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
腹瀉是通過多種混合原因引起的腸蠕動過快而造成腸黏膜分泌和吸收功能異常的一種疾病[1]。該病患者一般會表現(xiàn)為每日超過3次排便,而且每日的排便量超過200 g,糞便水分超過總量的85%[2]。腹瀉的臨床癥狀主要包括嘔吐、惡心、腹瀉、腹痛等,更為嚴重的還會出現(xiàn)脫水和電解質(zhì)紊亂癥狀。最近幾年,據(jù)統(tǒng)計來說,腹瀉的發(fā)病率出現(xiàn)持續(xù)上升現(xiàn)象,這個癥狀與平時的餐飲,使用藥物,添加輔食等多種不合理的生活習慣,天氣變化,以及長期過量使用抗生素和病毒感染息息相關[3]。就目前醫(yī)學發(fā)展,如今醫(yī)學上通常使用西醫(yī)單獨治療,對癥下藥,但是這種方法對于多因素引起的腹瀉來說臨床效果不顯著。因此針灸護理逐漸應用于臨床。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總稱。針灸主要分為“針”和“灸”,是東方醫(yī)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包含了針灸的理論知識、穴位認知、針灸的技術以及相關針的分類。但是,針灸治療腹瀉護理要點及對住院時間縮短的評價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以腹瀉患者為對象,探討針灸護理的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4月—2019年4月腹瀉患者2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100例)和觀察組(100例)。對照組中男46例,女54例;平均(45.77±4.52)歲;感染性腹瀉32例,食餌性腹瀉26例,過敏性腹瀉13例,糖源性腹瀉29例;腹瀉病程平均(9.12±2.42)d,腹瀉平均(6.78±2.25)次/d。觀察組中男40例,女60例;平均(46.03±3.47)歲;感染性腹瀉40例,食餌性腹瀉27例,過敏性腹瀉17例,糖源性腹瀉16例;腹瀉病程平均(8.52±3.49)d,腹瀉平均(7.87±1.68)次/d。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時間、病情輕重等一般資料上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患者都出現(xiàn)腹瀉癥狀,均滿足腹瀉的診斷標準:大便性狀有改變、呈稀便、水樣便、黏膿便或膿血便; 大便次數(shù)比平時增多。所有患者了解本研究內(nèi)容,同意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原發(fā)性疾病者; 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者;合并其他實質(zhì)性器官病變者; 代謝異常者或合并惡性腫瘤者; 合并精神疾病不能遵醫(yī)囑者。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常規(guī)護理步驟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療、補水、維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等。同時護士在患者入院后需要對患者和家屬做入院評估,介紹以及病理宣傳,并在患者住院期間采取常規(guī)護理、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之后的出院指導[4]。觀察組采用針灸護理,針具的規(guī)格為0.25 mm×75 mm。取穴:胃痛穴,在口角下1 cm或下頜正中點旁開3 cm;腹痛穴,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治療時患者呈現(xiàn)仰臥姿勢或坐姿,針灸位置要進行常規(guī)的消毒,消毒后進行針刺治療,每日治療2次[5]。連續(xù)治療4~6 d為一個療程。針刺治療后對足三里、脾俞、關元以及天樞等進行艾灸,充分發(fā)揮補腎健脾的功效;在治療時還要結(jié)合患者的不同實際表現(xiàn),如針對嘔吐患者加刺腎俞,針對消化不良的患者加刺建里,針對外感風寒患者加刺風門和大椎,針對脾腎陽虛患者加刺腎俞等。治療過程中采用捻轉(zhuǎn)提插的行針方法,運針1 min起針,采用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每天針灸2次,持續(xù)治療6 d為一個療程。強化心理護理,在治療過程中,患者通常會出現(xiàn)不良情緒,這樣會大大地影響護理的進行,同時還會造成患者的身體損害[6]。因此護士應及時告知患者情緒對于護理效果的影響,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態(tài)。另外,還需要使患者能保持平和心態(tài);同時還要教導患者學會自我宣泄法、情緒轉(zhuǎn)移法等調(diào)節(jié)方法來調(diào)節(jié)自身的不良情緒。加強健康教育,從而可以讓患者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加快他們的康復。
