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


摘要:目的:分析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治療的患者通過閉孔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干預的效果。方法:選擇我院納入的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數字法對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組采取腰麻,觀察組采取閉孔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觀察患者不同時間的心率及血壓、血氧飽和度等指標及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麻醉滿意度。結果:術前,兩組患者MAP、HR、RR、SpO2指標對比,P>0.05;麻醉3min觀察組患者MAP、HR、RR、SpO2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術后,觀察組MAP、HR、RR、SpO2指標對比,P>0.05;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麻醉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治療的患者中,采取閉孔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有利于保證患者體征的穩定性,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提升患者對麻醉的滿意度。
關鍵詞:閉孔神經阻滯;全身麻醉;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不良反應;滿意度
膀胱腫瘤作為常見的泌尿系統腫瘤,患者常見的癥狀是排尿困難及血尿等癥狀,對生活質量產生巨大的影響。在膀胱腫瘤治療中,臨床常見的手術方式是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對患者產生的創傷小,術后恢復速度快,已經成為臨床常見的手術方法[1]。在臨床治療中,使用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可能導致患者發生閉孔神經反射,對患者手術進展產生影響的同時,也會影響到患者的預后,甚至發生膀胱穿孔,對腫瘤細胞擴散產生巨大的影響。對此,在臨床操作中,采取有效的麻醉方式,改善患者閉孔神經反射具有重要意義。在本研究中,分析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患者不同麻醉方法的干預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20年1月~2021年7月納入的80例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數字法對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組及觀察組各40例。患者年齡在34~64歲,平均年齡(46.54±4.54)歲;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BMI指標在19.45~24.54kg/㎡;合并高血壓13例、合并糖尿病14例。兩組患者常規資料對比,P>0.05。
1.2 方法
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常規吸氧,檢測患者血氧飽和度及心率、呼吸情況。醫務人員為患者開放靜脈通路,靜脈注射1mg咪達唑侖。對照組采取單純腰麻,處于L3-4間隙麻醉,為患者注入0.5%布比卡因11mg,在麻醉平面控制過程中,麻醉平面處于T8-10以下。觀察組等待腰麻后5min,使用神經刺激儀定位穿刺,針對平分內側肌群及肌群、大腿,垂直進針3cm后,針尖與鼻孔神經接近后,肌群產生顫搐感,電流縮減到0.4mA內。依舊存在肌肉顫搐反應,合理進行定位。注射器抽回血后,注射1.5%利多卡因3ml,電流調整為1mA,等待內收肌群無顫動反應后,將7ml利多卡因注射。為患者靜脈注射芬太尼50μg及丙泊酚60mg,丙泊酚泵注4mg/kg,膀胱鏡置入后,觀察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應,為患者使用芬太尼20~50μg。手術過程中,患者保持自主呼吸,觀察患者呼吸情況,等待患者完成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后,將患者轉運回病房。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及術后3min、手術結束的MAP、HR、RR、SpO2。②對比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惡心嘔吐、閉孔神經反射、疼痛。③對比患者麻醉滿意度,包括非常滿意及滿意、不滿意三項指標。患者根據麻醉情況選擇評價指標,最終確定是否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選擇統計學軟件spss22.0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標準差±s表示,卡方檢驗;計數資料概率%表示,卡方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組間不同時間的MAP、HR、RR、SpO2指標對比
