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靜

摘要:目的:分析衛生院消毒技術對院內感染的控制效果。方法:在分析衛生院消毒技術實施前后的院內感染控制效果,在研究過程中,將控制前后衛生院分別納入的200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對比患者對消毒工作的滿意度、感染率。結果:改進組患者對消毒技術滿意度高于常規組,P<0.05。改進組發生感染3例、常規在發生感染13例,感染率分別為1.5%及6.5%,改進消毒技術前后感染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院內感染控制中,衛生院采取改進消毒技術,患者在院治療期間的感染率降低,患者對消毒工作滿意度較高。
關鍵詞:衛生院;消毒技術;院內感染
預防及控制感染是各級醫院關注的重點問題,也是提升醫院服務質量的重要路徑,是現代醫院管理面對的難題。世界上各個國家醫院總計院內感染率在5%~15%,國家經濟水平高,院內感染率低[1]。我國醫院感染率在9.7%左右,尤其是基層衛生院,發生院內感染的概率高。醫院感染是住院及非住院長期治療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其中,住院患者中有30%的患者死于院內感染,院內感染也會增加醫療負擔,使患者的經濟負擔加大。美國每年為控制院內感染,醫療費用每年會增加近45億元。對此,采取必要的措施有利于控制院內感染,帶給患者治療安全感,降低患者死亡率及減輕患者醫療負擔,節省社會醫療資源[2]。本研究分析衛生院感染控制情況,分析改進感染控制措施的實施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針對我院2021年1月~12月消毒衛生工作情況展開分析。選擇400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2021年6月前,衛生院采取常規消毒技術,2021年6月后,本院實施改進消毒技術。其中男性患者數量235例、女性患者數量165例,患者年齡在21~75歲,平均年齡(49.45±4.12)歲;初中以下學歷112人、初中到高中學歷256人、高中以上學歷32人。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P>0.05。
1.2 方法
常規消毒技術主要是在衛生院使用消毒水消毒,每天早晚噴灑2次消毒水,將地面垃圾處理,保持診室及病房整潔。
改進消毒技術從多個方面進行消毒。具體內容如下:①細菌監測:首先,化學監測結合《消毒技術規范》,在滅菌包中放置化學指示卡,卡片放在容器中,利用膠帶封口。消毒滅菌室內溫度在120℃左右,對衛生院使用醫療器械進行化學殺滅,保持充足的殺滅時間,時間保持在20min[3]。物理監測:將溫度計放在滅菌包,從而監測滅菌袋溫度,滅菌后對溫度計進行檢查。生物監測:對嗜熱脂肪肝菌芽孢進行檢查,對滅菌質量進行判斷,在消毒滅菌中,將嗜熱脂肪肝菌芽孢放在滅菌包不同層次,高溫滅菌后,取出菌片,對菌片進行培養,對細菌進行觀察。②消毒滅菌:根據醫院細菌監測結果,結合《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WS/T 367-2012)》要求,對病房進行消毒清潔,每天清潔2次。消毒前,對污染環境及物體進行清潔,記錄清潔消毒工作情況,對消毒儀器及房間物體表面消毒情況進行記錄[4]。在衛生院地板清潔中,與病房不使用同一擦頭,及時更換專用擦頭,清潔前對消毒劑進行重新配置。消毒劑出現渾濁跡象,及時更換消毒劑,每天最后清潔時,同一更換全新的消毒劑及擦頭。針對可重復使用的擦頭,使用漂白劑清洗。衛生院治療及檢查臺也要進行消毒,尤其是傳染性疾病患者治療后,對臺面進行全面清理。高頻次接觸的鼠標及燈具開關等,每天清潔3~5次,每次先消毒再清潔。每天消毒聽診器,患者在使用后進行消毒清潔,對衛生院醫用床單及窗簾等進行消毒,清潔過程中分類,并佩戴手套。手術服單獨進行消毒,在實際消毒過程中,水溫在70℃以上,消毒時間在25min以上,合理使用消毒劑,消毒及清潔后烘干處理。
1.3 觀察指標
觀察組患者對消毒工作的滿意度及院內發生感染率。滿意度調查選擇本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患者每天會看到醫院的消毒工作情況,根據消毒技術措施提出非常滿意及滿意、不滿意的建議。
1.4 統計學處理
選擇統計學軟件SPSS22.0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標準差(±s)表示,t值檢驗,計數資料概率%表示,卡方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組間消毒技術滿意度對比
改進組患者對消毒技術滿意度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1。
2.2 組間院內感染率對比
