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婧 王家明 常啟迪 劉盼成 任凱(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文法與經濟管理學院)
2018年以來,國務院將原文化部國家旅游局整合,組建文化和旅游部,以促進文旅融合發展。文化和旅游部明確提出“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促文”的工作思路。同時,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文件《中共中央關于制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愿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要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村,打造出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發展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指明了文旅融合、文旅改革、文旅發展的方向。
我們通過對東營地區的初步調查研究,分析山東省東營市地區的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現狀,發現:東營地處黃河入海,地理位置優越,旅游資源豐富,擁有孫子故里,呂劇藝術等豐富的文化資源,具有良好的文旅產業的融合潛力,現東營市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文旅融合發展已然成為產業發展的大趨勢,但也體現出文化旅游產業融合度不高等問題,需借鑒優秀案例,進行對策研究,本文在探索東營市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的基礎上,積極為東營地區的文旅融合發展建言獻策。
當前,東營地方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并投入大量的資金,推動文旅融合,市場被注入新的活力。打造“黃河入海,我們回家”文化旅游品牌,制訂《東營市“旅游富民”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成立東營市文化旅游體育發展集團,開發“黃河入海智游東營”小程序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文化和旅游的改革發展方面,仍存在以下四個問題。
東營市現存很多的民俗文化,如陳官短穗花鼓、大碼頭圍邊葦編工藝、棗木杠子亂彈、內畫鼻煙壺、黃河口落子、九龍翻身、紅光祭海節等,很多傳統東營特色本地的文化正在漸漸淡出人民的生活,沒有得到充分地挖掘,體現出東營的旅游發展與當地特色文化之間融合程度不深,文化的發展出現盲目性、自發性等問題。
東營的旅游產業,依托著名景觀黃河入海口,相繼展開了一系列的黃河口旅游項目,忽視了其他旅游項目的挖掘,如新世紀廣場、孫武祠、清風湖公園、勝利廣場、蘆花飛雪等其他著名的景觀,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宣傳,給觀光者留下東營僅有黃河入海口景觀的刻板印象。
對于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東營地區體現在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和文化產業區與旅游的融合,如黃河入仍局限在原來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局面,且融合度不高。東營市特色旅游景區為東營地區帶來很高的效益,但文化事業的發展停滯,目前截止到2019年,東營市藝術表演團體劇團2個,公共圖書館6個,文化保護業機構一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6個,博物館8個,文化站40個。文旅融合的目的不僅僅是固有的文化資源,更是通過文化創意去創造新的文化產品,優化旅游品位和旅游業態。
人才是城市發展的動力,現如今,東營在文旅方面人才大量稀缺,無法發揮人才支撐作用。據《東營統計年鑒2020》記載,東營市現從業人數為376242人,在第三產業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的就業人數為1669人。
文化旅游作為文旅融合的特定產業形式,各界研究豐富。我國文旅融合實踐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吸引力強,形成了若干地區特色的文旅融合模式。發展地方特色產業,積極宣傳本土文化在文旅融合發展模式中有三種模式值得借鑒:
袁家村是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的旅游村,袁家村周邊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其中著名的有唐肅宗建陵石刻、昭陵博物館等歷史文化遺跡;同時依托餐飲行業的集聚效應,家家主營的就是稃子,箸頭面,泡泡油糕,袁家村酸辣粉,乾縣鍋盔,西安涼皮等美食,給人們做出營養的飯菜,讓全國各地的游客感受袁家村的魅力。
鐵樓藏族鄉是甘肅省甘肅隴南市文縣中鄉村旅游的典型代表,建有原生態的古代建筑以及民族特色廊橋。白馬人民俗文化是鐵樓藏族鄉的文化品牌,具有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白馬面具舞池哥晝已被列為全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村子在保留原始風貌、原始文化的基礎上,不僅栽花種樹美化了環境,還打造了世外桃源般的民宿客棧,成為了游客修身養性的最佳場所。
洛陽是河南省中型城市,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建設了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旅游景區,打造了特色旅游休閑城區和街區,發展了鄉村旅游,推動了區域文化產業帶建設,規劃了各個城區板塊的建設風格,舉辦了大型國際文化旅游活動,讓古城古得經典、新區新得現代。
在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基于東營歷史文化厚重,旅游資源豐富,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的良好基礎條件之上,推動東營地區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探索東營地區文旅產業融合道路,是推動地區產業改革、產業創新的需要。在文旅產業融合中,東營既有本身的優勢,又面臨諸多挑戰,需要在實際工作中去思索、探究。
加強東營地區內文化和旅游資源的挖掘、備案、整合、應用。東營市應編制施行歷史文化名鎮、傳統村落保護規劃,統合宣傳、文化、地方志、檔案、民間百姓的資料,設立課題、協作分工,以歷史文化為重點,促進地方特色歷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傳承應用。借鑒優秀文旅融合案例,在文旅融合的視角下,結合東營市自身文化特色及旅游資源,在充分考慮市場潛量、市場容量和環境承載能力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社會發展等相關的文件,從當地的自然資源、生態資源、產業資源和人文資源出發,制訂各具特色、切實可行的文旅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
創新文旅融合發展品牌,堅持以文化為靈魂,以旅游為載體,以產業融合為方向,以游客喜歡、游客滿意為目標,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資源有機融合,提高文化影響力和感染力,樹立文化旅游項目品牌,拓展市場。堅持綠色生態發展,傳承紅色革命基因,彰顯文化歷史魅力,以黃河文化為起始、地區文化為底蘊、民俗文化為特色,打造“黃河入海,我們回家”的特色旅游品牌。通過品牌形象的打造與宣傳,不僅要牢牢抓住山東地區“兩圈四區”及京津冀地區的客源市場,也要不斷增強“黃河入海,我們回家”品牌在全國市場上的影響力,提升文化旅游產業內涵。
強化東營地區人才培養機制。加強東營文化旅游專業隊伍建設,創新培養人才新模式;建立文化旅游專家組和人才庫,加快吸引和培養一批懂旅游經營會管理或懂文化創意有想法的專家或人才,發揮人才支撐作用。
推動文旅融合發展,離不開相關部門的支持,東營市需明確文旅融合發展目標和資源優勢,強化文化與旅游部門的行政職能,結合工作要求進行監管。東營政府應盡快構建完善的文化旅游管理機制,需加強相關部門協作交流,使優勢互補。文旅部門要注重強化職能,與其他部門協作,及時分析和解決文旅融合的問題,并制訂合理有效的措施,完善配套制度體系,指導各項工作規范化運行,加強文旅行業監管,提供優質服務對促進東營地區文旅融合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本文以東營市為研究對象,在總結現有關于文旅結合相關文獻的基礎上,以對東營市文化和旅游兩大產業的發展現狀調查為依托,對東營地區文旅融合發展情況進行了初步探索,指出東營市地區在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產生問題原因,并結合國內外優秀案例的經驗借鑒,給出東營市文旅融合產業發展的對策研究。東營地區文旅融合發展,是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有助于拉近文化與旅游之間的關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文旅融合是一種新式產業形態,充分整合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自身優勢,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在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的同時,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對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和發展影響深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