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玨,劉益飛,吳 勝,沙 鈺,卞婷婷
(1.靖江市人民醫院病理科,江蘇 泰州 214500;2.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病理科,江蘇 南通 226001)
胃上皮內瘤變是上皮腫瘤發生惡變前的一種臨床狀態,是一種癌前病變,主要表現為細胞形態學發生改變,細胞多形性,細胞排列方式發生改變,出現異常核分裂相,遺傳物質也出現基因克隆性改變,具有侵襲性。目前臨床上診斷胃上皮內瘤變常使用胃鏡活組織檢查,其是通過機體的病變部位或可疑病變部位采取少量組織進行冰凍或常規病理檢查,但有研究指出,部分病例的術后病理和術前活檢病理學上有很大差異,且術后升級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預后[1]。內鏡下切除病理診斷是通過內鏡取活組織進行病理檢查的一種方法,由于內鏡下肉眼形態判斷與疾病本質存在不一致性,故選擇活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可一定程度上提高確診率[2]。本研究旨在探討胃上皮內瘤變內鏡下切除病理診斷與胃鏡活組織診斷的價值與差異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靖江市人民醫院接收的140例胃上皮內瘤變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84例,女性56例;年齡21~76歲,平均(53.1±1.9)歲。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消化內鏡活組織檢查與病理學檢查規范專家共識(草案)》[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臨床資料信息完整者;無胃鏡檢查禁忌證者等。排除標準:存在認知障礙者;妊娠或哺乳期者;合并患有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等。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胃鏡活組織診斷:所有患者均于術前進行胃鏡活組織診斷,常規內鏡下操作,用食管碘染色,觀察未著色區域,選取未著色區域進行活檢,活檢后在濾紙上平鋪標本,對標本予以中性甲醛進行固定,包埋,切片,HE常規染色。內鏡下切除病理診斷:所有患者均接受內鏡下切除術,對患者病變部位進行切除后送檢,方法同上。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內鏡下切除和胃鏡活組織檢查低級別胃上皮內瘤變、高級別胃上皮內瘤變、早期胃癌的準確性,診斷標準:低級別胃上皮內瘤變:細胞異型性改變,基本無異常核分裂相,病變累及上皮的2/3以內。高級別胃上皮內瘤變:細胞異型性改變,可觀察到異常核分裂相,病變累及到黏膜層,但是沒有侵及到基底膜。早期胃癌:細胞異型性改變,出現較多異常核分裂相,病變累及到上皮全層,并突破基底膜,向深部組織浸潤。②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胃鏡活組織檢查和內鏡下切除病理診斷差異的因素。③分析影響胃鏡活檢組織檢查的Cox回歸分析結果。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顯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病理檢查結果準確性內鏡下切除病理診斷低級別胃上皮內瘤變、高級別胃上皮內瘤變、早期胃癌的診斷結果準確性均為100%,均高于胃鏡活組織檢查的66.7%、86.5%、74.4%,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理檢查結果準確性對比[例(%)]
2.2 胃鏡活組織檢查和內鏡下切除病理診斷差異的影響因素病灶直徑和黏膜充血是影響胃鏡活組織檢查和內鏡下切除病理診斷差異的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2。

表2 胃鏡活組織檢查和內鏡下切除病理診斷差異的影響因素[例(%)]
2.3 影響胃鏡活檢組織檢查的Cox回歸分析結果經Cox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胃鏡活組織檢查與內鏡下切除病理診斷的差異影響因素為病灶直徑、黏膜充血,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影響胃鏡活檢組織檢查的Cox回歸分析結果
2.4 胃上皮內瘤變內鏡下切除病理診斷與胃鏡活組織診斷典型病例分析
圖1.患者A,男,56歲,疑似胃上皮內瘤變。病理確診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上皮結構和細胞學異常擴展到上皮的上半部,乃至全層。

