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華



摘要:目的:分析針對老年慢性病患者,社區醫療服務中采取全科醫療服務模式的效果。方法:將老年慢性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對患者分別采取常規醫療及全科醫療模式干預,觀察老年慢病患者對服務的滿意度、疾病治療有效率、生活質量改善情況等。結果:觀察組患者疾病治療有效率及滿意度指標、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我國逐步向老齡化社會發展的背景下,采取全科醫療服務模式,能夠提升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提高患者治療的有效率,改善老年慢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幸福指數,提升社區醫療機構的社會效益。
關鍵詞:老齡;慢性病;社區醫療服務;全科醫療
慢性病是指起病緩慢或病程遷延的一類疾病,一旦確診很難徹底治愈,但可以通過藥物、物理治療、平衡膳食、心理干預等治療手段緩解或維持。慢性病類型多種多樣,老年人是主要發病群體。慢性病病程長、病情反復發作,常常存在多病共存的情況。多病共存指的是老年人同時患有高血壓和/或糖尿病和/或冠心病和/或腦卒中等疾病,此類疾病相互影響;當然也有部分疾病相關性不強[1]。年齡在60歲以上的慢性病患者常見同時罹患多種疾病(指2種及以上疾病),統計顯示約46%的老年慢性病人患2種以上疾病。多種疾病共存下,如果得不到及時、規范的治療,將會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同時可導致患者壽命縮減。老年人多種慢性病共存,往往病程漫長,疾病久治不愈,病情復雜,治療難度較大,加之老年人行動不便,就醫困難、就醫不及時就成為突出問題 。
相較于傳統醫學治療模式,社區醫療機構的全科醫療強調以患者為中心,以健康促進和健康維護為目標,為患者提供多維度醫療服務。在治療過程中從每一個患者個體出發,爭取患者家庭支持,考慮其經濟狀況及疾病情況,采取綜合措施進行治療。在本研究中,將我院所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社區衛生服務站簽約服務的老年多發慢性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分析不同模式對患者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對象選自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就診的患者。共納入160例需要持續藥物維持治療的,老年多發慢性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性患者88例,女性患者72例。隨機數字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兩組患者各80例,患者年齡在60~82歲,平均年齡(74.45±4.05)歲。疾病類型:糖尿病、高血壓、腦卒中、冠心病,或伴有血脂異常。所有160例患者都患有上述2種或以上疾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入組的患者均滿足老年慢性病疾病診斷標準,并經過患者知情同意。將精神疾病、腫瘤患者排除。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社區醫院采取常規醫療模式,自行決定就診的時間、次數等。患者來就診時根據病情分診到各專業科室,醫護人員必需積極解答患者的問題,為患者提供用藥指導及臨床治療。
觀察組,為患者采取全科醫療模式,有如下幾個方面:①健康管理:經患者知情同意,確保依從性。與患者簽訂服務協議,建立健康檔案,每月進行1次電話隨訪,提供健康咨詢服務,掌握患者健康狀況及相關疾病情況,進行用藥、生活方式及膳食指導。②健康教育:定期組織患者參加健康講座及觀看健康視頻,讓患者了解更多疾病知識,遵從更健康的生活方式。③疾病預防及治療:將疾病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作為總原則,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制定相關的診療方案。能夠及時發現重癥患者,盡快將患者轉送醫院本部進行專業治療。對于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定期進行血糖、血脂、血壓等檢測,進行必要的藥物調整。更加有效控制血糖及血壓,向患者解釋血壓及血糖控制的意義,避免發生高血壓、糖尿病引起的急性重癥并發癥,如高血壓腦病、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等危及生命的并發癥。
兩組觀察隨訪時間均為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疾病治療的有效率:顯效,患者慢性病危險指標恢復到正常水平,未發生嚴重并發癥;有效,患者慢性病危險指標有一定降低,癥狀有一定改善;無效,患者慢性病危險指標未降低或持續增高,或發生嚴重的危及生命的并發癥。②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三項指標。使用社區醫院滿意度調查問卷,其中包括診療服務、健康指導、穿刺服務、服務態度等。共計100分,90分以上代表非常滿意,60~89分代表滿意,59分以下代表不滿意。③患者生活質量(SF-36)改善情況:通過該量表調查患者在接受醫療服務6個月后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軀體癥狀改善及精神健康狀況。
1.4 統計學處理
選擇統計學軟件SPSS22.0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標準差(±s)表示,t值檢驗,計數資料概率%表示,卡方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組間疾病治療有效率對比
