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秋,劉茹,葛樹科,蔣軼文,姚文清
(遼寧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遼寧 沈陽110005)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遼寧省自2004年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報告以來,省、市、縣(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等相關單位均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開展此項工作??筛茖W、準確掌握本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趨勢和流行規律,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參考依據,本研究分析遼寧省2013年至2018年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報告情況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材料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統中下載2013年至2018年遼寧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相關信息。
1.2 判斷標準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分級、分類、報告依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1]《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2]及《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3]等法律法規條例判定。
1.3 方法 通過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統中的統計功能,并運用Excel 2016建立數據庫,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進行匯總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基本概況2013年至2018年遼寧省14個市均通過網絡系統報告了一般級以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共130起,其中較大級16起、一般級114起,無重大級和特別重大級事件報告。共2 984例,死亡52例,涉及677 195人,發病率為0.44%,病死率為1.74%,4類事件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2.181,P>0.05)。報告傳染病事件94起,突發中毒事件22起,環境因素事件8起,高溫中暑事件6起,分別占報告事件總數的72.31%、16.92%、6.15%、4.62%。報告未分級事件共8 954起,其中傳染病事件34起,環境因素事件8 919起,突發中毒事件1起,發病例數12 818例,死亡223例,涉及26 777人,罹患率為47.87%,病死率為1.74%,見表1。

表1 2013年至2018年遼寧省一般級以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類匯總Table 1 Classification and summary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above general level in Liaoning Province from 2013 to 2018
2.2 地區分布2013年至2018年全省14個市60個縣(區)報告了一般級以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其中報告事件較多的地區分別為沈陽市[13個縣(區)]報告45起,發病例數1 348例,死亡8例;大連市[10個縣(區)]報告29起,發病例數711例,死亡8例,兩個市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數占總報告數的56.92%,發病數占報告總發病數的69.00%,死亡數占報告總死亡數的30.77%。報告突發事件較多的縣(區)依次為大連市甘井子區9起、沈陽市鐵西區9起、沈陽市沈北新區7起、沈陽市于洪區7起、大連市金普區4起。
2.3 時間分布2013年至2018年本省報告一般級以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數分別為17、7、19、17、20、50起,報告事件時間分布主要在每年4月至5月(24起,發病例數708例,死亡3例)和8月至次年1月(88起,發病例數1671例,死亡37例),占報告事件總數的86.15%,發病例數占報告總發病例數的79.72%,死亡數占報告總死亡數的76.92%。全年報告事件以9月報告數最多,21起,2月報告數最少0起,見表2。

表2 2013年至2018年遼寧省報告一般級以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按時間分布匯總Table 2 Summary of time distribution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above general level in Liaoning Province from 2013 to 2018
2.4 事件類別 遼寧省省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統中報告的一般級以上事件類別,主要包括傳染病事件、突發中毒事件、環境因素事件和高溫中暑事件。2013年至2018年本省共報告傳染病事件94起,無甲類傳染病事件報告,乙類傳染病事件38起、丙類傳染病事件15起、其他傳染病事件41起,其中以水痘(40起)、乙腦(22起)、流行性出血熱(6起)、其他感染性腹瀉病(6起)、人感染H7N9禽流感(5起)、手足口?。?起)等為主;呼吸道傳染病事件50起,腸道傳染病事件12起,自然疫源及蟲媒傳染病事件32起,分別占傳染病類事件的53.19%、12.77%、34.04%。突發中毒事件22起,其中食物中毒事件20起,其中明確原因的食物中毒17起(微生物性10起、動植物性5起、化學性2起)、不明原因食物中毒3起,急性職業中毒事件1起,其他中毒事件1起。環境因素事件8起,均為空氣污染事件。高溫中暑事件6起。