術前,兩組患者MAP、HR、RR、SpO2指標對比,P>0.05;麻醉3min,觀察組患者MAP、HR、RR、SpO2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術后,觀察組MAP、HR、RR、SpO2指標對比,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組間麻醉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麻醉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膀胱腫瘤指的是膀胱發生的腫瘤,包括上皮來源及非上皮來源兩種,其中又包括良性腫瘤及惡性腫瘤。膀胱上皮腫瘤包括上皮癌及鱗癌,占據整體腫瘤的95%以上;非上皮腫瘤包括纖維瘤、血管瘤、平滑肌瘤。膀胱腫瘤發生原因不明確,可能與吸煙及感染等因素相關。膀胱腫瘤在吸煙者及長期接觸癌癥物質的群體中常見,慢性炎癥刺激及膀胱結石等患者均容易發生膀胱腫瘤。膀胱腫瘤患者常見的臨床癥狀是血尿及排尿困難等,部分患者發生尿路梗阻、腰骶部疼痛及體重降低,也有患者發生尿潴留及腎功能不全等。患者入院后通過超聲等技術進行診斷,可發現病變情況,確定腫瘤疾病類型,從而選擇治療方法。
閉孔神經作為腰神經叢分支,通過盆腔從而連接到膀胱壁,支配骨盆及膀胱附近的神經功能。膀胱腫瘤在膀胱側壁發生率高,電切治療時會刺激到患者的閉孔神經,使得大腿肌肉收縮,從而導致膀胱穿孔,在閉孔神經受到刺激的位置采取麻醉阻滯后,有利于阻斷神經興奮傳導功能。閉孔神經自腰大肌內側穿過小骨盆,包括前后兩支。傳統的閉孔神經阻滯是在閉孔中注射藥物,但整體操作難度較大,在尋找神經過程中,可能發生周圍神經損傷,導致患者發生并發癥。閉孔神經處于大腿內側肌群,處于淺表的位置,穿刺位置發生損傷的概率低,患者不易發生并發癥。臨床調查顯示,閉孔神經穿孔后處于恥骨肌深層,在超聲引導下穿刺點在恥骨肌及閉孔肌外,處于總干走行平面,隨后使神經刺激儀進行引導,使用穿刺針接近閉孔神經。也有調查顯示,全麻及肌松藥麻醉相比閉孔神經麻醉及硬膜外麻醉,是非常經濟及實用的方法。伴隨腰麻技術不斷成熟,對穿刺包技術進行改進,患者發生并發癥的概率降低,腰麻在下腹部手術過程中,可能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從而降低患者發生認知功能障礙的概率。泌尿生殖系統膀胱及尿道神經支配主要是腰骶部及胸部下段,通過腰麻處理效果較為確切,臨床膀胱腫瘤手術常見腰麻。近幾年,手術技術不斷提升,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時間縮短在15~30min,對患者刺激小,無須肌肉松弛。因此,通過閉孔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有利于減輕患者神經反應,讓患者盡快進入麻醉狀態,避免外界刺激產生生理影響。通過丙泊酚持續注射,對患者的影響小,患者蘇醒速度快,具有良好的催眠及鎮靜效果,有利于提升患者對麻醉的滿意度。
對本研究結果進行分析,觀察組通過閉孔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經反射癥狀,保證治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對表1進行分析,觀察組及對照組患者血氧飽和度及心率等指標對比中,觀察組麻醉3min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在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心率及血壓等指標對比中,兩組患者體征指標對比,P>0.05。通過閉孔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有利于讓患者在靜息的狀態下接受手術,患者發生機體功能異常的概率低。在手術過程中,醫務人員應當關注患者機體功能變化,一旦患者體征發生異常,及時處理問題。在兩組患者并發癥管理中,對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進行分析,主要是單一腰麻麻醉程度較低,容易導致患者神經功能受到影響,從而增加患者術后發生嘔吐的概率。在術后疼痛反應的影響下,患者機體功能受到影響,從而導致切口撕裂,發生并發癥,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在麻醉滿意度指標對比中,觀察組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通過閉孔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患者麻醉深度良好,清醒后并未發生嚴重的不良反應。通過閉孔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患者術后無腰痛,術后雙下肢正常活動,復合麻醉方式使患者保持睡眠狀態,縮短患者禁食時間,避免對生理功能產生巨大的影響。
綜上所述,在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在使用過程中,通過閉孔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有利于改善患者體征狀態,保持穩定的心率及呼吸、血氧飽和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升患者麻醉滿意度。
參考文獻
[1]余湘元,王韋瑋,施凌燕,孫皆.超聲引導下雙側閉孔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在膀胱腫瘤電切術中的應用[J].川北醫學院學報,2021,36(10):1355-1358.C05781F9-6644-4AB4-A9DF-4DBA7134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