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岑
(包頭市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外科,內蒙古 包頭 014030)
近年來,肺癌的發生率持續上升,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屬于常見的肺癌種類,對患者的身心健康與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影響[1]。臨床通常應用手術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治療,其中小切口開胸肺葉切除手術可改善早期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會引發許多創傷,并發癥發生率較高,患者預后不佳。隨著胸腔鏡微創技術的發展,胸腔鏡手術已被應用到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治療中,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具有微創、失血量較少、恢復較迅速等優勢,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2-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對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內蒙古包頭腫瘤醫院收治的60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A組和B組,各30例。A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33~71歲,平均(52.80±14.93)歲。B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34~70歲,平均(52.04±13.3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腫瘤外科學》[4]中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相關診斷標準;符合手術適應證者;預計生存期6個月以上者;臨床資料完整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嚴重感染者;患者存在其他臟器疾病;精神、認知方面存在異常者等。本研究已通過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A組患者采用小切口開胸肺葉切除手術:對患者實施氣管插管全麻,并輔助其處于健側臥位,于第5、6(或是第6、7)肋間作一20~25 cm切口,順肌纖維方向對胸壁肌逐步進行切開,借助肋骨撐開器對肋骨進行撐開,然后對出現病變的肺葉實施切除,全方位地對淋巴結進行清掃,放進引流管,撤回撐開器,實施縫合。B組患者采用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對患者實施氣管插管全麻,并輔助其處于健側臥位,于腋中線的第7、8(或是第8、9)肋間作一個觀察孔2~4 cm,于肩胛下角線第7、8(或是第8、9)肋間作一2~4 cm切口,將其作為副操作孔,于腋前線、鎖骨中線間的第4、5肋間作一2~4 cm切口,將其作為主操作孔,對胸腔進行相應的檢測、觀察,以全方位地掌握腫瘤所處部位、大小等,通過主操作孔把分離鉗、卵圓鉗送至胸腔,對主操作孔中的皮膚進行撐開,于胸腔鏡下由上至下、由前至后對發生病變的肺葉進行切除,并對縱隔淋巴結、肺門實施清掃,放進引流管,實施縫合。
1.3 觀察指標①記錄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包括下床活動時間、失血量、住院時間、鎮痛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免疫功能,于術前、術后第3天采集兩組患者空腹外周血3 mL,采用流式細胞分析儀檢測CD3+、CD4+、CD8+百分比,并計算CD4+/CD8+比值。③比較兩組患者疼痛改善情況,于術后第1、2、3、4、5天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5]評估兩組患者疼痛情況,分值范圍0~10分,0分為沒有出現疼痛感,10分為出現十分劇烈的疼痛,分數越高疼痛越劇烈。④比較兩組患者術后5 d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肺復張不良、傷口感染、肺炎、心律失常。

2.1 手術相關指標B組患者失血量少于A組,下床活動時間、鎮痛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2.2 免疫功能與術前比,術后第3天兩組患者CD3+、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均降低,但B組高于A組;A組患者CD8+百分比升高,B組患者降低且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比較
2.3 VAS評分術后第1至5天,兩組患者VAS評分呈降低趨勢,B組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分)
注:與術后第1天比,#P<0.05;與術后第2天比,△P<0.05;與術后第3天比,▲P<0.05;與術后第4天比,□P<0.05。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
組別 例數 術后第1天 術后第2天 術后第3天 術后第4天 術后第5天A組 30 5.08±0.36 3.64±0.12# 2.99±0.11#△ 2.41±0.21#△▲ 2.27±0.12#△▲□B組 30 4.31±0.27 2.89±0.08# 2.21±0.05#△ 1.73±0.02#△▲ 1.48±0.03#△▲□t值 9.372 28.483 35.357 17.656 34.982 P 值<0.05<0.05<0.05<0.05<0.05
2.4 并發癥術后第5天B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對化療、放療的敏感性不夠理想,因此手術是臨床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較為常用的方法,其利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預后[6]。小切口開胸肺葉切除手術是一種根治性切除手術,該術式可改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是該術式所引發的各類創傷會使患者的抵抗能力、免疫能力降低,較易引發感染,術后安全性不高,因此臨床需尋求能夠減少機體創傷的其他手術方法。
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是借助內鏡器開展手術,該術式切口較小,無需對胸壁中的各層肌肉進行切斷,且無需應用撐開器對肋骨進行強行性撐開,能夠保護神經、肌肉等,并減少患者術后的疼痛感[7]。同時,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所引發的各類創傷較少,其手術視野十分清楚,利于醫師進行手術操作,不易對周圍各組織造成傷害,對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抵抗能力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利于促進患者盡早恢復[8]。本研究中,與術前比,術后第3天B組患者的免疫功能水平優于A組;術后第1至5天,B組患者VAS評分均低于A組,表明兩種術式均會對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對患者的免疫功能影響較小,患者的疼痛程度較輕,利于患者術后恢復。
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切口較小,因此對呼吸功能等肋間各個組織、神經所帶來的影響較小,且在胸腔鏡的清晰觀察下,不易對周圍組織造成損傷,可減少患者失血量,利于患者術后恢復,減輕患者疼痛感,因此術后患者的下床活動時間、鎮痛時間、住院時間較短[9-10]。本研究中,B組患者失血量少于A組,下床活動時間、鎮痛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A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A組,表明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可改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癥狀,患者的失血量較少,利于患者術后盡早恢復,縮短下床活動時間、鎮痛時間、住院時間,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安全性高,利于患者預后。
綜上,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可改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癥狀,患者的疼痛程度較輕,失血量較少,下床活動時間、鎮痛時間、住院時間均較短,對免疫功能的影響較小,術后安全性高,利于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