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嘉俊
前些日子,整理舊物,一本24年前的《新聞愛好者》雜志上的一篇文章,喚起了我對一則輿論監督報道的回憶。這篇文章是時任鄭州大學新聞系主任項德生教授在1997年第5期《新聞愛好者》“好稿評介”專欄里,發表的《特色鮮明表述科學—讀消息〈康店村部分農戶被迫貸款交提留〉》。稿件不長,摘錄如下:
優秀新聞作品為什么不同凡響。引人入勝呢?首先是或主要是因為作品所反映的新聞事實“出類拔萃”,非同一般。說準確點,就是新聞事實既重要又新鮮,既有代表性又特色鮮明。康店村農民負擔仍然過重,這是有代表性、很有分量的新聞話題;康店村村民因負擔過重,被迫貸款交提留,這是很有“特色”的新聞事實。新聞事實因其重要,有代表性,就有普遍意義,有公開傳播的社會價值;因其“特色”突出,與眾不同,才那樣引人注目。古今中外的新聞佳作,都是因為抓住了這樣的事實,才成為傳世珍品的。農民負擔過重,是農村一直存在的普遍現象,但嚴重到貸款交提留,實在少見。“少見多怪”,讀者的眼光肯定會停留下來,看個究竟,弄個明白。康店村的部分農戶怎么會被逼到貸款交提留的地步呢?消息說。“收秋種麥時。干部說土地大調整。提留交不夠者不給分責任田”。一般農民分不到土地。“耕者無其田”了。后果不堪設想,貸款交提留不失為一條出路。但是若問,沒有門路貸款又當如何呢?消息說,有的就“拖家帶口,遠走他鄉”,可能是去打工了。讀這樣的新聞,越讀越沉重。思考一系列相當嚴重的問題。
新聞佳作不僅在于抓取社會生活中的尖銳問題,而且在于全面科學地表述這些問題。康店村五十多戶人家,1996年被迫貸款交提留的只有4戶。不到農戶的十分之一。如果我們的新聞舍棄了這4戶。就舍棄了貸款交提留的事。或者即便提起,也不當作新聞中最新最重要的事實加以表述,那么,這篇新聞當然會黯然失色,失去應有的吸引力和信息量。但是,如果我們的新聞只盯住這4戶人家。只盯住貸款交提留這一事實,必然會失于片面,對人們的認識產生誤導,似乎貸款交提留已成為普遍現象。孤立地觀察和表述新聞事實,往往會把新鮮事變為獵奇,把突出特色變為以偏概全。消息《康店村部分農戶被迫貸款交提留》,正確表述了4戶與50戶的關系。消息在陳述了4戶農民貸款交提留的主要事實后。接連回答了讀者自然關心的兩個問題:一是“這里的農民負擔有多重”?原原本本列出了1996年度提留一覽表。共提留27項,人均184.9元,遠遠超過國家政策規定的標準,用有力的事實說明這里農民負擔實在是重。為“貸款交提留”出現在這里做了一般性鋪墊。二是回答“村民為何貸款交提留”。列舉了這里收取攤派所采取的強制性措施,說明這里產生“貸款交提留”的極端現象。有本地的特殊原因。兩個問題一回答。讀者對“貸款交提留”現象的性質和前因后果,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避免了由此可能產生的誤解和曲解。在消息的最后,以記者和鎮長對話的方式,又交代了兩個背景:一是這個鎮是省內外著名的先進單位,人均收入和財政收入相當高:二是鎮長對農民負擔重顯得習以為常。這可以說是深化主題的點睛之筆。它告訴讀者:不能以工作先進為由,加重農民負擔,至今收入高的地區農民貸款交提留。收入不高的地區政策不落實。農民又該如何呢?這就是讀了這篇新聞之后反復尋味,心里久久不能平靜的原因了。
很榮幸,筆者的這篇消息稿件能入項德生教授的“法眼”。
一、稿小,主題不小這篇900多字小稿的寫作背景是這樣的——1996年12月初,編輯部接到汝南縣老君廟鎮康店村村民的投訴,反映當地名目繁多的額外攤派提留使他們不堪重負。
農民負擔無小事!接到投訴后,編輯部派我去實地采訪,調查核實相關情況。12月8日,在汝南縣老君廟鎮康店村一組,找到了向銀行貸款2000元上繳鎮、村攤派提留款的周文志、朱怒、王喜、王良等4位農民,核實相關情況后,決定就農民負擔問題擴大采訪范圍,主要圍繞上面項教授著重指出來的那兩個問題一“這里的農民負擔有多重?”和“村民為何貸款交提留?”
