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鸝
近期,有一種很火的“假水”玩具,其外形酷似縮小版的飲料,瓶體印有果汁、可樂等字樣,里面的液體像水又不是水,可以任意揉捏塑形,被中小學生稱為“解壓神器”,不僅迅速火遍校園,還成了“網紅”。
然而,有媒體購買9款14批次“假水”玩具送至第三方機構檢驗,發現這些玩具竟全部含有超過歐盟玩具安全限值的硼元素。這些硼一旦通過破損的皮膚以及口部不慎接觸,都會進入孩子體內,可能造成生殖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損害甚至危及生命。
事實上,近幾年與“假水”類似的水晶泥、起泡膠等軟泥玩具,都曾經被檢出硼超標。生產廠商在此類玩具制作過程中加入硼砂,可以讓其更具彈性、延展性,手感更好。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屢次曝光,此類玩具的行業亂象一直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監管部門對此應予以高度重視,加大執法力度、多策并舉肅清亂象。首先應盡快明確有關兒童玩具的相關強制性標準。其次要切實抓好兒童玩具生產源頭治理。再次,也應大力加強對學校周邊商戶的監管。最后,還應清理電商平臺上銷售劣質兒童玩具的商戶。
整治“假水”玩具亂象不能搞一陣風,而應納入日常監管,形成長效機制,才能確保不讓“假水”玩具真傷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