得語文者得高考,得作文者得語文。”的確,60分的高考作文,堪稱高考語文的半壁江山。而成就一篇精品佳作,猶如建造一棟樓房,精巧的結構決定樣式,彰顯外形之美;樓房內在質量的高低則取決于鋼筋、水泥等材質。為文亦如為人外表的光鮮固然不可忽視,但更為重要的是內在的豐盈之美。具體來說就是,高考作文要素材充盈,新穎別致,凸顯“豬肚”般的厚實“鳳頭”般的華美。所以,關于高考作文的備考,筆者建議考生在素材的積累與運用上多管齊下,全方位發力,以新穎、鮮活、豐富的內容鶴立雞群,贏得青睞,獲得滿意的得分。
眾所周知,成功的高考作文離不開絕美素材的支撐。那么,在備考時要如何獲取素材呢?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通過不同的渠道,利用不同的感官,去發現、收集。世間萬象,皆可收入筆端。這正如魯迅教導的那樣:“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首先,可以從教材中獲取經典素材。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練成熟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不只語文教材,政治、歷史地理等教材中,也有大量的名人軼事、生活趣聞,古典的、現代的、東方的、西方的,包羅萬象,應有盡有,是高考作文素材的“天然糧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篇《離騷》,一篇《廉頗藺相如列傳》,就囊括了家國情懷、責任擔當、胸襟抱負、忠貞節操、顧全大局、寬容大度、知錯就改等眾多主題意蘊,信手拈來,都是絕佳的素材。當年的高考滿分作文《孔雀東南飛》的素材和形式就來自于中學教材中的著名樂府詩歌《孔雀東南飛》,作者運用“舊瓶裝新酒”的手法,古為今用,翻出新意,刻畫了一個學成之后不貪圖享受、立志支援大西北建設的熱血青年形象,立意高遠,構思新巧,令人拍案叫絕。
其次,可以從名著中挖掘文學素材。中外名著俯拾皆是,文學大家為我們塑造了眾多個性鮮明、充滿正能量的人物形象,描寫了一個個撼人心魄、催人警醒的故事。這些人物和故事,啟人心智,深入人心,成為文學寶典,被人們津津樂道。備考時要善于利用好這一資源,將它們借用過來,巧妙移植到高考作文中去。這樣,說理,一定會令人折服;敘述,一定會妙趣橫生。對于文學名著中素材的搜集整理,按照不同的角度分類,主要可以分為人物篇、故事篇、語言篇、性格品質篇、精彩語段篇等。一“篇”之中,又可以細化為若干類,比如“人物篇”就可以再細分為經歷、成就、精神、言論、詩句類等。運用時,可以根據主題方向,對相關素材進行“縮寫”,用作議論文的論據;或進行“改寫”“續寫”,寫成故事新編……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就取材于三國故事,作者用純熟的古白話寫關羽敗走麥城后遭擒,他的坐騎赤兔馬被孫權賜予馬忠。赤兔馬忠于關羽,不愿為馬忠效勞,絕食數日,以死相報。這便凸顯了“真英雄必講誠信”的主題。該文無論故事情節還是語言表達,都與名著一脈相承。
再次,可以從生活中積累熱點素材。時代活水浪花飛濺,社會熱點吸引眼球。生活中的熱點、焦點事件反映時代脈搏,體現時代動向,彰顯時代潮流。在高考作文備考時要關注并運用熱點、焦點。這樣,不僅能激發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體現考生的責任與擔當,更能為文章增添看點,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息。”生活這部無字之書,永遠有說不完、道不盡的意趣,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人一事,都可以成為絕好的寫作素材。備考時要擴大視野,看電視,聽廣播,讀報紙,瀏覽網頁,關注時新素材,如新冠疫情防控、脫貧攻堅收官、“天問一號”升空、全國兩會解讀、南方洪水來襲、黃金價格上漲、國際進口博覽會舉辦、人類大腦芯片植入、東非蝗災蔓延、巴西神秘病毒、澳大利亞大火等。運用時新的熱點素材進行寫作,文章的內容就會新穎別致、不落窠臼,從而彰顯考生的博大胸襟與長遠眼光,顯示考生對人類命運的關注與思考,因此可以大大提升文章的看點和品位。
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圍繞“核心價值觀”“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等理念,結合近年來高考作文的高頻主題,瞄準高考風向標,有針對性地做好定點素材的收集,如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以此提高備考的效度和精準度。
