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后,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社交和生活越來越依賴互聯網。也越來越頻繁地在網絡上發表觀點、傳遞信息,由此也催生了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和千奇百怪的社群。并逐漸占據人們的時間和精力。當前,社交網絡逐漸成為當代高校學生學習、生活、交流的主要載體。進入到高校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逐漸形成一個集高校學生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校園輿論等功能為一體的社交網絡傳播圈,其對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及身心健康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由此可見,當代高校學生的信息傳播結構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一方面,紛繁復雜的網絡生態正對高校學生在傳統教育之下形成的思想觀念造成極大的沖擊;另一方面,青年學生往往又是最容易對新技術、新內容保持好奇和接觸也最易受到影響的群體。這就使得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成為互聯網信息傳播系統中非常特別的存在,由此引起了諸多專家學者對新時代高校學生校園社交網絡研究的熱潮。由清華大學出版社于2020年8月出版、張瑜副教授編著的《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研究》一書,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以網絡建設相對成熟的高校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嚴謹的實證分析和理論研究。對高校學生校園社交網絡的基本特性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的核心理論,為解決“如何抓住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的特性,趨利避害,消除負面影響,利用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等焦點問題提出了應對策略。
該書主要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闡述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與理論研究的發展歷程。從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的發展說起。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發展。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發展歷程、重要理論與實踐問題及發展特點都做了詳盡介紹:第二部分在相關理論與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對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的基本概念、定義、表現、特性及存在性、成因等進行了論述,同時對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價值做了闡釋;第三部分對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的信息內容進行了分析。作者通過信息內容的特點、學校信息環境的變化對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的信息內容的獨特之處進行闡述,并對新聞類、評論類、理論類三種不同類型的信息內容的傳播規律進行了詳細分析。指出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網絡內容建設應注意的問題。如加強新媒體時代校園新聞輿論引導工作,發揮馬克思主義學科的新媒體影響力。在新時代大數據網絡環境下的主流意識形態的網絡內容建設等;第四部分主要集中在對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的交往場域的研究上:第五部分基于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的用戶主體的特性。對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大學生網絡用戶群體進行了劃分,并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群體應該怎樣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做了策略分析;第六部分重點研討了基于校園社交網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從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網絡觀、“+互聯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互聯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三個方面進行探索分析。
綜觀全書。以下幾個方面是本書值得稱道之處:
一、框架完整、論述清晰,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研究》一書以構建基于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論體系為主要線索和脈絡,將“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的理論研究獨立出來,作為研究對象進行重點論述和探究,立體地介紹了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的產生與發展。依次從互聯網的大發展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的形成、發展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等幾個大方面進行剖析,條理清晰。分析透徹。
網絡社會的崛起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和發展機遇,作者在導論中詳細闡釋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與理論研究的發展歷程:作為重要的分支學科,從20世紀末到如今,20余年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發展經歷了初步探索期、主動建設期和深入發展期三個發展階段,在新時代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發展態勢。隨著當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研究工作的逐漸深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步入了一個更為全面系統和更為深入的研究階段,這就需要架構起足以支撐實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化的基礎理論研究體系,同時對有效解決重大實踐問題的研究能夠有所突破?!靶@社交網絡傳播圈”這一理論概念的提出具有強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作者在書中表明,校園社交網絡能夠成為搭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橋梁,成為傳遞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手段、連接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紐帶、發揮主流意識形態導向的全新陣地。在理論研究意義上。深入探索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能夠為建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體系提供重要的實踐依據和理論內容。在實踐研究層面上。進一步深入開展對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將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具有創新和開創性的策略與思路。作者以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的成因、發展及基本理論和其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為研究線索,遵循科學發展觀,按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本原則,對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的信息內容、交往場域、用戶主體等具體問題展開研究。力圖構建較為系統和深入的理論體系。對當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須深入認識和把握的方面,結合當前理論與實踐中的突出問題。展開多方位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觀點。
另外。作者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歷程放入了一個歷史演進的思維中進行基本介紹,從時代發展的大背景對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的基本理論做深入研究,力圖在建構學科理論探索方面有所突破,并對其能夠指導重大實踐問題的實踐意義進行嘗試,呈現出宏觀的研究視野和體系化的研究目標。
總體而言,本書前后呼應,從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對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做了全面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理論闡述清晰,體系完整,對于促進校園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理論研究緊跟時代潮流?;ヂ摼W和自媒體的發展,已經不可抗拒地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的基本方式。特別是對于致力于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們來說,積極主動研究應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順應時代和社會發展趨勢的表現,也是適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最新發展階段的表現。作者抓住網絡傳播的新機遇。對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可行性進行分析。并提出了新的適合網絡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無疑符合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論研究和實踐策略方面的強烈訴求。
早在2005年,作者就在《校園網絡亞傳播圈及其德育意義》(《清華大學學報》2005)的論文中,提出校園網絡亞傳播圈的概念。另外,作者數次對知名大學進行的實證研究,也證實了校園網絡亞傳播圈確實在高校校園中存在。并初步探討了這一校園網絡傳播現象的形成原因和其作為研究對象的理論意義。在深入的研究和論述中,作者指出,高校校園社交網絡已經成為高校學生信息交互的重要載體,高校學生的校園社交網絡表現為高校學生的信息傳播圈、學習生活圈、人際交往圈和校園輿論圈。進而在校園網絡亞傳播圈的基礎上提出了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這一全新的概念,并論述了其凝聚性、多樣性和可控性等基本特性。同時,作者還通過校園BBS平臺和微信社交網絡兩方面的實證分析。揭示出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作為高校學生信息渠道的媒介選擇機制、作為交往平臺的社會連接機制、作為文化空間的社群凝聚機制三方面的成因。這些理論的提出和構建,充分體現出作者與時俱進的學者思維。以及順應時代潮流的創新意識和發展意識。
在這個全新的視域下,研究新時代高校學生校園社交網絡圈,對完善校園社交傳播理論體系,促進高校學生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研究理論的革新,具有重要意義。
三、立足實際,具有較強的實踐價值。作者一開始就將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這一特定研究對象放入“怎樣促進和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這個現實問題的背景之下,并從探索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的內在規律入手,著眼于基于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
書中對于高校學生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基本特性的認識和分析,對其基本理論的闡釋和把握,都一一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對策略相結合,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支持和方法論研究。通過對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的用戶主體進行研究,對高校學生網絡用戶群體的類型劃分和不同類型學生群體的網絡行為分析后。闡述了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都凸顯了本書的實踐價值。
總之。作者對新時代高校學生校園社交網絡圈的研究,具有顯著的突破性,同時作者也廣拓思路,廣泛借鑒和吸納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與理論,綜合多學科知識來進行相關理論建設和實踐研究,這對增加理論的深度和廣度及破解現實問題都具有積極的影響。另外,作者在融合各領域學術成果的基礎上綜合性地開展研究工作,將高校學生校園社交網絡圈的研究融會到學科建設和理論體系的建構過程中,實現了較大的突破與創新,值得相關領域研究者借鑒和參考。
(劉霞/碩士,山東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