2.5 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013年至2018年全省共報告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61起,其中傳染病事件52起,突發中毒事件9起,分別占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85.24%和14.76%。發病2 154例,死亡1例,涉及人數95 624人,發病率2.25%,病死率0.05%。各類學校及托幼機構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數分別為城市小學25起,城市初中8起,農村小學7起,縣鎮小學6起,普通高等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各3起,縣鎮初中和縣鎮幼兒園各2起,城市高中、城市幼兒園、特殊教育學校、縣鎮高中和其他學校各1起。
2.6 經濟損失分析2013年至2018年全省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為4 770余萬元。其中衛生應急處置費用共9 871 089元,包括衛生行政管理729 000元、醫療救治4 344 599元、疾病預防控制3 994 340元、衛生監督執法213 250元、綜合保障157 500元、其他432 400元,事件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0 428 087元和間接經濟損失14 349 902元。
2.7 報告時限分析2013年至2018年全省本省報告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從監測機構接到報告到網絡報告的時間間隔為0~101.5 h,平均8.26 h,其中2 h內進行網絡報告的83起,占報告總事件數的63.85%。超過2 h進行網上報告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共47起,分別為傳染病事件31起、突發中毒事件11起、環境因素事件1起、高溫中暑事件4起。
遼寧省自2004年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報告以來,全省14個市均按照《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及《遼寧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要求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告工作。2013年至2018年全省14個市60個縣(區)通過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信息系統報告一般級以上突發事件共130起,以傳染病事件為主,共報告94起,占總報告事件數的72.31%,我國其他省份報告結果一致[4-7]。甲類傳染病事件無報告,這與之前許晶瑤等[8]的研究結果存在差異,提示,本省甲類傳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報告乙類、丙類和其他傳染病事件,以呼吸道傳染病報告事件數最多,其次為腸道傳染病事件,再次為自然疫源及蟲媒傳染病事件。本省呼吸道傳染病在冬春季節高發,以水痘、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事件為主。腸道傳染病主要為夏秋季高發,且以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瀉病事件為主。呼吸道傳染病事件和腸道傳染病事件高發場所為學校、托幼機構、集體單位等,這些場所人群密集、易感人群集中,傳播途徑較多,易引起疾病暴發。自然疫源及蟲媒傳染病事件主要以流行性出血熱、乙腦和炭疽事件報告為主,且主要以轄區內高發地區報告為主。提示當地的疾控機構和疫情人員加強疫情監測和報告工作,及時開展疫源地的環境消毒消殺工作,此外,應針對性地采取對高危人群接種疫苗、加強防病知識宣傳、疫情聯防聯控等綜合措施,科學有效防止疫情的發生。
本省突發中毒事件以食物中毒事件報告數最多,致病因素主要包括細菌性、植物性的病原引起,另外還存在一些不明原因的食物中毒事件。食物中毒起病急、病情較重,嚴重者可導致死亡。根據食物中毒發生、發展等變化規律,應加強對學校、家庭、集體單位等重點場所人群的預警預測和監測工作,加強對大眾的相關健康知識的宣傳,防范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
本省環境因素事件主要是未分級空氣污染事件報告數多,每年報告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季節性較明顯,且具有高度散發的特點,引起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原因主要是本省冬季氣候寒冷干燥,門窗密封,未實行集中供暖的地區,采用燒煤、燒炭取暖,另外不正確使用燃氣熱水器、燃氣灶等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發生。預防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相關專業機構要加強對非集中供暖地區居民進行監測,并對其進行相關防護知識的宣傳,達到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目的,減少或消除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發生。
另外,按報告時限統計本省報告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從監測機構接到報告到網絡報告的時間間隔為0~101.5 h,平均8.26 h,這與陳武等[4]研究結果相比略高。提示,各級疫情監測報告管理相關機構要認真做好監測和報告及其疫情人員的指導和培訓工作,提高其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的意識和能力,從而最大限度降低或消除突發事件對公眾健康的危害,并為進一步開展防控工作爭取時間。
預防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和流行,需根據各類事件的特點和流行規律,加強對重點地區、高危人群的監測,不斷提高突發事件預測預警監測的能力和水平,特別是對發生聚集性病例及時做好預警分析和預判[9],運用科學的方法對發生風險高,且對造成嚴重后果的突發事件進行風險評估,從而降低或消除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并為制定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學依據??茖W有效利用多種媒體及載體,不斷加大對人民群眾傳染病、突發中毒、空氣污染等防病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及自救互救的能力,降低突發事件發生的風險。此外,需繼續完善本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加強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疾控機構等相關部門衛生應急工作能力建設,注重通過日常對專業隊伍、業務人員多種形式的培訓和演練,不斷提升衛生應急工作技能和水平,為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做好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