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瑩
(山東省菏澤市牡丹人民醫院,山東 菏澤274000)
胃癌、食道癌、大腸癌均屬于消化道常見癌癥,并在臨床診斷中較常見。早期診斷并通過科學合理的早期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但在實際臨床診斷鑒別過程中,消化道早期癌癥診斷鑒別率較低,特別針對早期癌癥癥狀不明顯的胃癌,一旦發現基本均屬于胃癌中晚期。胃息肉是胃癌主要癌變性疾病之一,該病早期臨床癥狀并不明顯,發病初期易被患者忽略。臨床癥狀明顯時,胃息肉已長到一定程度,并出現糜爛癥狀或者是梗阻情況,因此,早期診斷鑒別胃息肉,對確保該病能及時予以治療,有效預防患者病情惡化,降低癌變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分析消化內鏡對胃息肉病變性質的診斷鑒別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90例胃息肉活檢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齡26~68歲,平均(54.18±7.92)歲;體質量43~81 kg,平均(62.8±5.5)kg。
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整;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消化道出血者;確診癌癥者;傳染性疾病者;存在精神病史。
1.2 方法 患者進行白光內鏡檢查后,發現患者胃部有息肉,并征得患者同意后取部分息肉組織實施病理檢查。待病理檢查結果出來后,醫護人員根據患者意愿進行息肉電切手術。待電切手術結束后,主治醫師對患者切除的息肉再次實施病理檢查。患者在檢查前,消化內鏡情況準備良好,主治醫師在檢查過程中不影響胃黏膜觀察[1]。
1.3 觀察指標 根據患者胃息肉性組織分類比較普通白光內鏡與息肉電切術診斷結果;依照患者胃息肉山田類型比較普通白光內鏡與息肉電切診斷結果,并與患者最后病檢結果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進行描述性分析。
2.1 兩種檢查方式胃息肉性質組織結果比較 白光內鏡檢查胃息肉性質組織結果顯示,增生性29例,炎癥性3例,錯構瘤性58例,腫瘤性0例;息肉電切術檢查胃息肉性質組織結果顯示,增生性26例,炎癥性5例,錯構瘤性57例,腫瘤性1例,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式胃息肉性質組織結果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issue results of gastric polyp between between two insection methods[n(%)]
2.2 兩種檢查方式胃息肉山田分型結果比較 白光內鏡檢查胃息肉分型結果顯示,Ⅰ型占11.11%,Ⅱ型占30.00%,Ⅲ型占51.11%,Ⅳ型占7.78%;息肉電切術檢查胃息肉分型結果顯示,Ⅰ型占12.22%,Ⅱ型占46.67%,Ⅲ型占35.56%,Ⅳ型占5.55%,見表2。

表2 兩種檢查方式胃息肉山田分型結果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classification results of gastric polyp meat in Yamada between two insection methods[n(%)]
2.3 胃息肉患者病理檢測結果分析90例患者實施電切手術后,病理檢查結果顯示,僅有1例患者屬于腫瘤從胃息肉,且屬于胃息肉山田Ⅲ型。
隨著醫療技術飛速發展,我國內窺鏡技術也逐漸有所提高,通過多種疾病臨床診斷試驗可確認,內窺鏡醫療診斷技術具有較高的診斷效果。消化內鏡技術在臨床中較常見,對消化道疾病診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意義。
胃息肉通常出現在胃體上或胃底部位置,主要發生于胃黏膜部位,多以單發性息肉為主。胃息肉是胃癌主要癌變性疾病之一,該種疾病早期臨床癥狀并不明顯,患者在發病初期易忽略,甚至有些患者在發病初期常被誤診為胃痛病,未引起重視。隨著胃息肉疾病的持續發展,增加了患者胃出血發生幾率,嚴重者還存在胃組織癌變發生風險[2]。因此,引起了醫務人員對該種疾病在臨床檢查中的診斷與鑒別的重視。通常情況下,胃息肉均是在胃腔內部出現凸起,且呈現半球狀或偏平球狀,內鏡中胃息肉質地較柔軟光滑。有研究發現,未來胃息肉是否會發生病變,與醫務人員在內鏡中所觀察到的形態密切相關[3]。通常觀察中發現有蒂的胃息肉發生病變的可能性低于無帶蒂的胃息肉。若醫務人員發現患者胃部有≥10 mm的胃息肉,其胃部可能已存在腫瘤。若患者胃息肉呈糜爛狀,上皮組織出現異常,糜爛部位顏色出現異常,以多發性形式存在,同時,糜爛部位與周邊組織邊界不清晰,此時,患者常伴有胃出血或者胃癌病變風險[4]。因此,在臨床治療診斷過程中,患者一旦診斷胃息肉直徑>1 cm后,主治醫師應詳細為患者進行專業醫學解釋,告知胃息肉存在的風險性,同時,予以完全切除。
在胃息肉臨床診斷中,常使用的消化內鏡診斷方法為息肉電切術。待手術結束后,醫務人員還需對患者病理結果進行檢測確診。近年來,息肉電切術已成為臨床診斷胃息肉的金標準。在消化內鏡下實施胃息肉電切手術中,診斷最多的病理結果為增生性胃息肉。然而在臨床實際操作時,該種手術所獲取的病理樣本極小,其檢測結果不能完全代表患者胃部息肉整體病癥情況[5]。此外,通過臨床調查研究發現,息肉電切術不能準確判斷非典型增生性胃息肉。針對此種情況,醫務人員應注重胃息肉活檢組織的質量與數量,繼而提高胃息肉檢測準確度。在胃息肉組織病理學中,胃息肉通常分為增生性、炎癥性、錯構瘤性、腫瘤性,增生性息肉屬于良性息肉,但以往病例中也發現有極少數增生性息肉,其病灶處發生胃腺癌,使得增生性息肉也存在較大的癌病風險。因此,息肉癌變風險發生率與息肉大小、組織結構等密切相關[6]。
本研究結果表明,白光內鏡檢查胃息肉性質組織結果顯示,增生性29例,炎癥性3例,錯構瘤性58例,腫瘤性0例;息肉電切術檢查胃息肉性質組織結果顯示,增生性26例,炎癥性5例,錯構瘤性57例,腫瘤性1例;白光內鏡檢查胃息肉分型結果顯示Ⅰ型占11.11%,Ⅱ型占30.00%,Ⅲ型占51.11%,Ⅳ型占7.78%;息肉電切術檢查胃息肉分型結果顯示Ⅰ型占12.22%,Ⅱ型占46.67%,Ⅲ型占35.56%,Ⅳ型占5.55%;90例患者實施電切手術后,其病理檢查結果顯示,僅1例患者屬于腫瘤性胃息肉,且屬于胃息肉山田Ⅲ型,與息肉電切術檢查結果基本一致。表明,消化內鏡是治療胃息肉最佳方法之一,且該種治療方法簡單易操作,治療過程安全可靠,對患者身體損傷程度較小。患者采用該種治療方法能有效降低患者癌變發生率。同時,減少漏診、誤診情況,避免增加患者后續病程痛苦,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對于巨大型息肉,醫務人員應先進行病理活檢,然后根據活檢結果類型為患者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7-11]。
綜上所述,消化內鏡對胃息肉病變性質的診斷鑒別更準確,能有效預防患者癌病,提高胃息肉疾病診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