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寧
(丹東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遼寧 丹東118000)
腦梗死屬于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由于患者發病急,病 情進展快,直接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而搶救及時有效的患者也大多出現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臨床實踐證實[2],腦梗死疾病誘發的主要原因為患者腦組織供血、供氧不足,出現局部腦組織壞死,功能損壞的情況,因此,對腦梗死患者治療的關鍵在于幫助患者改善細胞代謝狀態和組織血液循環情況,預防出現再灌注而導致病情持續發展,同時,最大程度幫助患者保護神經元,預防梗死區域進一步擴大。臨床實踐還發現[3],腦梗死患者多在發病1周后有腦組織缺血性壞死的情況,因此,還需及時采取抗血小板聚集治療等輔助治療方式。常用的藥物治療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均有良好的療效。本研究探討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腦梗死患者100例,根據不同治療方式分為觀察組(n=50)和對照組(n=50例)。觀察組男34例,女16例;年齡54~77歲;平均(65.2±4.5)歲;發病至就診時間3~12 h,平均(7.0±1.2)h。對照組男32例,女18例;患者年齡55~75歲,平均(65.4±4.2)歲;發病至就診時間3~10 h,平均(6.8±1.1)h。本研究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MRI檢查、影像學診斷確診,符合腦梗死疾病的診斷標準[4];疾病屬于進行性加重型;患者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嚴重出血情況者;有嚴重腦卒中后遺癥者;對本研究應用藥物有過敏史、不耐受史者;存在肝腎功能異常情況者;入院前接受其他治療者;存在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精神疾病、意識障礙情況者。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醫囑絕對臥床,同時,提供吸氧、口服維生素E和腦保護劑等基礎治療。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應用阿司匹林腸溶片(山西蘭花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3980)進行治療,患者口服配合溫水用藥,初始劑量為每次300 mg,每天1次,后調整為每次100 mg。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氯吡格雷(杭州賽諾菲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80029)進行治療,每次75 mg,每天1次。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1個月。
1.4 觀察指標 采用NIHSS神經功能缺損量表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5]: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神經功能改善程度>90%,其他血流指標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好轉,神經功能改善>50%,其他血流指標恢復50%;無效,患者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超敏C反應蛋白、內皮素-1、血小板凝聚率以及紅細胞聚集指數等指標。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包括牙齦出血、消化道出血、惡心嘔吐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6.0%,高于對照組的78.0%(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efficacy of clinical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內皮素-1、紅細胞聚集指數、超敏C反應蛋白和血小板凝聚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者以上指標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略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related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related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組別觀察組(n=50)對照組(n=5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內皮素-1(pg/L)74.5±6.2 61.2±1.5 74.6±6.3 67.3±4.3超敏C反應蛋白(mg/L)10.1±0.7 3.1±0.3 10.3±0.5 6.1±0.3紅細胞聚集指數11.3±0.2 9.0±0.3 11.2±0.8 10.2±0.2血小板凝聚率(%)58.1±10.3 14.2±0.7 58.1±10.3 31.9±6.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發生改變,生活和工作壓力也隨之增加,腦梗死的誘發率明顯增加[6]。急性腦梗死是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病變,多發生在中老年人群中,發病率、致殘率與致死率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與生存質量,增加患者家庭經濟負擔,甚至直接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臨床上,腦梗死又稱為缺血性腦卒中或中風,主要因患者腦部內區域存在供血供氧不足的問題而引發組織損傷,一旦患者神經功能受損,嚴重情況下會有偏癱或行動障礙的表現。研究還發現[7],腦梗死患者發病的嚴重程度與腦組織缺血的程度有直接相關,除將患者及時送醫治療外,還應提供有效的藥物緩解臨床癥狀,控制疾病的發展,才能最大程度降低疾病造成的危害,幫助患者改善預后。
臨床實踐證實[8],應用抗血小板藥物治療腦梗死患者,可調節機體凝血功能障礙,預防出現腦內栓增大的風險問題,還能幫助患者改善臨床腦組織缺血缺氧癥狀,及時確保足夠的供血量,達到緩解病狀,促進恢復的效果。其中,臨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為阿司匹林,這也是臨床上最早應用于抗栓治療中的藥物,該藥物中環氧化酶、乙酰環氧化酶1有較好的抑制作用,還可干擾血栓素A2生成,針對腦梗死患者發病后存在的腦水腫及顱內壓增加等問題,有一定的解熱、消炎和鎮痛作用,還可避免患者機體中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甚至擴大,加重病情,達到緩解癥狀和治療的目的。但實踐證實[9],單一通過阿司匹林治療腦梗死患者,應用效果有限,且藥物劑量較高的情況下還會影響患者血管內皮細胞前列腺合成酶作用,因此,還需聯合應用其他藥物進行治療。氯吡格雷可有效抗血小板聚集,屬于ADP受體拮抗劑對血小板受體結合有選擇性優勢,以介導作用強化抗血小板的聚集,抑制糖蛋白復合物的活性,且其抑制作用不可逆轉,幫助患者機體消除自由基,預防腦細胞死亡,改善神經功能,同時,改善血小板聚集癥狀,進一步防止血栓形成,達到促進腦梗死治療的效果。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指標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
有研究顯示[10-12],長期應用抗血小板類藥物易導致患者出現消化道出血甚至顱內出血,其中應用氯吡格雷還會導致患者腹痛、皮疹,而阿司匹林則會引發消化道出血。本研究結果發現,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聯合應用兩種藥物可發揮提高血小板抗凝的效果,且治療的安全性均較高,且未加重患者消化道出血的癥狀。
綜上所述,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腦梗死患者,效果顯著,能改善腦組織功能和臨床癥狀,安全可靠,應用價值較高,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