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悠久璀璨,而飲食文化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它既是一個民族物質和精神文明不斷提升的標桿,也是展示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飲食是全人類的生命保障,有強大的驅動力和凝聚力,可作為跨文化傳播的先導。因此,中國飲食文化理應得到重視并進行跨文化傳播,這不僅有利于在世界范圍內推介中國特色美食,提高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力,也有利于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和諧精神和家國情懷的跨文化傳播,提高國家話語權。
由林靜、成應翠編著的《用英語介紹中國美食》(2016年2月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一書,采用案例細化研究法。先特色再拓展,重點突出。全書共七章:第一章講述北京美食,如北京烤鴨、驢打滾等;第二章講述天津美食,如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等;第三章講述西安美食,如岐山臊子面、鍋盔等;第四章講述上海美食,如生煎饅頭、南翔小籠等;第五章講述蘇揚美食,如鴨血粉絲湯、鹽水鴨等;第六章講述浙杭美食,如西湖醋魚、東坡肉等;第七章講述洛陽美食,如洛陽燕菜、胡辣湯等。該書囊括了中國許多省份的特色美食,彰顯了每一種美食背后的故事、哲學、制作方法等文化元素魅力。書中用雙語對照的方式講述中國特色飲食文化,各種菜式的英譯凸顯了中國神話傳說的意境。書中還對各大地方特色菜的淵源和發展進行了詳實梳理,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飲食及烹飪方面的詞匯與句型,不僅拓展了讀者的語言知識面和國際視野,而且更有助于中國飲食文化的堅守、傳承和對外傳播,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以經典美食彰顯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
中國飲食文化凝結了各民族的智慧和技藝,涵蓋了各省、地區名聞遐邇的特色美食?!队糜⒄Z介紹中國美食》一書主要介紹了蘊含著地域文化特色、風土人情、美學價值等深層文化韻味的傳統美食,其中享有盛譽的當數北京烤鴨、杭州東坡肉、陜西臊子面等特色菜。
北京烤鴨因其皮脆肉嫩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被譽為我國國菜。在元、明、清等歷代宮廷中被視為御膳佳品,御膳房師傅采用叉燒和燜爐兩種方式烤制鴨子,成品外脆里嫩,油脂充足,色澤誘人。據傳,明太祖朱元璋每日必食烤鴨。在嘉靖年間,這種美食便從皇宮傳播至民間,眾多烤鴨店掛牌營業,其中廣為流傳的是以叉燒烤鴨為特色的全聚德烤鴨和以燜爐烤鴨為特色的便宜坊烤鴨。叉燒烤鴨是在鴨身上鉆個小口,取出內臟后將開水灌入鴨肚,再系上小口后懸掛在明火上烤,直至鴨皮變得薄酥脆;而燜爐烤鴨則是避開明火,將特制老湯注入鴨膛內,利用爐中余熱外烤內煮至外脆里嫩,既綠色又環保。
陜西岐山臊子面傳承了周禮文化和民間信仰,是岐山人在舉辦宴席或慶祝節日時必備的美食之一,與孝悌文化和各種祭祀規約密切相關。在宴席上,坐席的安排必須遵循尊敬祖宗、孝敬父母和姊弟謙讓的原則。食臊子面時也要遵從既定的禮俗:宴席上盛出的第一碗臊子面會被端去潑倒湯汁,以示對祖先神明的敬畏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食客們只吃面條和臊子而不喝湯汁,剩湯俗稱福巴子,被用來傳承食俊禮的傳統,即剩湯倒回鍋里繼續煮食,喻示著吃剩食沾福氣。
東坡肉被公認為杭州名菜之一,是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的名字而命名的。蘇東坡是有名的文學家和美食家。蘇東坡于宋元祐四年第二次赴任杭州刺史,時年旱災,蘇東坡想方設法籌款,帶領百姓疏通西湖河和鞏固堤壩,從而立下功德。為感謝蘇東坡,百姓紛紛贈送豬肉給他,他將贈肉烤到肉皮焦黃色,再浸泡在溫水片刻后刮去焦糊,用刀切成寬厚的肉塊,配以冬筍、菠菜和作料,大火燒透后改文火燜燒,直至香甜軟糯,裝盤后回贈給百姓享用,百姓感激之余給此贈肉取名東坡肉并代代相傳。
《用英語介紹中國美食》一書所傳承的經典美食實質是對文化禮俗和民族精神的繼承,體現的是中華兒女對舌尖上的家的眷念而家國一體,因此也凸顯了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增強了其文化自信心。
二、以飲食意境講述和諧文化,實現文化傳承
中國飲食是講究意境的,往往體現在食物的色、味、形、名四個方面,四者和諧統一。中國飲食文化崇尚食物與人、自然、社會之和,以求和為準則,以創新為突破點,凸顯以食論家國的治國齊家之道,從而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該書所介紹的特色美食通過飲食意境之美展現了中國飲食中食材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凸顯了中華和諧文化理念。第一,講究色美意境。烹調者注重各種食材的天然色彩搭配,力求彰顯食物烹制的色彩和諧之美;第二,講究味美意境。烹調者采用炒炸、燉煎、蒸煮等十多種烹飪方法,力求食材的膳食平衡和酸甜苦辣成的五味調和;第三,講究形美意境。烹調者通過擺拼或鑲刻等工藝將食材打磨成藝術品。如將土豆切得細如發絲或將南瓜雕刻成孔雀等。食物烹制后根據食材的藝術造型擺盤,保持食物與餐具的和諧統一,凸顯形美和器美的藝術張力;第四,講究名美意境。烹調者常依據典故傳說、菜品意象、地域特色對菜肴進行命名,如東坡肉、蟹粉獅子頭、岐山臊子面等,突出食物與菜名間的和諧美。
