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撰_編輯部
沒帶個“+”號的app,現在怕是不存在了——這并不是趕時髦隨大流的心態造成的同質化,而是“+”確實便利而實用。加好友加群可以是“+”,發布內容也可以是“+”,甚至這個“+”的符號還可以靈活多變,心形或五角星是加收藏,大拇指是點贊,甚至根本沒按鍵,無意間按住屏幕的時間稍微長一點你就自動“+”上了。因為直接關乎app的各項指標,所以為了積極的結果,如何把這個“+”安排出一個合適的形狀和位置,也就成了運營中的一個不可小覷的細節。

所謂“加量不加價”已是過時的籠統概念和營銷口號,如今的“加量”與“加價”是商家下功夫做文章的重中之重——加5元換購的雞腿、加1元換購的茶葉蛋;加冰有去冰、少冰、正常冰;加糖有微糖、三分糖、五分糖、七分糖;滿二十五減三,滿五十減十,第二杯半價,買三杯贈一杯……一切只為消費者在形成“劃算”的印象并滿足占到“便宜”的心理后,能心甘情愿地掏腰包。

關于年齡,我們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人到了什么樣的年齡,就該去做什么樣的事情。
18+,你該去上大學了;25+,你該結婚了;30+,你該生個孩子了……什么年齡就該做什么事,看上去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實則是用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強行要求自己跟上同齡人的節奏。事實上沒有人的節奏是一樣的,而年齡也只是一個人細胞增長的時間,不能成為自我設限的理由。最好的時光,不是18歲的稚嫩,也不是30歲的成熟,而是任何年齡,任何階段,都能做好當下的自己。

尿常規3個“+”,尿糖4個“+”,血糖3個“+”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的真理性,愈深入中年愈顯得顛撲不破。當然,并不是所有體檢單上的“+”都意味著隱憂,某些表示抗體檢測陽性的“+”就是好事。總之身體的一些生理指標的變化,引發關于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思考,是很多人開始給自己做減法的起點。值得思考的倒是,這個減法的“起點”會不會(被)設置得太遲?它又是否,只能是做完加法之后的選擇?

風靡一時的“喜提體”原本源自微商,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調侃的人“提”不到的。新一代職場人似乎更有反內卷的勇氣,他們拒絕加班、排斥996,但是否也有直面生活的能力?還有待觀察。但無論如何,對國家和個人來說,就業都是大事,法律必須給出保障。如果員工非自愿離職,用人單位要依法一次性支付經濟補償金“N+1”。“喜提N+1”之后的人生,也許仍然一地雞毛,還是要繼續嚴肅以待的(握拳)。

2014年,“眾籌”一詞首次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眾籌模式被央視《新聞聯播》頭條播報,從此被更多人熟知。“眾籌”顧名思義,就是利用眾人的力量,集中大家的資金、能力和渠道,提供一種社會援助。通過眾籌,可以讓更多有想法、有夢想的人去創業,去造福別人,為社會創造價值,充分發揮著1+1>2的力量。在這項事業里,每個人都是正向的1份子,當然其中也不乏懷疑的聲音,眾籌到底是為夢想買單,還是為利益買單?比如某眾籌平臺上市引發網友熱議。當大眾的善良和愛心被消費,產生信任危機,在所難免。

“后期加雞腿”“攝影師加雞腿”“文案加雞腿”……廣泛存在于網絡評論中的“雞腿”獎勵就如同“秀兒”一樣是網友們對于精彩演繹的獨特贊許,但與稱呼意義上的“秀兒”不同,“雞腿”更像是一種情境上的設定——表現出色,盒飯加菜,以資鼓勵,評論仿佛就有了老板評定待遇的風范底氣。相對的,加是獎勵,減就是不滿,如果是不盡人意的表現,“加雞腿”也就會變成清一色的“雞腿沒了”。

網絡游戲最主要的樂趣之一,就是組隊打副本或團戰,因此在講究隊伍配合前,首要條件是要能湊足人數,但手機與平板電腦的屏幕和對話框本就大小有限,時間緊迫也讓人不想在打字上花太多工夫,于是最簡練醒目的“+1”就成了約定俗成的慣用語,用途自然也就不局限于網游“開黑”。發起一個聚餐的號召,就會有一群人跟進“+1”;對某個觀點表示認同或反對,找好陣營就可以用“+1”報到;拼團搶折扣,就要從“+N”不斷倒數到“+1”……“+1”可謂是當下最迅速有效的表態方式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