“這里的農民負擔有多重?”用事實說話。時任第一村民組會計的劉毛提供了1996年度提留一覽表(見下表),并加蓋了他自己的印章:
村民為何貸款交提留?又采訪了幾戶農民。72歲的朱清元說:“一組有237口人,50多戶,人均2畝地。近兩年時旱時澇,收成不好,只能勉強維持生活。今年麥季,陰雨連綿二十多天,麥子發芽霉爛。受災后負擔不僅沒減,攤派反而像個無底洞。收秋種麥時,干部說土地大調整,提留交不夠者不給分責任田。這樣無余糧可賣的農戶只能貸款交提留。”村民馬玉林說:“提留讓人愁,罰得人心直打顫。如種煙葉,不種煙葉罰,種不夠面積罰,種夠面積完不成產量也罰。有四五戶因交不起提留、罰款或種地不劃算,拖家帶口遠走他鄉。”
在搞清楚上述兩個問題之后,編輯部又補充了一個問題——對統籌提留國家有何政策?記者電話采訪了省政府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同志: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剛剛發布的《關于在農業豐收的形勢下認真做好當前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規定,農民負擔應控制在上年人均純收入的5%以內,這5%包括鄉(鎮)統籌的教育、計劃生育、優撫、民兵、鄉村道路費用及村提留的公益金、公積金、管理費共8項費用。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該《通知》是國務院辦公廳于1996年12月4日正式發布的。12月8日,新華社發了通稿。當天夜里,正在汝南采訪的記者在賓館看《新聞聯播》時就注意到了。之所以要再次電話采訪省農監辦工作人員,主要是為了再次強調該消息的權威性和可信度。12月13日,稿件《二十七項提留
四點三萬元攤派(引)康店村部分農戶被迫貸款交提留(主)》在《河南日報》(農村專版)頭版頭題刊發,同時,在一版二題配發了新華社通稿《國務院辦公廳通知要求豐收后防止加重農民負擔》,而且,還在旁邊配了一幅漫畫《邊走邊談》:一干部模樣的人一邊讓一老農背著走在泥濘的路上,一邊大言不慚地說:“老大爺,咱們是來做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這幅漫畫和文末老君廟鎮鎮政府的表現如出一轍,說到農民負擔重,鎮負責人顯得習以為常,可講起老君廟鎮的政績來卻如數家珍:“去年財政收入250萬元,今年超過這個數沒問題。老君廟鎮是省中州名鎮、鄉鎮之星,在義務教育、農機、文化、工商、財政等方面是省或全國掛上號的達標單位。”
二、稿小,反響不小
雖是一篇不長的輿論監督稿,但反響卻大得很。
——省委省政府領導很重視。時任省委副書記范欽臣同志當天就在報紙上批示:“請以祥同志迅速安排查處。”分管農業的時任副省長張以祥當即在范書記批示后批示:“請省農辦會同地區農監辦立即調查處理。”
——相關部門行動很迅速。省政府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駐馬店地區行署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第二天就組成聯合調查組赴汝南縣進行調查。汝南縣委立即召開常委會議,決定由縣委一位副書記牽頭,組織紀檢、監察、農監辦等部門配合省、地調查組,深入到康店村對《河南日報》(農村專版)報道的農民負擔情況逐項逐戶調查核實。據聯合調查組查實,該鎮在1996年征收鎮統籌、村提留款時,另外加項收取54.7萬元的有償服務款。僅該鎮康店行政村加碼加項就多提121254元,人均49.51元。因負擔過重,使該村第一村民組4戶農民貸款上交了鎮統籌、村提留和有償服務款。
——相關處罰很到位。1997年1月13日,汝南縣委決定,對巧立名目、加重農民負擔的老君廟鎮黨委書記郭長安,免去其鎮委員會委員、書記職務,并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給予老君廟鎮鎮長趙公明,老君廟鎮康店行政村黨支部書記夏中賢、村委會主任劉明華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對康店行政村在1996年加碼加項向農民多提的121254元(人均49.51元),如數退還農民。同時,由老君廟鎮向所轄村農民退款29.7萬元。時任汝南縣委書記何忠仁表示,查處個別干部,目的是教育更多的干部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并以此為契機,抓好減輕農民負擔工作。
