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未未 姚敏磊 魏威崗
(南京農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5)
2016年開始,校園貸詐騙案在各個高校頻頻發生,尤令人發指的是,個別校園貸平臺向女大學生提供“裸條”借貸,部分女生因此被脅迫進行色情交易[1]。少數學生自控能力較差、立場不堅定,無法抵抗誘惑,經濟條件不夠,但是卻一心追求奢侈生活。[2]2017年9月教育部發文明確,取締校園貸款業務,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2017年12月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的《關于規范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對校園貸問題進行治理[3],但治理效果并不顯著。2018年9月《人民日報》發表《部分校園出現回租貸、求職貸、培訓貸、創業貸亂象》的文章再次指出校園貸問題的嚴峻性。
大學生邊某騙取同學一百多萬后失蹤,最終因涉嫌詐騙罪逮捕。該生自稱是“名校貸”網絡貸款的實習業務員,以“幫助刷單,提升業績”以獲得轉正工作機會為由,許諾給予申請人好處費并且無需貸款人償還貸款,誘騙南京農業大學、三峽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武漢紡織大學、吉林建筑大學的60余名在校學生,在其介紹的貸款平臺上申請貸款,受害人獲得貸款后,邊某要求受害人將所得貸款轉賬給他,從而騙取受害人錢財,共計騙得人民幣一百余萬元。隨后,邊某將騙得的錢款用于賭博、償還個人債務等。但受害人幫忙刷單都需提供自己的身份證和個人信息,同時注冊賬號,并錄制視頻以證明是本人貸款,之后還有一個貸款平臺打電話確認的過程。
該案件中施騙學生曾任學校某部門學生干部,并有過創業經歷。通過走訪發現,與其接觸較多的師生均認為其頭腦較為靈活,給人感覺踏實可靠。而在與邊某的交談過程中,其表示,“一開始我覺得我是在創業,并沒有想過要詐騙”“反正只是掙錢而已啊,沒想那么多,再說同學也是自愿的”,后來隨著事態失控的發展,他表示:“經過思想斗爭,決定賭一把”“被催款后,只好繼續發展下線,用他人貸款來彌補自己的資金缺口”。在談及為何不斷擴大施騙范圍,不及時收手時,該生表示,其經常受到催債公司的狂轟濫炸。各種騷擾、脅迫、跟蹤、迫使自己“拆東墻補西墻”,因為害怕承擔法律后果,沒有選擇向老師和父母求助,更沒有想到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
調查問卷共計回收有效問卷546份,以在校本科生為主,參與調查的男女學生比例為六比四,涵蓋大一到大四這四個年級,其中大二學生樣本最多,占總調查樣本的37%,調查對象具有代表性。
1.被騙學生類型
調查顯示,被騙學生中90%知情,并以個人名義“幫忙”貸款,而10%是不知情的,他們往往是身份信息被冒用。并且,信息被冒用的這部分學生中,大多是通過把自己的身份證借給同學上網而被冒用信息。

圖1 被騙學生是否知情
2.是否考慮借貸結果
調查顯示,70%的被騙學生未考慮借貸結果,認為“反正錢不是我還,所以我不用操心”。同時,在受訪學生中有43%的學生認為逾期不還對未來個人工作和生活造成的影響不了解,5.9%的學生認為影響不嚴重。

圖2 受訪學生是否了解借貸后果
3.愿意幫忙貸款的原因
調查顯示,學生愿意幫忙貸款的三個最主要原因分別是:對方是大學生身份、面子和人情,好處費。很多同學表示:“都是同學,總不會騙自己吧?”或者“純粹幫朋友一個忙”“雖然不懂,但考慮到是給學長幫忙,學長人挺好的,就答應了”。此外,還有不少同學愿意幫忙貸款的原因是“不好意思拒絕”。他們表示,“別的同學都幫忙了,自己不幫不太好”。
1.貸款用途
調查顯示,65.4%學生將貸款用于購買奢侈品而非基本生活用品,其中女生大多數用來購買衣服和化妝品。而大部分男生則表示數碼產品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但這些東西價格高,以自身的經濟能力難以承受,校園貸不失為一條“捷徑”。部分大學生提前消費心理是導致其陷入校園貸的一個重要原因[4]。
2.金融風險和法律風險的了解程度
調查顯示,61.7%的學生表示不清楚相關金融風險或法律風險,33.4%的學生表示部分知道風險,僅有4.9%的學生表示清楚知道風險。此外,據了解貸款合同中關于違約的部分很少有人去看。“因為太自信,覺得一切在自己的掌握中”。
