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
關鍵詞:歌唱;聲樂作品;民族聲樂;現代
中國文化歷史擁有上千年的歷史。在中國聲樂的發展歷程中,不但對中國傳統民間音樂進行了繼承和弘揚,而且吸收了外來的音樂文化,成就了現如今的大量創作型聲樂作品。
《鳥兒在風中歌唱》是一首典型的近代創作型歌曲,作品完成于2000年,主題是保護環境、保護動物。他采用西方作曲手法,具有一定戲劇色彩。
《巖口滴水》是一首云南民歌,其旋律優美,主題鮮明,詞曲結合緊密,作品對于速度、節奏、情感都有強烈的要求。從作品中,我們能體會到祖國邊疆青年的熱情與純真之感。
通過對兩首作品的分析,更加清晰的了解中國創作型聲樂作品與民族聲樂作品在曲式、和弦、旋律等方面的差異。
《鳥兒在風中歌唱》是一首花腔女高音獨唱歌曲,由樊孝斌作詞,劉聰譜曲。這首作品將超高的創作技巧與情感相結合,把中國民族音樂文化進行升華,同西方創作技法和表現手段相融合,體現當代藝術歌曲的特點。對全面了解我國藝術歌曲的發展,以及進一步對聲樂學習和探討有了很大的幫助。《巖口滴水》是一首女高音獨唱抒情歌曲,由任萍、田川作詞,羅宗賢譜曲。這首作品具有典型云南民歌的風格,其中在作品中呈現出水滴石穿的勞動精神、幸福和諧的美滿愛情、展現出源于生活的自然美景,讓聽眾感受到不同的藝術聽覺盛宴。
《鳥兒在風中歌唱》與《巖口滴水》兩首作品的共同點相對較少。首先,這兩首作品均為敘事、抒情性的藝術歌曲。其次,這兩首作品均是針對女高音創作的,兩首作品音域跨度極大,情緒掌握極為重要,充分考驗了歌者的演唱能力以及對于情緒的把控。最后,兩首作品都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均融合了中西方音樂創作的手法,體現了一定的藝術表現高度。
(1)兩首作品的風格差異。《鳥兒在風中歌唱》是一首以第三人稱敘述鳥兒家園被破壞后心理變化的花腔女高音歌曲,全曲以凄涼、無助、吶喊為基調,情緒層巒疊嶂,具有一定的戲劇色彩。通過描述一只鳥兒的歌唱,側面呼吁人類要保護環境,熱愛自然,具有較強的時代意義。《巖口滴水》是一首表現邊疆青年男女在勞動中建立純真情感的女高音抒情歌曲,通過在勞動中創造幸福、創造美好愛情、創造和諧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全曲抑揚起伏,歡快而熱情,具有云南民歌的風格。旋律婉轉,具有民族唱法的韻味,千轉百回,裝飾音運用較多。
(2)表演形式的差異。《鳥兒在風中歌唱》在表演形式上采用平穩的方式來表達,作品開頭以敘述一只鳥兒的故事,之后的華彩部分為鳥兒的呻吟、吶喊和呼喚,更多體現得是鳥兒的無助。歌者用強大的內心力量支持情緒的快速轉變,不能只一味的注重音色、位置、音高和動作,更需要呈現作品本身的韻味和情感的宣泄。
《巖口滴水》在表演形式上不同于《鳥兒在風中歌唱》。整首作品如同綻放的花朵,作品雖短小,但大氣恢弘,即歡快而又火熱,在表演中洋溢著勞動的幸福和愛情的喜悅。
(3)伴奏形式的差異。《鳥兒在風中歌唱》多以鋼琴伴奏為主,整首曲子使用了大量的不和諧和弦,改變了和弦的結構,出現了大范圍的半音,三連音和八度音程,鋼琴伴奏與人聲的碰撞中,共同渲染了悲涼凄慘的藝術效果。
《巖口滴水》多以鋼琴伴奏為主,鋼琴伴奏多以和弦與休止交替出現,模擬鑿石開山與水滴的聲音。開山修路和水滴石穿的精神,通過鋼琴伴奏烘托得淋漓盡致,更加展現了歡快而又熱情的壯麗畫卷。
1、歌曲創作背景:《鳥兒在風中歌唱》作品完成于2000年,主題是保護環境、保護動物。通過描述一只鳥兒在風中講述自己的故事,從側面描寫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呼吁人們要保護環境,尊重大自然,關愛鳥類。這首作品具有強大的時代意義,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巖口滴水》是由中國著名作曲家羅宗賢[ 羅宗賢.中國著名作曲家,創作多數群眾歌曲.]譜曲,任萍、田川作詞的一首抒情性女高音歌曲。1958年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大會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羅宗賢老師結合云南民歌的風格,將時代與藝術相融合,更加體現了時代的變遷,在勞動中創造幸福、創造愛情,更創造出美好的家園。
2、專業影響:《鳥兒在風中歌唱》這首作品作曲的技法較為現代,采用西方作曲手法,將鋼琴伴奏與演唱者相輔相襯,具有一定戲劇色彩。這首作品被很多藝術家選為音樂會和比賽曲目,同時也被優先選入高校聲樂教材。
《巖口滴水》這首作品是早期的聲樂作品,其旋律優美,主題鮮明,詞曲結合緊密,作品對于速度、節奏、情感都有強烈的要求。
1、曲式特點。(1)作品《鳥兒在風中歌唱》。《鳥兒在風中歌唱》這首作品為單三部曲式,作品的結構為:引子+A+B+華彩部分+尾聲,調性為f小調,節奏主要由四四拍、四二拍和四三拍交替出現,中間還有一部分的節奏相對自由。作品以弱起小節開始,引子部分一共9個小節。第一部分A樂段為15小節,主要以敘事為主,在演唱的過程中,要注意情緒的準確把握。之后經過三小節的間奏,進入作品的第二部分B樂段,為作品的高潮部分,也是華彩部分,用以宣泄情緒。倒數第八小節開始,是作品的尾聲。首先,作品以慢板開始,弱起小節奠定了孤獨凄涼的情感,為A樂段的敘事提供了良好的開端。A樂段通過擴充和補充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凄涼的故事。延續之前的情緒,經過間奏1進入反復部分,繼續講述這個凄涼的故事。后經過3小節連續的三連音,將故事推進到壓抑緊張的B樂段。B樂段與A樂段形成強大的情緒對比,主要以鳥兒的宣泄為主。多次出現八度跨越與下行的半音音階,突出強烈的憤怒與緊張感。高音“啊”的部分給作品畫上了點睛的一筆。尾聲部分是結尾的8個小節,從呻吟到吶喊,表現出了鳥兒再垂死掙扎后發出了最后一次令人震驚的吶喊。作品的伴奏主要以三連音為主,伴奏時而密集給人一種緊張感,時而寬廣給人無盡的遐想。在華彩部分,伴奏只有稀疏的幾個音,與主旋律進行襯托,連續的“啊”有不同的力度轉換,鋼琴伴奏也隨之進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