改進組發生感染3例、常規在發生感染13例,感染率分別為1.5%及6.5%,改進消毒技術前后感染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院內感染控制目標在于降低各類感染的危險因素,降低院內感染率,感染率可控制在10%以內。世界衛生組織在1986年便推出多種院內感染控制措施。分別為消毒、隔離、無菌操作、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監測感染控制效果。以上幾種感染控制措施在各級醫院廣泛應用,我國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實施《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其目的是加強對院內感染管理,預防院內感染,提升醫療服務質量。《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常見的管理措施為監督教育及管理;病房空氣消毒;醫療用具消毒;醫務人員的手衛生;非醫療物品消毒。我國已經制定嚴格的院內感染控制方法,各級醫院也建立感染控制管理部門,但我國的院內感染率依舊沒有得以有效控制[5]。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醫院工作人員無菌意識不足,尤其是衛生院,院內工作人員感染控制意識普遍不足,對院內感染控制的重視度不高,缺乏有效的感染控制規范及消毒技術措施:其次,對耐藥菌監測不足,預防及管理力度不夠。最后,對醫療及非醫療用品消毒不到位,或者存在消毒真空情況。為衛生院院內感染率,衛計委頒發較多的管理措施及管理指南,對衛生院院內指導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在衛生院感染控制中,應當重視對醫療從業人員的感染知識教育,強化醫院工作人員的無菌意識[6]。每周或者每月學習院內感染控制規范,自技術層面進行消毒滅菌,嚴格執行預防標準,建立隔離制度,以免醫務人員發生職業感染。醫療用品及非醫療用品均要進行消毒,衛生院的墻面及地面等材質不同,消毒劑使用存在限制,未進行消毒的醫療工具傳播病菌的概率高,這也是衛生院感染傳播的主要路徑。醫院可通過紫外線及消毒劑消毒。醫院清潔中使用的拖把及擦頭可能混合使用,在消毒管理過程中,應當在各個分區放置不同的擦頭,且嚴格告誡消毒人員分區使用。加強對非醫療用品及醫療環境消毒管理,通過該消毒技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院內感染率。
衛生院管理人員對診室及病房等重點感染場所進行消毒管理,使衛生院消毒工作人員嚴格落實消毒技術。衛生院納入的患者數量相對少,但也不乏一些傳染病患者,院內感染控制的重點在于傳染病患者管理及注射用具管理等。一些侵入性操作的器械及醫療材料,在處理患者問題后均要消毒,一次性物品及時放入滅菌垃圾袋。在本研究中,衛生院對常規消毒技術進行改進,自監測角度著手,實施改進后的消毒技術,消毒效果明顯,院內感染率得以有效控制,且患者對消毒工作的滿意度高[7]。在患者治療期間,會看到醫院改進后的消毒工作開展情況,對醫療器材及環境進行消毒,患者在治療期間感到安心。在未來的衛生院消毒技術應用中,應當選擇新型消毒劑。比如,對廣譜微生物進行抑制功能,少量使用即可有效,溶解性高及不影響產品性能的消毒劑[8]。目前新開發的消毒劑包括以下幾種,第一種是氯己定,這種消毒劑是雙胍類消毒劑,屬于一種無色、粉末狀的劑型,衛生院購買方便、成本低、性質穩定。對皮膚及黏膜組織無刺激,使用安全性高。第二種是三氯生,具有廣譜及無刺激等優勢,作為一種非離子型化學品,對革蘭陰性菌及陽性菌等具有良好的殺滅效果,殺菌效果較為持久,三氯生同樣具有抑制炎癥及殺滅病毒等功能。第三種是甲基異噻唑啉酮,該消毒劑是一種淡黃色液體,在室內消毒后長效發揮消毒功能,消毒劑可保存一年,具有高效及低毒特點,對抑制真菌及細菌具有重要意義。衛生院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消毒劑,從而促進衛生院消毒技術改革。
總而言之,衛生院消毒技術改進對控制醫院感染具有重要意義。衛生院應當對目前單一的消毒技術進行分析,思考改進消毒技術的措施,注意對環境中的細菌進行監測,并落實消毒技術,達到降低院內感染率的目的,本研究中改進后的消毒技術對控制院內感染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朱岳英,陳海玲,胡秀英,丁火珍.消毒供應中心與手術室聯合質控對器械清洗質量及院內感染預防效果的影響[J].現代診斷與治療,2021,32(14):2314-2316.
[2]理紀.持續質量改進在ICU院內感染控制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疾病監測與控制,2021,15(2):89-92.
[3]楊燕.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的無菌管理對控制院內感染的作用[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21,31(6):186-187.
[4]賀晨曦.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優化院內感染控制管理對患者靜脈輸液質量及降低醫院感染率的影響[J].抗感染藥學,2020,17(2):223-226.
[5]馬曉晨.醫院消毒供應室護理質量控制在預防院內感染中的作用觀察[J].中國衛生產業,2020,17(6):6-7+12.
[6]安培培,李方.消毒供應中心護理質量控制對院內感染的臨床預防措施分析[J].黑龍江中醫藥,2020,49(1):182-183.
[7]左靜.醫院消毒供應室護理質量控制對院內感染發生率的影響研究[J].心理月刊,2020,15(2):156.
[8]蘇紅,汪園園,陳飛,張開元,鮮繼淑.基于循證醫學的PDCA模式在神經外科院內感染控制中的效果分析[J].中國消毒學雜志,2020,37(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