1.4 觀察指標①比較2組護理前后腹瀉嚴重度、情緒狀態(tài)。情緒狀態(tài)使用SAS評分及 SDS評分[7]。②比較2組患者住院天數(shù)、住院成本。③比較2組患者臨床癥狀恢復時間[8]。臨床癥狀恢復時間包括嘔吐停止時間、體溫下降時間和大便次數(shù)與性狀恢復時間。

2.1 2組患者護理前后腹瀉嚴重度、情緒狀態(tài)比較護理前,2組腹瀉嚴重度評分、SAS評分及SDS評分差異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腹瀉嚴重度評分、SAS評分及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前后腹瀉嚴重度、情緒狀態(tài)比較 (例,
2.2 2組患者住院天數(shù)、住院成本比較護理后,觀察組住院天數(shù)、住院成本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住院天數(shù)、住院成本比較 (例,
2.3 2組患者臨床癥狀恢復時間比較護理后,觀察組嘔吐停止時間、體溫下降時間和大便次數(shù)與性狀恢復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臨床癥狀恢復時間比較 (例,
腹瀉是生活中一種非常常見的癥狀,俗稱“拉肚子”[9]。患者一般會表現(xiàn)為每日超過3次排便,而且,每日的排便量超過200 g,糞便水分超過總量的85%,更為嚴重的是會排泄出未消化食物或膿血、黏液等。腹瀉的臨床癥狀主要包括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正常人大約每天進入9 L液體,在進入途中腸道會對水分進行吸收,當最后進行排泄時糞便中水分只有100~200 ml。但是,如果最后進入結(jié)腸的液體量超過結(jié)腸的吸收能力,這種情況就會導致糞便中水分排出量增加,這就是腹瀉產(chǎn)生的原因[10]。在臨床上,按病程時間劃分,腹瀉分為急性和慢性2種類型。急性腹瀉發(fā)病迅速,病程在2~3周,這類腹瀉大多是由感染引起。慢性腹瀉指病程在2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的復發(fā)性腹瀉,其發(fā)病原因更為復雜,可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所導致[11]。腹瀉的常規(guī)護理包括患者日常觀察、飲食方面、用藥護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但是常規(guī)護理的時間點不固定,病情針對性不強,造成臨床效果不顯著,針灸護理是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一種近乎標準化的護理方法,是患者在治療期間一種高效率的新型護理模式[12]。本研究中,護理后,觀察組腹瀉嚴重度評分、SAS評分及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采用針灸護理能夠提高腹瀉治療效果,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縮短康復時間[13];觀察組住院天數(shù)和住院成本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采用針灸護理能夠減少腹瀉次數(shù)、住院時間及治療費用[14]。針灸護理屬于一種整體性護理,它的護理包括患者的各個方面,主要是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添加了針對各個患者病情的具體要求,并制定詳細的規(guī)范化護理要求,而護理的內(nèi)容具體到患者每天的各個時間、各個細節(jié)上,可以涵蓋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的全過程。針灸護理過程中要求護士要根據(jù)患者的病情診斷、檢查、用藥等各個階段進行規(guī)范化管理,合理安排患者的飲食、日常活動及治療并制定相關的病理健康教育。醫(yī)院進行護理目的是具體地提供有效的照顧,以此可以控制質(zhì)量和經(jīng)費;觀察組嘔吐停止時間、體溫下降時間和大便次數(shù)與性狀恢復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采用針灸護理能夠促進患兒各項生理功能的快速恢復,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15]。
綜上所述:采用針灸護理能夠提高腹瀉治療效果,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縮短康復時間,減少腹瀉次數(shù)、住院時間及治療費用,能促進患者各項生理功能的快速恢復,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