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傳林
摘要:浙江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始于20世紀90年代,經歷了一個從自發探索到試點示范、從引導鼓勵到全面推進的發展歷程。到2015年年底,浙江在全國率先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之后轉入到對改革的完善深化階段。股份合作制改革是對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思想的一種積極探索,是黨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的生動踐行,創新了集體資產的產權制度,體現了共同富裕思想,從不同路徑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關鍵詞:農村集體產權改革;股份合作制;發展歷程;理論貢獻
一、我國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的背景及意義
如何促進農業發展、推動農村社會進步以及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始終是黨和政府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也是廣大理論工作者研究的社會現實問題以及新聞媒體聚焦的社會熱點現象。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把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放在制度的改革與創新上,兩次重大的制度變革,對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一是改革開放初期開始的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體的改革。二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各地探索實踐、現正在全國大力推進的以股份合作制為主體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十九大報告強調,“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
推行股份合作制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全國各地改革的通行做法。從國家層面上看,2016年12月29日,新華社受權播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強調要有序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而從浙江省看,早在2015年底,已在全省全面完成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工作,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通過改革,村集體資產所有權量化到個人,建立了“確權到人(戶)、權跟人(戶)走”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體系。由此可見,在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方面,浙江領跑全國,發揮著引領和示范作用。認真總結浙江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實踐經驗,探尋其中蘊含的一般規律,對全國進一步深化農村體制改革,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浙江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實踐過程及主要特征
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即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一般指的是農村社區(主要以行政村為單位)型的股份合作制,相對于集體企業型股份合作制而言。其內涵的界定目前還未完全統一,筆者比較認同黃紅華的說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就是在村經濟合作社的基礎上,按照股份合作制的原則,將集體凈資產的部分或全部,按人口和勞動貢獻折股量化,并按股份進行收益分配,形成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民主管理、民主決策、自主經營、獨立核算、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新型合作經濟組織與運行機制。”
浙江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始于20世紀90年代,根據其階段性特征,大致可劃分為自發探索試點、引導鼓勵支持、全面部署推進等三個階段。
(一)自發探索試點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至2005年5月)
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一樣,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也是來自于農民自己的創造,來自于農村農業發展的實踐。1993 年5月,杭州市西湖區益樂村,成立全省首家村股份制經濟合作社——杭州市西湖區益樂股份經濟合作社,開始探索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模式。到2004年,浙江實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村發展到380家。
本階段改革的主要特征有:
1. 探索試點的村集中于市場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城中村、城郊村、園中村等人口流動較頻繁、戶籍“農轉非”較普遍、集體資產較多的村。原因在于這些村由于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擁有大量的集體資產,主要是征地補償款、生產和經營性房產,村民對占有、分配這些集體資產及其由此帶來的收益的愿望非常強烈。根據學者王振在對116個社區股份合作社改革當年資產調查情況來看,村均集體資產達到了6075.9萬元,是全省2002年村均集體資產的近20倍,村均年集體經濟收益達到了409萬元,是全省2002年村均集體收入的18倍,村均年可分配收益總額279.8 萬元,是全省2002年村均可分配收益總額的26.6倍。
2. 基本是各自探索,各村的具體做法有同有異。各村改革程序基本相同,改革內容大致相同,綜合各界專家學者及農業部門官員論述,基本做法一般如下:(1)宣傳發動,統一思想認識,達成改革共識。(2)清產核資,摸清家底。(3)充分討論,確定股東資格。(4)設置股權,一般設置集體股和個人股兩種。(5)制定章程,明確股東權利、義務,明確股份收益分配等。(6)建立機構,一般均設立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各村根據自身實際,在具體的股權設置、股東資格認定、股權管理等改革內容上會有所不同。