圖1 胃上皮內瘤變病理診斷結果
圖2.患者B,女,44歲,疑似胃上皮內瘤變。胃黏膜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病灶直徑≥3 cm、伴有潰瘍、具有典型低分化癌特點,且多為進展期癌,易伴發淋巴結轉移。

圖2 胃上皮內瘤變胃鏡活組織診斷結果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例如作息不正常,經常食用刺激胃的食物,導致胃上皮內瘤變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胃上皮內瘤變是指上皮出現異常增生,細胞、分化、增生的異常。上皮異常增生表現為上皮基底細胞極性消失;出現一層以上的基底樣細胞;上皮層次紊亂;有絲分裂相增多,可見少數異常有絲分裂相;細胞多形性;細胞核漿比例增加;細胞核濃染;核仁增大;細胞黏著力下降[4]。
胃上皮內瘤變分為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和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這兩種病變均未侵破基底膜,當病變突破基底膜即界定為胃癌。低級別的胃上皮內瘤變癥狀輕微,病情進展速度緩慢,僅有少部分可發展為胃癌,高級別的胃上皮內瘤變病情進展速度較快,絕大部分患者進展成胃癌[5]。一般情況下,低級別的胃上皮內瘤變不需要進行特殊處理,如果存在消化道癥狀,可以給予護胃措施,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如果沒有出現消化道癥狀,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飲食,忌辛辣食物,多食易消化的食物,定期去醫院復查,觀察病情的發展情況。高級別的胃上皮內瘤變要及時進行手術切除,防止病情進一步進展造成嚴重后果。因此及時準確的判斷疾病的類型可以幫助醫師制定出下一步的治療方案,及時給予治療可以阻止疾病的進一步發展,對患者的具有較大的意義[6]。
臨床上常采用內鏡下切除病理診斷和胃鏡活組織檢查診斷。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內鏡下切除病理診斷的診斷結果準確性顯著高于胃鏡活組織檢查,提示內鏡下切除病理診斷的準確度與胃鏡活組織檢查相比具有顯著優勢,其原因在于胃鏡活組織檢查是在胃鏡的觀察下取出部分組織進行檢測,等待檢測結果出來后對患者進行治療。內鏡下切除病理診斷是在內鏡的輔助下,可以清楚直觀地看到胃部形態和病變位置,對其切除后進行檢測。與胃鏡活組織檢查檢查相比,醫師通過胃鏡觀察到的視野比較狹窄,具有局限性,有一定的盲區,同時胃鏡下操作不方便,并不能保證準確找到病變位置[7]。當病灶直徑較大,黏膜處于未充血狀態時,準確率較高,但是當病變直徑<2 cm,黏膜充血遮擋視野,選取的活檢病理組織偏離病變組織的聚集區,則檢測的準確性就顯著下降。使用內鏡下切除病理診斷方法可以避免以上弊端,電子超聲內鏡探頭可以獲得清晰的視野,對可疑部位進行多次取材,提高其準確性。而王尚凱[8]研究報告中進一步表明,與內鏡活組織檢查對比,內鏡切除標本病理診斷在胃上皮內癌變中檢查可靠性較高,且其病理結果更突出病理組織學診斷,具有較高實用價值。同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病灶直徑和黏膜充血是影響胃鏡活組織檢查和內鏡下切除病理診斷差異的因素;經Cox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胃鏡活組織檢查與內鏡下切除病理診斷差異的影響因素為病灶直徑、黏膜充血,表明病灶直徑和黏膜充血是影響胃鏡活組織檢查和內鏡下切除病理診斷差異的因素,這與王濤等[9]研究結果一致,其研究表明,腫瘤最長徑>2 cm和不同病灶潰瘍程度下胃鏡活組織檢查結果準確度差異顯著。
綜上,胃鏡活組織檢查具有一定漏診率,易受病灶直徑與黏膜出血的影響,而內鏡下切除病理診斷的準確度更高,對診斷胃上皮內瘤變具有較高的價值,可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