觀察組疾病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組間醫療服務滿意度
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組間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我國人均壽命不斷提升,人口出生率不斷降低,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時代。在一項人口普查中,我國老齡人口已經突破1.9億大關。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鼓勵生育,及20世紀80年代后期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疊加,使我國老齡人口具有獨特的特點,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快,增長速度超過世界其他國家。家庭空巢化特點比較明顯,我國高齡人口數量龐大,占據老年人口的12.5%,家庭空巢化達到50%[5]。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傳統大家庭的生活方式徹底發生變化,空巢老人數量不斷增多。老年人是慢性疾病的主要群體,需照護及護理的老年人數量逐漸增多,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對社會各個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老年醫療服務的價值凸顯。對此,政府應當積極完善老年人醫療保障服務,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社區醫療機構下沉,這不僅是國家的重大責任,也是醫療保健服務公平性的體現。讓老年人在社區醫院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尤其是對于老年多發慢性病人,得到及時預防治療,控制病情發展,可以很大程度上防止發生危重病情出現,減少住院治療率,避免了因重癥搶救發生的大額醫療費用,從而節約醫保基金費用。可以制定適當的機制,對困難老年病人給予補助,增加社會效益。76DC8BB2-F14D-4983-BB85-CE712FA452C5
在本研究中,針對老年慢性病患者采取不同的醫療服務模式所得到的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全科醫療模式在社區醫療服務實踐中取得較好效果,明顯優于傳統的診療模式。從治療有效率、患者滿意度、生活質量改善等多維度評價,與傳統診療模式對比,均有顯著提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全科醫療模式對慢病患者全方位負責,作為一種針對性的治療模式,充分彰顯以患者為中心。從單一治療疾病,轉換成對患者的疾病治療、心理疏導及人文關懷等多方面的綜合醫學模式,患者的家庭支持度及家庭滿意度也有明顯提升,患者家庭及子女同時接受健康教育及健康管理,對于疾病預防會有一定作用。所以,全科醫療模式應該在社區醫療機構中全面推廣使用。
綜上所述,在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背景下,全科醫療模式在社區醫院應用,能夠為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全方位醫療服務,幫助老年人控制慢性病進展,避免患者發生嚴重的并發癥,降低患者入院率,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提升老年人在醫療服務中的舒適感及幸福度,同時節約醫療費用,具有較高的社會效益,能夠助力我們的國家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參考文獻
[1]豆麗園,黃娟,葉森,郭理想.社區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治療負擔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21,24(13):1671-1675.
[2]鄒妙麗,雷仕聰.我市老年保健工作中醫養聯合體老年綜合評估網絡化管理系統的構建[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0,28(16):65-66.
[3]梁俊峰,李婷.在健康老齡化的道路上積極探索——來自山東省泰安市強化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的報告[J].人口與健康,2020,(05):26-29.
[4]王艾瑩.全科醫療團隊健康管理模式用于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臨床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14):187.
[5]昝日晨.構建“醫院—社區—居家”聯動的醫養結合健康養老模式研究[J].住宅與房地產,2020,(03):51.
[6]柳麗紅.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養結合”模式的實踐探討——以北京市A社區老年養護院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9,(18):46-47+58.
[7]李紅霞.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39):296+301.
[8]王友俊,沈新秀.探究老齡化背景下老年人群社區康復服務中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12):184+186.76DC8BB2-F14D-4983-BB85-CE712FA452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