3. 改革成效凸顯,開始受到各方關注。改革取得最直接的成效就是農民股份分紅收入增加顯著,村集體資產得到保值增值,集體經濟發展迅速。浙江首家實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益樂村, 農戶戶均僅紅利收人就超過1萬元, 人均純收人已經接近1萬元。杭州西湖區方家販村自2002年8月實行股改后,當年股東每股分紅就有500元,2003年每股800元,2004年每股1000元。由于成效突出,浙江的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開始受到各方的關注。政府開始接納這一新事物,不斷總結經驗并逐漸推廣。如紹興縣分別于2001年和2003年由縣委、縣政府領導牽頭進行二次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出臺股份合作制改革實施意見,召開專題會議,要求加快“城中村”、“鎮中村”、“園中村”的改革步伐。其他如杭州、寧波等地黨委、政府也先后制定了股份合作制改革意見。
(二)引導鼓勵支持階段(2005年5月至2013年年底)
2005年5月浙江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全省農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見》,對之前一些村積極開展村經濟合作社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探索并取得成效作了肯定,就推進全省農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提出指導性意見,明確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改革重點、主要環節、規章制度等。2005年6月,省農業廳制定了《浙江省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示范章程》。這些文件的出臺,大大加快了全省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推進步伐。至2013年底,全省共有8844個村經濟合作社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革,約占全省總村數的29.7%,共量化集體資產594.89億元,界定社員股東1366萬人。實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村比2004年的380家增長了22倍多。
與第一階段相比,這一時期改革的特點體現在以下兩點:
1. 政府介入的力度越來越大,由之前的自下而上的村級自我探索逐漸轉變為自上而下的政府推進。在省兩廳發布的《關于全省農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見》文件的指導下,各市、縣(市、區)也相繼出臺了相關政策措施,積極鼓勵、引導和支持符合條件的村實行股份合作制改革。以杭州市江干區為例,出臺用以指導、規范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的文件有:杭州市農辦(2005)41號《關于撤村建居股份經濟合作社工商登記的通知》及《操作細則》、杭州市委辦(2010)16號《關于集體資產所有權置換股份合作社股權的若干意見》、江干區委辦(2008)20號《關于進一步推進村(社區)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江干區農辦(2008)5號《關于江干區村(社區)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政策界定的指導意見(試行)》、江干區委辦(2010)79號《關于進一步加強股份經濟合作社(社區、村)集體資產管理的實施意見》等。
2. 在總結第一階段各村探索試點的經驗基礎上,在省市縣各級部門的引導下,各地的模式趨于統一。(1)實行股改的村一般都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村經濟合作社擁有一定數量的凈資產和穩定的經營性收入來源(比如,有的地方規定經營性資產要達到1000萬元、年純收入要達到100萬元以上);二是絕大多數村民群眾有改革的愿望和要求;三是村級領導班子團結合作、堅強有力。(2)改革的重點是已撤村建居、即將撤村建居或已列入城市(鎮)建設規劃將要大面積征地拆遷的村。這些村往往將股份合作制改革與撤村建居結合起來進行。(3)在股權設置上,一般是將集體經營性凈資產折股量化到社員個人,不再保留集體股,社員量化股主要分為人口股、農齡股等兩種形式。
(三)全面部署推進階段(2014年至今)
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浙江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加快推進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造”等中央、省委會議精神,2014年2月,浙江省農村工作會議作出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造的部署,要求兩年內將目前集體資產股份化改造只占村莊總數的30%提升到全覆蓋。2014年8月,省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全面開展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見》,進一步明確改革的總體要求、規范程序、運行機制、政策支持、組織保障等。至此,浙江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進入到全面部署推進的新階段。
與前兩個階段相比,本階段的改革也有兩個明顯特征:
1. 政府全力推進,改革迅速完成。在省委、省政府全面部署和強力推進下,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到2015年年底,浙江實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村莊由2013年底的8844個上升到29489個,占總村社數的比例由29.7%提升到99.39%,在全國率先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基本建立起“確權到人(戶)、權跟人(戶)走”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體系,比中央的要求提前了6年。2016年之后,轉入到對改革的完善深化階段,以賦權活能為重點,進一步鞏固改革的成效,讓廣大農民和股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2. 從有條件改革向無條件改革轉變,從股權封閉向股權流動轉變。從2005年發布的《關于全省農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見》和2014年發布的《關于全面開展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見》這兩份文件的對比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改革的廣度和深度大大加強了。(1)全面推進改革。2005年的文件還提出要堅持條件、因村制宜,示范引導、穩步推進,并指出了實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村一般應具備的三個條件。2014年的文件則不提條件,要求所有的村全面推進,兩年內完成改革任務。(2)深入推進改革。2005年的文件規定,個人股可以依法繼承,可以在股份合作社股東之間轉讓,但不得退股提現。2014年的文件則提出,促進股權流轉,積極賦予并落實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東對集體資產股份轉讓、擔保、退出等權能。