通過各種渠道,我們可能收集了大量的作文素材。這些海量的素材堆積在一起,龐雜而沒有頭緒,使用起來很不方便。這正如著名作家秦牧所言:“倉庫里有豐富的物質,但亂七八糟,堆得連門也塞住了,怎么用呢?”(《藝海拾貝》)所以,積累了第一手資料之后,接下來要根據高考作文常見的不同話題,將這些素材進行分類整理,可以詳細劃分為愛國篇、理想篇、青春篇、勵志篇、毅力篇、惜時篇、勤奮篇、奮斗篇、創新篇、友情篇、親情篇、合作篇、誠信篇、環保篇、情趣篇、責任篇、學習篇、鉆研篇、勞動篇、勤儉篇、謙虛篇等。每一“篇”之下再細分為名言類、人物類和事例類。名言類又可細分為古人古語、今人今語、格言、諺語等;人物類按照人物不同的身份和成果,可再分為政治類、軍事類、經濟類、科技類、教育類、醫療類、農業類等;事例類按照時代和性質,又可細分為古代類、現代類、當代類、時新類等。如此層層劃分,把日常積累的素材有序地整合在一起,裝訂成冊,再列出目錄,這樣就猶如一部工具書,寫作時無論遇到哪一類話題,都可以通過快速檢索,在里面輕而易舉地找到自己需要的素材,從而極大地提高寫作效率和表達的準確度。
當然,素材的分類整理除了上述按關鍵詞劃分外,也可以按照不同的表達方式劃分,如記敘類、描寫類、議論類、抒情類、說明類等。無論怎樣分類,乍一看,都貌似煩瑣、費時,但磨刀不誤砍柴工。費力在前,省事在后,當寫作時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信手拈來絕佳素材,你一定會躊躇滿志。而且,養成準確分類的習慣,也有助于培養準確的判斷能力和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如此,一石二鳥,何樂而不為呢?
歷史長河,浪花飛濺,名人軼事,恒河沙數;當今世界,風云變幻,時新熱點,層出不窮。這些數不勝數的人和事,都可以成為寫作的絕佳素材。然而,如果我們不加甄別和篩選全盤“拿來”,無疑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使用起來也很不方便。并且,大千世界,魚龍混雜,眾多的人、事中,不可避免地會夾雜著一些低級庸俗的負面糟粕,這些東西必須予以剔除,不能讓它們在作文中現身。所以,面對紛繁復雜的素材,我們要煉就一雙火眼金睛,善于發現真善美,識別假丑惡,用唯精、唯新、唯美的標準嚴把素材關,為寫作篩選和儲備精美的原材料,就像英國詩人柯勒律治談讀書時所說的那樣:“像石床的礦工一樣,把‘渣’甩一旁,只揀些純凈的寶石。”
在搜集素材時,可以先統統“拿來”,然后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原則進行認真“過濾”,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遠離亦步亦趨的“復印”和“克隆”,讓素材以全新的面貌亮相,可以吸引讀者的眼球,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和震撼性。那么,具體如何操作呢?
一是避免在死人堆里搬救兵,動輒屈原投江、蘇武牧羊、韓信辱、孔融讓梨。一味拿古人說事,難免使文章顯得古板而沒有血色,接地氣,缺乏現代生活氣息。
二是在當代生活中挖掘鮮活素材,特別是要關注熱點人物和新發生的重大事件,為寫作積蓄新鮮澄澈的“源頭活水”。人物:袁隆專注于田疇,夢想在禾下乘涼,讓全世界人遠離饑餓,“海水稻”試種功;黃旭華沉潛三十年,為中華鑄重劍,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唱家韓紅親自將愛心慈善基金會捐贈的60臺救護車車隊風馳電掣開進雷神山,“雷霆救急”感動國人;陳德啟在戈壁灘上建起10萬畝機葡萄生態園,戈壁變綠地,演繹“紅酒傳奇”,多次斬獲國際大獎…事件:福建省泉州市欣佳酒店一味追求經濟效益,違規建筑,最終酒轟然坍塌;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開啟了我國火星探測旅程;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鐵兩用斜拉橋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入使用;香港維護國家安全法頒布實施,國際人士積極評價;非洲許地區遭遇蝗蟲災害,災情蔓延到印度和巴基斯坦,中國派出大量專赴巴幫助當地消滅蟲害;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在抗擊新冠肺炎情斗爭中做出杰出貢獻的鐘南山院士“共和國勛章”,授予張伯禮、薇“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江西男子張玉環遭羈押近27年,近日判無罪,擬提出700萬元國家賠償……