岐山臊子面的食材原料、烹制技藝等都傳達出了岐山面食文化中的飲食意蘊。首先,岐山臊子面的食材包含了胡蘿卜、豆腐、黃花菜、木耳和韭菜,凸顯了五色和諧,很好詮釋了五行的和諧共生;其次,岐山臊子面講究面臊分離,面條揉搓成細長薄糯狀,配料切成錯落有致的形態,然后分開烹調直至面條薄筋光,配料臊子酸辣香,湯汁鮮稀汪,調和了酸甜苦辣等各種味道;最后,岐山臊子面的命名結合了地名和食材名,既傳承了地方文化,又直觀形象,食物與菜名達成了和諧統一。
蟹粉獅子頭是最具特色的淮揚菜,對應了揚州四景之一葵花崗,在凸顯飲食意境時也傳承了地方特色文化。首先,蟹粉獅子頭的主食材包括豬肉、青菜心和蟹黃等,配料包括干淀粉、鹽和蔥等,各色和諧搭配;其次,蟹粉獅子頭呈肉圓狀,始于隋朝,別名葵花斬肉。傳至唐代,因烹熟后的肉圓子外層肥肉末已融化,使得內里瘦肉末相對凸出,看似雄獅頭,從而改名為蟹粉獅子頭并流傳至今;最后,蟹粉獅子頭的命名化俗為雅,彰顯了中華獅文化的雄渾,融食材特色和地方景觀為一體。
中國飲食以和為美。在食材方面,強調平衡膳食;在烹調方面,強調五味調和;在擺盤方面,強調菜肴與容器的統一;在命名方面,強調意象與食材的契合。和諧文化需要堅守和傳承。但也處在發展創新的動態之中:飲食理念創新,既能和諧共生,也能兼容并蓄;飲食品種創新,既能膳食平衡,又能綠色養生;飲食藝術創新,既能對稱統一,又能多元現代,真正實現飲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三、以菜名英譯展現民族文化,推動文化傳播
全球化語境下,跨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重要性越發凸顯。作為人類共同的話題,飲食更能促進跨文化交際,更能有效建構跨文化傳播的橋梁。中國飲食承載著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為了更好地提升中國形象,增強中國文化影響力,有必要利用飲食這個媒介來有效傳播民族文化,而中國菜名英譯質量的高低則成了飲食文化對外傳播成功與否的重要影響因素。
功能對等翻譯理論認為:功能對等注重讀者對譯文的反應,旨在強調在目的語中再現源語的語意和文化特色。既是語言信息的傳達,也是不同文化的傳遞。精準到位的菜名英譯應該是語言藝術與美食特色文化的相輔相成,不僅可體現菜肴的食材、造型、來源地等,也能彰顯美食背后的文化和典故,包括寫實、寫意、半寫實半寫意等方法,該書中介紹的以下三種地方美食極具代表性。
杭州名菜龍井蝦仁(Fried Shelled Shrimps with Longjing Tea)是典型的寫實類菜名,直接以菜肴所用的主食材和烹調方法來命名。從菜名的中英對譯可以了解到:龍井茶(Longjing Tea)是杭州西湖名茶,蝦仁(Shelled Shrimps)是剝殼后的河蝦,對食材的烹調方式采用的是清炒法(Fried)。這種直譯法讓目標語讀者能直觀體會到龍井蝦仁的形與味,并被中國的茶文化所吸引。有利于跨文化傳播。
天津美食狗不理包子(Goubulis Stuffed-Buns-Goubuli originates from Tianjin which means even the dog does not get close,a typical word game played on irony to attract attention)則是典型的寫意類菜名,采用音譯加注釋的方式傳情達意。這種意譯法讓目標語讀者能知悉這道菜的食材、產地和真實內涵,并產生濃厚的探索興趣,建立起自主傳播中國飲食文化的意識。
杭州名菜東坡肉(Dongpos Braised Pork-Braised pork spread by the poet Su Dongpo in Song Dynasty)屬于半寫實半寫意菜名,既譯出了菜品的創始人、來源地和烹調方式,也關照了菜肴背后的中華歷史典故,采用直譯加意譯的方式,渲染了一種高雅的人文氣息,能促使目標語讀者更深入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用英語介紹中國美食》一書兼具較高的學術價值與應用價值,是中國飲食實現跨文化傳播的經典范本。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到中國多地特色美食的來源與發展、食材及烹飪特點、美食背后的傳說典故等,該書有利于提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中國飲食文化蘊含著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等元素,而飲食文化的交流也是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活動。因此,我們要堅守、發展和傳承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并進行跨文化傳播。為了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際,達到文化的互通交融,中華兒女有責任和義務積極對外傳播中國飲食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構建社會主義強國的國家新形象。
(朱曉麗碩士,鹽城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