三、我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貢獻
偉大的實踐孕育和滋養了偉大的理論,偉大的理論激發和指導著偉大的實踐。以浙江為代表的我國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實踐,不僅使農村集體經濟獲得快速發展、農民收入顯著提高,也從不同路徑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一)改革是對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思想的一種積極探索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第24章,提出了著名的“重建個人所有制”思想:“……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這是馬克思基于唯物史觀,運用唯物辯證法否定之否定規律原理,對未來社會發展大勢作出的合乎規律和邏輯的判斷。馬克思認為,小生產者私有制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被資本主義私有制代替,而資本主義私有制與社會化的大生產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被一種新的所有制代替。社會是向前發展的,未來社會建立的所有制不可能再倒退回被淘汰的私有制時代。于是,馬克思提出了“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歷史課題。至于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怎樣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探索,我們不能苛求馬克思給出現成答案,況且現實是具體的歷史的,答案不會唯一。
浙江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自始至終堅持集體所有制性質不變、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功能不變、財務管理體制不變的原則,在此基礎上,通過明晰產權、確權確股,實現社員對集體資產產權長久化、定量化享有。這是在堅持公有制基礎上對個人所有制的一種重建,具有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趨向。這是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最重要的理論貢獻,對我們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回顧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史,如何在堅持公有制的基礎上重建個人所有制,我們一直在艱辛探索中。人民公社時期,集體所有,集體經營。生產資料名義上人人有份,但實際上人人都不所有,勞動者沒有積極性,效率低下,最終導致共同貧困。改革開放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集體所有,個人承包經營,極大地提高了勞動者積極性、提高了生產效率。但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過于分散的家庭經營已不適應現代農村發展的要求,反而阻礙了效率的提高。改革再次開啟,這次浙江農村自發探索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實行所有權、股權、經營權分離,集體資產所有權歸集體,集體資產股權確認到個人、集體資產收益權由集體和個人共享。這一結構模式在堅持生產資料集體所有的基礎上,創造出股權這個概念,較好地解決了傳統集體所有制經濟所有權虛化、個人所有沒有體現的問題,符合當代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
(二)改革是對黨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的生動踐行
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質和核心是實事求是。為什么要改革,首先是基于當時現實矛盾的理性分析與科學判斷。一是集體資產的快速增長與普通村民權益不對稱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20世紀90年代,經過十幾年的改革開放,作為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浙江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杭州、寧波、溫州等地的城中村、城郊村、園中村等由于征地補償等原因積累了大量的集體資產;另一方面,由于傳統體制機制原因,這些集體資產的使用、分配和收益主要由集體經濟組織及少數村干部掌握和支配,運行和管理不公開透明,而作為集體資產所有者的普通村民則幾乎沒有行駛到任何權利也享受不到任何收益。改革是還權于民、還利于民。二是農民非農化與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無法融合。一方面,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過程中,大量農民非農化,主動或被迫離開農業、離開農村,進城經商或進廠務工;另一方面,由于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存在,他們又無法融入城市,在居住、就業、社保、教育、醫療等方面都享受不到與城市人口同等待遇,還得依附于農村社區。這種狀況倒逼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必須改革,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解放思想。怎樣改革,需要解放思想,需要勇氣和智慧。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一樣,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面對現實,農民敢于打破傳統的意識形態觀念的束縛,積極探索,大膽試驗,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農村發展之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歷史的創造者。改革成效證明,黨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是正確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具有真理光芒。