——后續報道很給力。1997年1月14日,記者在跟蹤采訪后,又發表后續報道《巧立名目 加重農民負擔(引)老君廟鎮黨委書記郭長安被免職(主)鎮長趙公明,康店村黨支部書記夏中賢、村委會主任劉明華同時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加碼的提留款已如數退還給農民(副)》,編輯部配發本報評論員文章《加重農民負擔者當猛醒》,評論指出:“汝南縣老君廟鎮鎮村干部無視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規定,巧立名目、加碼加項加重農民負擔,受到嚴厲查處,教訓深刻。該鎮盡管在義務教育、農機、文化、工商、財政等方面是省或全國的達標單位,但有耀眼的政績也沒能免受嚴肅處分,這表明黨和政府對減輕農民負擔的決心和信心。我們應引以為戒。”1997年2月14日,《河南日報》《經濟隨筆》欄目發表記者李蓬寫的評論《慎掏農民腰包》,評論說:在小說《西游記》中,赴西天取經的唐僧,盡管有孫悟空持棒保駕,有觀音菩薩隨時解難,有如來、玉帝及其麾下眾羅漢、眾天兵天將百般呵護,但一路上要吃唐僧肉的妖怪依然不斷出現。在現實農村經濟生活中,不少尚不富裕的農民群眾,盡管有黨和國家關于不準加重農民負擔的政策規定在手,有中央和省委三令五申要減輕農民負擔的指示精神觀照,可一些千方百計要掏農民腰包的人還是不肯罷休。這不,據1月14日《河南日報》(農村專版)報道,最近,又有汝南縣老君廟鎮黨委書記郭長安、該鎮康店村黨支部書記夏中賢等人,因巧立名目,加碼加項加重農民負擔,迫使農民貸款交提留,受到了上級的嚴厲查處……想吃唐僧肉的妖怪,出現一個就會被降伏一個。
三、稿小,意義不小
這篇寫于24年前的小稿獲得了河南省新聞獎一等獎。
雖然放在《河南日報》浩如煙海的好新聞好稿件中,它只能算是一朵不起眼的小浪花。但,敝帚自珍,對于稿件的采寫者而言,回過頭看,還是會有—些感慨與收獲。尤其是后來又做了《河南日報》(農村版)主編以后,再回看這篇小稿件,感慨良多,收獲尤甚。
感慨與收獲一:新聞工作者必須講黨性。黨報的“魂”,即為黨性。堅守黨性,乃為根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堅持黨性原則這一根本原則。采寫這篇稿子的初衷,就是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大政方針,高度關注農民負擔問題。也正因為我們堅守“黨性原則”,才讓這篇小稿發揮出了“尚方寶劍”的巨大作用。前幾年,《河南日報》(農村版)編輯部解讀中央政策,關注全省“三農”工作,助力全面脫貧攻堅戰,報道美麗鄉村建設……每一次策劃、報道,無一不是高舉黨的旗幟,把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也正因為如此,獲得了省領導近百次的批示和表揚。
感慨與收獲二:新聞工作者必須愛百姓。黨報的“志”,就是為民。只有為民,方可立身。馬克思認為,報刊應該“生活在人民當中,它真誠地和人民共患難、同甘苦、齊愛憎”。毛澤東同志強調,黨報是黨的耳目和喉舌,新聞事業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習近平總書記在“8·19”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如何為民?就是要下基層,察實情,解民憂,幫民困。幫汝南縣老君廟鎮康店村群眾鼓與呼如是,后來《河南日報》(農村版)受到中宣部《新聞閱評》點贊、省委書記批示表揚的河南省新聞名專欄《何難幫忙》亦如是。
感慨與收獲三:新聞工作者必須不斷創新。黨報的“氣”,在于創新。唯有創新,方能長久。習近平總書記說,不日新者必日退。就是告訴我們要日日創新、時時創新。前幾年,《河南日報》(農村版)為了融合發展,增強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編輯部抽調精兵強將建了網站、開了微博、辦了官微,并建立了全省駐村第一書記微信群,又將微信和紙媒結合,開辟了第一書記“微信微語”專欄,不僅在媒體融合上邁出了可喜一步,還受到省市領導和廣大讀者的廣泛好評,這正是得益于新聞傳播手段的創新。
以上,就是筆者對這篇小稿的粗淺回憶與思考,但愿能對讀者諸君有所裨益、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