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新,柳擁軍,郭榮彬,田敏敏,王培山
(1.濟南潤信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14;2.濟南軌道交通集團置業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14)
上世紀90年代末,數字地球的概念不斷地普及和推廣,而在數字地球概念的普及推廣過程中,其主要的核心技術就是“GIS”,并且這項技術能夠對相關的空間信息進行及時的收集、儲存、分析、管理,所以GIS逐步成為空間規劃工作的重要輔助性工具。GIS功能的應用促進了我國國土資源工作的科學開展,實現了我國空間規劃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公眾參與的GIS工作項目分析,是以GIS信息系統的運行作為基礎。在GIS系統運行過程中,能夠實現對公眾的相關意見建議進行有效的收集分析,并且能夠進行相關的數據模擬,從而建立數據模型,為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的數據支持。筆者認為,在空間規劃工作開展過程中, GIS系統為基礎的公眾參與,能夠保障公眾對于國土資源規劃開展的知情權,加深公眾對國土資源工作開展的印象,重視我國城市空間規劃發展以及國土資源利用,實現我國相關國土資源工作開展的重要價值。
所謂的GIS,其實就是數字地球中的地理信息系統。 GIS系統在運行過程中,需要計算機和相關的科學儀器的軟硬件支持,從而實現相關空間數據的采集、儲存、分析和管理。并且GIS系統整合了多種學科門類的相關知識,實現功能發展的綜合性和穩定性。 GIS在使用過程中可以實現空間信息數據的合理化收集,為我國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開展提供必要的數據決策支持。GIS系統在運行過程中,其相關的空間數據呈現是多種形式的,大幅度簡化了傳統的空間信息數據收集工作,提高了空間規劃工作的工作效率[1]。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國家的各項重大經濟活動都有著非常多的公眾參與,GIS技術在使用過程中也不例外。所謂的公眾參與就是,GIS系統在運行過程中實現數據收集的跨領域跨行業,實現GIS數據發展的大眾化。GIS系統在進行數據收集和處理過程中,能夠實現社會發展的科學規劃,促進設施建設的合理鋪設。并且公眾參與式的GIS系統,能夠實現人、地、社會發展的多方面結合,通過公眾是參與的集思廣益,最終實現相關工作決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并且在一定的區域和范圍內,能夠實現GIS相關數據的信息共享,使得各階層的公眾有權知道相關的 GIS信息數據,讓更多的社會群體參與相關的工作決策,促進社會發展的和諧穩定[2]。

在我國的國土空間規劃工作開展過程中,對于國土資源發展的具體現狀進行清楚的調查是非常有必要的。GIS系統會對社會國土資源的空間數據進行及時的收集,然后通過中央信息系統的處理和分析之后,再通過圖表或者趨勢圖等方式進行呈現,這樣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效率。例如,GIS系統可以通過分析城市的交通、地形、人口變化、人員分布等,來體現出城市人口變化趨勢。并且在城市的工業園區建設過程中,GIS系統可以通過對相關土地的價格估值,實現工業園區建設的科學選址,促進工業園區的發展建設[3]。
在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建設過程中,國土空間資源規劃工作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生態文明建設。在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過程中,使用GIS技術能夠對城市水源涵養、雨水收集以及生物多樣性等方面進行數據收集分析,為城市的生態格局規劃提出重要的數據決策支持。并且通過數據收集分析,還能夠為城市中各處生態安全發展局面進行評估,對危險級別或是瀕危級別的生態保護基地進行動態化監測,從而幫助相關的工作人員更好地制定相關的補救措施。在城市的發展建設過程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名片,美好的城市生活,
干凈的城市環境,都離不開GIS技術的運作。在GpRS技術的發展建設過程中,能夠及時地促進城市發展的綠色空間建設,逐步打造適合人民群眾生活生存的綠色空間,逐步緩解和消除人與自然的矛盾,人與土地的矛盾,促進生態發展理念踐行與發展[4]。
GIS技術在應用過程中,空間分析技術是其核心,經過多年的累積成果發展,GIS的空間分析技術有了比較成熟的模型分析方法。空間分析技術不僅僅只局限于資源的利用分配方面,還能夠通過相關的分析和研究,對城市發展和規劃提出相關的意見和建議,促進城市空間規劃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GIS技術的應用能夠對城市的中心區域進行空間分布規律分析,其中所使用的方法就包括有:空間高度分析、空間等值線分析、類聚分析、空間波動分析等一系列方法,從而會是說城市的未來發展模型,指導相關的結構用地調整。將GIS技術和拓撲關系或pOI數據進行聯合使用,能夠實現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科學合理規劃,提高城市發展建設布局的合理性與科學性[5]。
公眾參與國土空間規劃工作決策是一項難度非常大的事,因為公眾參與過程中,需要了解到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發展情況,在工作意見的提出過程中需要考慮意見的有效性和實用性。但是我國公眾群體一般都不能夠真正參與到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整個過程,并且受到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就導致了公眾參與成為了一個重要的難題。而GIS技術的使用,能夠實現對國土空間資源的科學收集、分析和處理,并且通過互聯為基礎建立相關的信息數據庫,實現空間信息數據的共享。社會公眾群體能夠通過互聯網及時地讀取國土空間工作的相關工作成果,了解到相關的國土空間規劃數據。并且公眾能夠通過自身的知識水平,在互聯網上提出有效的決策意見和建議,實現GIS技術的公眾參與以及國土空間規劃工作開展的公眾參與。當收集到相關的國土空間規劃工作意見之后, GIS技術能夠實現對相關意見建議數據的收集分析,對數據進行匯總和分析之后,實現意見數據的可視化,并最終成為決策的支持數據。 GIS技術造就了一個綜合性的信息數據庫,不僅及時地發布相關的國土空間規劃數據,還能夠對社會公眾的決策意見進行收集整理,實現國土空間規劃工作開展的科學性與合理性[6]。
筆者認為,公眾參與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討論,主要分為以下4個階段:工作目標制定、工作方案篩選、工作方案審批、項目計劃實施這4個階段最終都會由GIS系統進行收入和整理,從而形成最終的數據決策結果。在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工作時,要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公眾發布相關的信息數據,相關的空間規劃工作圖展示在網頁上,通過熱線電話或相關社交軟件進行意見收集,然后再使用GIS技術對有效意見進行收錄,對無效意見進行刪除,實現工作目標制定的科學合理。第二,在進行工作方案和計劃的篩選過程中,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對相關的工作方案進行模擬開展,實現數據建模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而進行工作方案的審批過程中,GIS技術會及時拿出已經收集分析整理好的科學數據提供決策支持,實現科學工作方案的合理篩選。最后,國土資源工作的規劃開展過程中,要堅持把國土空間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工作計劃相結合,實現工作開展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按照空間發展的規律進行空間規劃工作,并且將最新及時的規劃工作數據發布到相關的網絡平臺,保障公眾的知情權[7]。
我國社會科學技術的突破性發展,為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提供了技術支持。筆者介紹了GIS系統的基本概念,以及 GIS系統在具體的空間環境中是如何運行的,突出了GIS系統的科學性、合理性、有效性。并且當前公眾式參與的GpS系統建設不斷完善,社會各階層能夠更好地參與到國土資源規劃工作中,對工作的發展和進度提出有效的意見和建議,實現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科學有效推進。并且不難看出,當前公眾參與GIS系統發展過程中,都要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空間規劃工作內容的可視化和公開化,實現國土資源數據的共享化,并且大幅降低了公眾參與的難度,突出了空間規劃工作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