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樹科
(遼寧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遼寧 沈陽110079)
白細胞減少癥是臨床上常見的血壓疾病,主要是由于化學藥劑和放射線感染以及其他惡性疾病所引發的外周血白細胞值持續低于正常值的狀態[1-2]。臨床主要癥狀為患者出現頭暈和乏力,且常伴有食欲減退、四肢酸軟、心悸和失眠多夢等情況。白細胞減少會使患者出現反復感染的情況,尤其是腫瘤患者,不利于進一步接受放療和化療[3]。目前,臨床上多采用刺激白細胞生長的藥物進行治療,如利血生片、脫氧核苷酸鈉、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等,但治療效果并不理想。隨著臨床的不斷研究,發現對白細胞減少癥患者應用利血生片聯合地榆升白片治療,效果顯著,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利血生與地榆升白片治療慢性苯中毒致外周血細胞減少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106例慢性苯中毒患者,按照抽簽法分為兩組,各53例。對照組男30例,女23例;年齡25~46歲,平均(35.4±3.4)歲;初中以下24例,初中及大專以下11例,大專及大專以上18例。研究組男31例,女22例;年齡26~45歲,平均(35.5±3.1)歲;初中以下24例,初中及大專以下12例,大專及大專以上17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第2版)》[4]中慢性苯中毒外周血細胞減少癥的診斷標準,白細胞的計數<4.0×109/L;伴有暈眩、乏力、四肢酸軟、病毒感染等癥狀;無腦部局部病灶體征;意識清楚;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嚴重精神疾病、認知意識障礙者;依從性差者;合并嚴重心、肝、腎臟器疾病者;中途轉院或退出者;嚴重血液系統疾病者;對本研究藥物存在過敏情況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利血生片(江蘇吉貝爾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5444,規格:10 mg×24片)進行治療,每次30 mg,每天3次,4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地榆升白片(成都地奧集團天府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6497,規格:0.1 g×20 s)進行治療,每次0.3 g,每天3次。4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患者用藥前后均進行血常規檢驗,均采集外周靜脈血,觀察患者白細胞值變化以及患者的癥狀變化。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依據本院患者治療記錄表進行評估,評估結果包括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患者外周血白細胞升高>4×109/L,癥狀消失;有效:患者外周血白細胞值≥1.0×109/L,癥狀改善;無效:患者外周血白細胞<0.5×109/L,癥狀未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白細胞值變化,采用本院自制的患者治療記錄表進行評估。③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包括反酸、胃部不適等。④比較兩組患者細胞減少癥狀復發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白細胞值比較 治療后4、8周,研究組外周血白細胞值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白細胞值比較(±s,×109/L)Table 2 Comparison of peripheral white blood cell valu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109/L)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白細胞值比較(±s,×109/L)Table 2 Comparison of peripheral white blood cell valu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109/L)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53 53治療前2.65±0.73 2.70±0.72 0.355 0.362治療后4周3.90±0.86 2.82±0.74 6.930 0.000治療后8周4.13±1.51 3.18±0.86 3.980 0.000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2.4 兩組患者細胞減少癥復發率比較 研究組復發率為9.4%(5/5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8.3%(15/5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91,P<0.05),見表4。
白細胞減少癥會引起頭暈乏力、咽炎、四肢酸軟無力和低熱黏膜潰瘍等癥狀[5-6],按照患者的發病原因可分為原因不明性和繼發性2種。患者白細胞減少后,會導致機體的抗病毒和抗感染的能力降低,進而引發支氣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等疾病,且愈后易反復發作。另外,對于放療和化療的患者,由于服用抗腫瘤藥物會使患者的骨髓產生抑制反應,進而使白細胞的半衰期縮減,白細胞值的下降更明顯,患者更易感染多種疾病[7-8]。
目前,臨床上多采用藥物治療白細胞減少癥,其中包含鯊肝醇和利血生片、參芪11味顆粒和維生素B4及富曬靈芝孢子粉膠囊等升高白細胞的藥物,臨床實踐表明,地榆升白片和利血生是治療效果較好的藥物,地榆升白片是一種由地榆單味藥和其他輔助成分制成的中藥藥劑,其中包含地榆甙Ⅰ和Ⅱ、β-谷甾醇、大黃酚、皂苷和鞣質等化學成分,可改善患者的骨髓有核細胞數,緩解患者因為白細胞數量減少而導致頭暈和乏力、食欲減退、心悸、失眠和易感冒等情況,恢復患者的外周血象,進而促進患者的骨髓造血微循環和造血干細胞增殖,發揮益氣養血的目的。地榆皂苷作用基質細胞后,可激活細胞的造血因子,且皂苷可促進基質細胞的增殖分化,起到修復造血微環境的作用,在小鼠骨髓細胞體外培養中顯示,皂甙可提高小鼠粒細胞-單核細胞集落生成單位的產出率,并促進小鼠造血干細胞和祖細胞增殖分化,提高外周血白細胞值,作用機制與人參皂甙刺激、激活骨髓基質細胞成分使其分泌GM-CSF的過程相似[9]。
利血生片屬于噻唑烷羧酸類升白細胞的藥物,可還原細胞氧化,臨床上,常用該藥物對癥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白細胞減少癥等疾病[10],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研究組治療有效率為84.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6.0%(P<0.05);研究組外周血白細胞值變化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9.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8.3%(P<0.05);研究組細胞減少癥復發率為9.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8.3%(P<0.05)。
綜上所述,地榆生白片聯合利血生片治療白細胞減少癥,可有效改善造血干細胞的增殖分化和骨髓微循環及外周血象,恢復機體的造血機能,且患者未出現腹痛、惡心及皮疹等明顯的胃腸道過敏反應。此外,還可有效抑制腫瘤放化療患者機體白細胞計數降低情況,減少患者因白細胞降低而導致免疫功能下降情況,進而降低患者繼發感染的發生率,保證患者放、化療的延續性和穩定性[11]。此外,地榆生白片聯合利血生片共同治療白細胞減少癥較單獨用藥的價格便宜,且可直接口服,使用較方便,患者可長期堅持服用,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