三是學會素材的“翻新”,即將人們熟知的素材翻出新意。在古中外的經典名著及影視作品中,不乏婦孺皆知的人物和故事。這些材頻繁地出現在考生筆下,成為高考作文素材中的“大眾情人”,使閱者產生審美疲勞。如果把這些素材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并予新意,就能化腐朽為神奇,令人擊節贊嘆。如唐代詩人羅隱的詩:“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詩作一反前人“女人是禍水”的陳腐觀點,歷史客觀地分析了家國興的原因,堪稱“翻新”的典范。歷屆高考優秀作文《三個和尚新傳》《阿新傳》《魏延的控訴》《“草船借箭”三解》等,都取材于名作,活化出意,是“舊瓶裝新酒”的成功范本。
寫作一篇成功的高考作文,就像烹飪美味佳肴,積累素材是為寫作準備足夠多的“食材”。而如何從顏色、形狀、風味等方面巧妙搭配,烹制成色香味俱佳的美食,則取決于“食材”的運用手段了。同樣,如何使用寫作素材是一門技巧,是衡量作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尺之一。
第一,巧妙組合。在一篇千字以內的高考作文中,可以運用的素材是有限的。這些有限的素材應包含古今中外不同的領域不同的人物,或長短交錯、富于變化,或形成排比、增強氣勢,或雅俗相間、理趣共生……
第二,詳略有致。要善于圍繞主題表達的需要、結合篇幅的限制,對素材進行合理的取舍。可以對表現力強、新穎別致的素材作較詳細的引述,使之成為點例,以此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對經典素材則取其精華,高度濃縮,數例并舉,形成鋪排,增添文采,成為面例。如此點面結合,既節省了筆墨、增大了容量,又增強了論證力度,可謂一箭三雕。
第三,善于包裝素材。高考作文雖不同于文學作品,不需要刻意追求藝術之美,但在評分標準的“發展等級”里仍提出了“有文采”的要求。這就要求考生在寫作時必須對原汁原味的材料進行加工改造,巧施粉黛,合理裝扮,使之清新嫵媚、亮麗動人,給人以全新的視覺享受。若能再透過優美的文字明辨道理,則可以開啟閱讀者的心智,愉悅他們的性情。如優秀習作《笑對人生》中的一段:
雨滴漸落,薄衣已濕;草鞋易破,路途遙遠。面對生活的艱辛,仕途的失意,蘇軾苦中作樂:在他眼里,靜聽雨聲,緩步慢行,是一種安謐的享受;竹杖芒鞋,削落官職,是一種卸下負擔的輕松;陰晴圓缺,悲歡離合,是一筆特殊的財富。
蘇軾其人其事,歷史文獻多有記載。如果原封不動地將其用于作文之中,也未為不可。但作者沒有直接拿來,而是進行了包裝美容:在引用素材時,將人們熟悉的蘇軾懷才不遇卻樂觀向上的形象描摹得生動而富有詩意,優美而飽含哲理。句式整飭,平仄相間,鋪排渲染,一氣呵成。讀之抑揚頓挫,聽之悅耳婉轉,觀之賞心悅目。包裝后的素材與文獻記載的客觀史實相比,文學意味更濃,也更養眼。這樣的文章不得高分,誰得高分?
古人云:“無反則正不顯。”的確,有比較才有鑒別。兩種事物一經對比,就可以分辨出彼此的差異。寫作高考作文要善于運用對比的方法,即把兩種矛盾或對立的素材加以對照比較。真與假的對比,可以去偽存真;善與惡的對比,可以抑惡揚善;是與非的對比,可以撥亂反正。通過對比,可以使真愈真、善愈善、美愈美,從而增強表達效果,深刻揭示真理,凸顯自己的觀點,突出文章的主題。如高考滿分作文《輕松起跑》片段:
貝多芬遠離塵世的喧囂,在音樂的國度中盡情徜徉;居里夫人拋棄名利的紛擾,在科學的世界里盡情跋涉;陶淵明忘卻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上悠然采擷……他們暢游人生,盡嗅人間的芬芳。而別里科夫蜷縮在一層層套子間,葛朗臺深陷于金錢的泥淖中,華融原董事長賴小民跌落于膨脹的貪念里……他們背負沉重的名韁利鎖,無緣欣賞生活的美好,錯失了人生的旖旎風光。
在這段文字中,作者通過古今中外正反兩組人物的對比,形成強烈的反差,給讀者以振聾發聵的警醒:遠離貪念和欲望,拋卻功利之心,忘卻世間的丑惡,輕松享受美好的人生。文章能取得這樣高的分數,這組對比映襯的正反素材實在功不可沒。
高考作文的備考,涉及方方面面,其中素材的積累與運用不可小覷,它們是文章的血和肉。法國雕塑藝術家羅丹說:“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中處處存在動人之處。我們要擦亮慧眼,關注時事,全方位地搜集時新、別樣、含金量高的熱點焦點素材并著力提升駕馭素材的技巧,厚積薄發,厚積巧發。唯有如此,作文備考才是高效的,寫出的文章才能高出一籌,甚至技壓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