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呂慈航

當你成了復讀機,
“復讀”也不再只是你的意愿。
無論是“+1”還是“+10086”,都是一個意思,用最簡單的符號表明自己對某種觀點的認同立場。“+1”是最基本的同意,為了表示程度的分量,1就可以替換成任何夸張的大數字,甚至連想個數字多敲幾個字符的功夫也懶的話,還有“+N”可以用。
這種時候就讓人不得不感慨人類智慧的潛力,尤其在偷懶(或者美其名曰提高效率)這回事上,就像現在流行于方方面面的各種懶人秘籍、X分鐘攻略,表態一事上懶人專屬的“竅門”就是“+1”,并且顯而易見地效果喜人——跟風者讓自己的“+1”加入一片“+1”的隊列,既實現了表態,也找到了立場的歸屬感,甚至還滿足了強迫癥,而收到一片“+1”的當事人,自然也會感到一呼百應,熱度高漲,實在成就感十足。
當流行形成的時候,為求變現的鉆營也就無孔不入,投其所好是最基本的起點。“+1”已經夠簡潔明了,但還可以再簡化。所以現在若只是“+1”也稍顯落伍,有所需要的也不會坐等“+1”上門,直接在要求或互動程序里編入按鍵選項——贊成請扣“1”,不贊成請扣“2”。
如果是視頻的場合,此時彈幕就是1與2刷成一片,持續上漲的彈幕數就成了熱度的有力佐證。當然,這不全是敲出1與2的觀眾們的本意,天底下也并沒有會為了陌生人的功利性目的而無償付出的“菩薩心腸”,哪怕是出于追星的心態為了要“捧”自己喜歡的主播而表態,根本立場也仍是想要彰顯自身的存在感,然而到底還是就促成了各種刷屏霸屏的數字浪潮。
彈幕區如火如荼,評論區就更不甘示弱,以至于沒有什么特殊意義和感情色彩的“+1”實在難以滿足要求,還不如用特殊表情來刷“+1”的隊伍——羨慕嫉妒恨就一起刷檸檬;嬉笑怒罵、插科打諢就不忘一起“奪筍”;各種“你懂的”的場合就是貓頭狗頭列隊出行……“+1”更像是一種需求的概念,你未必真的看到成片的“+1”,但各種各樣的“+1”一直無處不在。
從當事人到跟風者,就連表情包開發商都盤滿缽滿,仿佛是各得其所的圓滿,但凡事到底需要個度,就像玩梗無度,哪怕是出發點沒有惡意的梗都會成為爛梗。若是在正確合理的觀點之下有序“+1”,確實有助于傳播正能量,但沒有節制的“+1”,霸占屏幕與評論區的同質化符號,除了基本的表態功能之外,確是沒有任何附加意義與價值,甚至,想要在一片“+1”中尋找不同的聲音,要么強力屏蔽要么不斷翻頁——如果連這點功夫都不想花,視線里除了有限的內容,就真的是無盡的“+1”了。
在高速發展以致“卷”起來的當下,或許人們確實需要簡單快捷的方式來表明態度,乃至從中獲得解壓的快感,然而當復讀機的音量不斷增大提高,各種各樣的“+1”之下,表態者被切割成了單調的形狀,不愿加入刷屏隊伍的,也因人微言輕而被復讀機的“高分貝”輕易掩蓋。那么到時,還剩下什么呢?
所以也就難怪有了“結論”——“人類的本質就是復讀機。”也許還有人沾沾自喜,覺得正是自己的聲音形成了浪潮,造就了熱度,然而就像復讀機復讀的內容全憑錄入一樣,此起彼伏的“+1”也未必都是真情實感,無意間你就成了熱度工具,甚至沒有感情的水軍或刷票機器也完全可以代勞,連“活人”都不需要。一片喧囂,皆是虛假,卻層出不窮,周而復始。
“人能從歷史中吸取的最大教訓,就是人永遠也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或許這就是復讀機的最高“境界”——復讀,不斷“+1”,最終讓思考能力形同虛設,同樣的錯誤也不斷“+1”。
因此,哪怕只是一個按鍵的功夫——“贊成請扣‘1’,不贊成請扣‘2’”,下手前不妨花個幾秒多點考慮:有沒有必要給它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