(三)改革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體資產的產權制度
改革前,按照傳統的集體經濟體制,集體資產的產權是集體共同共有,集體經濟組織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集體成員個人看起來人人享有產權,實際上人人都沒有享受到對集體資產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理中的任何權利。對于個人來說,這個共同共有的產權是不明晰的、虛化的。浙江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創新了集體資產的產權制度,把收益權從所有權中分離出來,并創造出集體資產股權概念,把集體資產(主要是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分配到個人,作為獲得集體資產收益的憑證。改革后的產權結構為:集體資產所有權歸集體、集體資產股權歸農民、集體資產收益權由集體和農民共享。
在實踐中,隨著改革的深化,逐漸賦予股東對集體資產股份轉讓、擔保、退出等權能,基本建立起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這一制度在集體資產上初步合理配置了集體和個人產權,是對共同所有的產權制度突破性的改變,又不是轉變為法律意義上的按份共有制度,兼具股份制與合作制的部分特征,又既不同于股份制也不同于合作制,雖看起來有點不倫不類,但符合中國國情和當前農村實際,是一次重要的制度創新與理論創新。
(四)改革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思想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和追求。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為共同富裕社會建設奠定了制度基礎,但過于強調公平,沒有效率,結果導致了平均主義和共同貧窮。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汲取歷史教訓,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強調效率,允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始注意效率下的公平問題,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全國經濟實力總體達到小康后,強調“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保障社會公平正義”。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不斷邁進。”
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可以發揮其內在機制的作用,有利于廣大農民走向共同富裕。一是股份經濟合作社將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社員,人人持股,按股分紅,股紅收益成為了農民穩定的收入來源。二是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現金配股、土地入股等生產要素聯合能迅速集聚資源,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使農民普遍受益。三是股份經濟合作社作為集體經濟組織,為農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可以防止貧困戶、五保戶和病殘人等弱勢群體成為社會邊緣人,有利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四是,股份合作制的股紅分配與股份制不同,有嚴格的比例限制,有利于防止兩極分化現象的發生。
四、小結與展望
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是中國農民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后的又一偉大創舉。在這方面,浙江領跑全國,發揮著引領和示范作用。浙江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經歷了一個從自發探索到試點示范、從引導鼓勵到全面推進的發展歷程。改革保障了農民財產權益,發展和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力量,取得了巨大成效。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改革永無止境。在不斷深化完善中,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可能會呈現出以下幾種發展趨勢:一是進一步量化資產,從量化經營性凈資產向量化全部資產轉變;二是進一步賦權活能,從股權封閉向股權流動轉變;三是進一步創新方式,從股份經濟合作社向混合所有制發展;四是城鄉逐漸一體化,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李知政.領跑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浙江村均集體收入達123萬元[EB/OL].浙江在線,2017-1-11.
[3]黃紅華.股份合作制意義再探討——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的三重意義[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4(09):71-74.
[4]鄭水明.浙江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發展特點和趨勢[J].農村經營管理,2008(11):42-44.
[5]王振.浙江省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調查與分析[J].農村經營管理,2004(04):43-44.
[6]王國祥,陳建榮.浙江、上海農村社區集體經濟組織改革實例分析[J].蘇南鄉鎮企業,1999(06):6-7.
[7] 陳學明.農村社區型股份合作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5.
[8]沈應仙.關于推進浙江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國農業會計,2014(09):26-28.
[9]葛菲.浙江省江干區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3.
[10]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中共江山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