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斯,鄧飛
(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 410131)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政元素可以使學生在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思想道德素養,并深植濃厚的文化思想理念,培養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在專業課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可以讓學生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吸收養分,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并且有利于學生在歷史文化中發現學科的重要性,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促進專業課的學習[1]。因此,在專業課堂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是切實可行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高職電類專業課注重實踐操作、技術方法,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與專業課結合并在專業課中進行滲透,關鍵問題是能夠深入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政教育元素,并準確找出傳統文化和學科知識教育的融入方式和融入點[2]。該文以電類專業課《水電站電氣設備運行》為例,進行分析探討。
《水電站電氣設備運行》課程是水電站電氣設備及自動化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課程內容根據職業崗位能力要求劃分學習情境,見表1。
根據崗位能力分析、專業標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梳理出任務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及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職業態度,安全生產的職業意識、樹立民族自豪感和專業自信心的意識等素質目標。通過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助力達成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按照《中庸》中知行合一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進行設計,博學指學習要廣泛涉獵;審問指有針對性地提問請教;慎思指學會周全地思考;明辨指形成清晰的判斷力,得到結果;篤行指用學習得來的知識和思想指導實踐。學習、問詢、思考、辨析及最后的實踐行動,符合學習規律,適合工科專業課程教學,同時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教育思想無形中滲透在教學全過程[3]。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1)博學。
課前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學情分析提供學習任務,同時將對應智趣學習卡片、微課件、任務書、討論主題等資源發布到學習平臺,學生自主進行廣泛的基礎學習。學生在自學后需要完成反饋測試,測試掌握知識點情況,同時參與課前討論,思考問題[4-5]。
(2)審問。
通過教師課前學習測試結果、精心設計的課前討論主題引導學生發現的問題、課前學習過程中學生表達的疑問等渠道同時結合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問題,課中提出需要解決的針對性問題。
(3)慎思。
思考解決審問環節提出的問題,思考的問題有電氣設備結構特點、運行維護原則、操作方法等,期間借助仿真軟件等教學手段、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學生去思考,去動手、去解決,讓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的參與課堂并深入課堂解決問題。
(4)明辨。
所謂學越辯越明,通過前面幾個環節的學習,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點技能點進行梳理、總結,教師補充歸納,為后面的實踐做鋪墊[6-8]。
(5)篤行。
前面的教學環節學生已經掌握了相應知識點,紙上談兵終覺淺,將前面所學內容運用于實踐,利用實訓條件進行實際操作,對電氣設備進行運維。
在整體教學過程中加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起合理的、科學的教學體系,將中華傳統文化元素潛移默化的浸入到課程教學模式中,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正確思維方式。實踐證明,通過“學問思辨行”的教學模式,學生能更好地達成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

表1 課程內容分析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中的詩詞文化、儒家圣賢文化都是課程思政好的素材,這些文化中蘊含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質,因此,加強中國傳統文化資料收集,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挖掘,找到與課程教學內容的契合點,將傳統文化與學生所學專業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對傳統文化傳承、學生思想素質提升、專業課程教學都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1)《左傳》——“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生活安寧時要考慮危險的到來,考慮到了危險就會有所準備,事先有了準備就可以避免禍患。這是左傳中“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中傳達文化意義,我們在學習廠用電這個知識點的時候,由于廠用電的重要性,我們在考慮它的引接時,就要考慮到備用情況,有備無患。因此在講解明備用、暗備用的知識點時,融入與之契合的文化精神,既很好理解備用概念又告誡了學生工作生活中克服麻痹思想,做好充分準備,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素質目標。
(2)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詩人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清晨早起下地鏟除雜草,夜幕降臨披著月光才回家。通過對古詩詞的分析,巧妙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每天早出晚歸的種豆,地里草長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卻稀稀疏疏的[9-10]。從而得出詩人會寫詩但沒有掌握種豆的科學方法,從而不能很好地種好豆子。在學習電氣設備巡視這個知識點的時候,我們的巡視設備有巡視周期,次數多而繁瑣,通過這個詩文,告訴學生,電氣設備巡視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巡視周期,掌握科學家的方法更為重要,否則花了時間不一定能有效果,發現不了設備的缺陷和隱患,進而培養學生注重科學的方法的素質目標。
(3)歐陽修——“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這句話說的是人做事常常因為不注意細節而失敗,在配電裝置這個知識點中,最小安全凈距是在這一距離下,無論在正常最高工作電壓或出現內、外部過電壓時,都不致使空氣間隙被擊穿,也是保護安全的最小凈距,如果小于這個距離哪怕1 cm,都有可能出現重大的事故,因此小細節對于我們強電來說尤為重要,通過分享歐陽修的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讓學生加強對于細節的重視,同時培養安全謹慎的素質目標[12-13]。
(4)陳子昂——《和陸明府贈將軍重出塞》。
陳子昂的這首詩雖然表述的是戰士出征,但是其中的“星月開天陣,山川列地營”表達了排兵布陣要按星月分布擺開天陣,據山川形勢排列地營。我們在屋外配電裝置這個知識點中,中型、半高型、高型的配電裝置布置原則和這個排兵布陣的原則一致,都要根據山川地形、原始資料情況,在專業知識和古代傳統文化中找到相同的契合點,推動了中華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加深學生對專業課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5)《道德經》——“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電氣設備運行過程中涉及很多倒閘操作,一個簡單的操作都有十幾二十多步驟,中間任一步驟出線差錯,都有可能危及設備和人身的安全,道德經中老子的“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和“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莊子中的“謹慎能捕千秋蟬,小心駛得萬年船”以及韓非子的“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都表達了科學嚴謹、安全生產的重要性,通過將這些優秀的文化精神與課程內容有機聯系,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職業態度,安全生產的職業意識。
中國在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中積累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內涵和道德理念,很多都是課程思政的好的素材也蘊含了成熟的教學模式。將傳統文化融入專業課教學中,采用“博學—審問—深思—明辨—篤行”的知行合一的教學過程,同時根據專業課內容的特點,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思政元素,不僅可以豐富專業課教學內容,加深專業課中知識點技能點的理解,更能將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潛移默化的通過不同形式傳遞給學生,在專業課中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同時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