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濤 吳慧珺
近日,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2019年科技成果交易額較2018年有所下降。其中提到,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一些高價值專利還沒有進行科技成果轉化,依舊處于“沉睡”狀態。科技成果從樣品變成產品商品才能夠發揮其最大價值,喚醒書架上沉睡的“知本”讓其走向貨架,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道科技體制改革的必答題。
科技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支撐,逐年提升的科研經費是推動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保障,科技成果轉化的實效又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毋庸置疑,高價值的科技成果在書架上“沉睡”是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這一現象背后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三難”問題。一方面是不少高校、科研院所的高價值科研成果難以被發現、被應用;另一方面,一些亟需技術支撐的中小企業很難找到合適的科技成果;與此同時,長期以來,科技成果評估難、定價難是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大瓶頸,沒有固定的參考評估和定價體系,阻礙“知本”價值的實現。
科研成果轉化首先要從科技創新源頭上破“四唯”(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部分科研工作者片面地認為,在有影響力的期刊上發表幾篇論文就有了科技成果,重基礎研究卻忽視了應用研究,高質量的科技成果沒有轉化無法為現代化事業服務。還有一些低質量的科技成果單純是為了評職稱、評獎項,這也折射出新時代的科技成果轉化對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標準和更高要求。
科技成果轉化切忌唱“獨角戲”,應供需兩端有效發力,為“知本”價值的發揮創造條件。首先,要從供給端激發起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讓科技工作者充分享受因科技成果轉化產生的“知本”紅利,激勵書架上的科技成果轉化為貨架上的科技產品。同時,主管部門應做好“中間人”的角色,搜集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與企業的技術需求,積極搭建供需透明、平等競爭的交易平臺,讓“知本”明碼標價,充分發揮其市場和應用價值。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長遠看,科技創新需搭建“政產學研用金”六位一體的協同創新平臺,才能產出更多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而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才能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現代化事業中去。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科技為先,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和中堅作用。產出科技成果是科技創新的第一步,讓科技之花結出產業之果,讓科技成果“紙變錢”,實現知識創造價值、創新創造財富,才是眾望所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