3.利率計算方式的了解程度
根據訪談得知,很多學生對含有計算的問題都喜歡自動屏蔽。只看見“哦,分期后每月不就還幾百嗎?不就幾十嗎”從而盲目估算自己還款能力。也有34%學生表示,“長期還款,越還越有心理負擔,本來生活費就不夠用,可每月總要留出一部分來還錢。”
1.部分大學生常識匱乏
調查結果顯示:第一,有10%的學生是在信息盜用的情況下遭遇騙貸的,而貸款過程中需要使用的信息并不少,個人信息泄露問題嚴重;第二,調查中很多學生不了解金融風險和法律風險,以及利息的計算;第三,當施騙者遇到暴力催債時,并未去質疑條款是否有陷阱,而是選擇妥協并使得事態進一步惡化。以上結果都反映出當代大學生信息安全、金融、法律等相關常識匱乏,與其年齡、受教育程度不相符。
2.部分大學生責任感缺失
調查結果顯示,受騙學生“反正錢不是我還,所以我不用操心”“都是同學,總不會騙自己吧”等簡單判斷;以及很多學生在不了解利率計算方式的前提下就進行借貸的行為,均讓人覺得這種行為失當,大學生的僥幸心理,折射出部分大學生假裝看不見問題并假設結果美好,這是一種逃避現實,缺乏擔當,責任感缺失的體現。
3.部分大學生價值觀偏差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進行網絡貸款的學生將錢用于購買奢侈品而非基本生活用品;施騙學生將所得錢款少部分用于還貸,大部分用于奢侈消費;不少受騙學生因為“好處費”而選擇幫忙貸款。當問及為何這樣做時,不少同學表示,“極度膨脹的虛榮心讓自己不顧后果”或“占小便宜的心理讓自己變得貪婪和僥幸”。
這類想法反映了一些學生缺乏腳踏實地的精神,對一些不勞而獲的致富方式心存僥幸或抱有幻想;甚至想通過走捷徑的方式,迅速走上人生巔峰,而不會思考是否需付出道德和法律的代價。由此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存在偏差。
校園貸詐騙案的頻發,引發了社會各界熱議和反思。校園貸引發的各類問題反映了政府部門的監管乏力,也反映了大學生教育存在問題,這里的教育問題既包括學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5]。為了避免校園貸受騙案件的出現,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高校要在價值觀、創業觀、誠信道德、普法等方面加強教育,才能有效幫助學生抵御校園貸的風險。各大高校應在課程設置上給予更多重視,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這些教育內容融入各科教學過程中,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如加強學生信息安全教育,開展網絡貸款的主題教育活動,開設一些金融、法律常識普及課,建立健全學生法律援助體系,提供法律咨詢與幫助等,補齊相關教育短板。
其次,高校教育急需改變片面重視智力教育的現狀,加強人格教育,使教育切實回歸“育人”本位。高校在育人過程中,既要重視智力教育,也要有充分的非智力教育,使學生能切實適應社會的發展。同時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能靈活運用知識去解決現實問題;在面對誘惑和陷阱時,做到不盲目、不輕信,能沉著分析。
再次,要凝聚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的合力,才能較好地解決校園網貸問題。對家庭而言,家庭教育要著手于端正子女的消費習慣,了解子女的不良心理,并加以糾正;對學校而言,要改變學校片面重視智力教育的現狀,切實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美育教育;在社會上,創設有利于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的社會環境,才能徹底解決人格教育缺失的問題。同時,應采取有力的行動,包括具體的立法、采取有效的舉措、家庭和學校的真正重視等[6],形成凈化校園貸亂象的合力,幫助大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引導大學生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